108、察舉製(2 / 2)

胡昭,字孔明。這位不怎麼插手軍政,純粹的清流,又受人敬仰,讓他做主考官不錯。

劉意這種堪稱胡來的姿態反而叫崔琰定下心來,他想到尚在清河的崔林,鼓起勇氣道,“琰想要討要一個名額。“

劉意似笑非笑,在崔琰報出自家堂弟的名字後,表現的非常大方,“是與不是,筆下見真知。”

言下之意就是同意了,崔琰鬆了口氣,目送劉意離去,轉而尋人托信到清河。

他人都說崔林無用,可在崔琰看來,崔林隻是大器晚成,還少了一位明主。劉意種種舉動皆是為民,開頭已經贏得崔琰好感,至於是否要為劉意效忠,還得看劉意日後的行為。

畢竟這年頭不僅主公在尋謀士,謀士也在挑主公。

**

劉意回去後沒能逃過荀彧的碎碎念,這位潁川出身的文人向劉意告知文人圈子裡的規矩,“能被稱為名士的,其才能已被確認。崔琰為清河第一家向您示好的士族,您不該輕慢。”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劉意念著雒陽的童謠,她見荀彧變了臉色,收起話來,改口道,“我明白文若的意思,崔琰自然是有才之輩,你等也是,但總有人會鑽空子,屍位素餐,誠然現在冀州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難保日後不會,我想以製度確保有才之輩不會流失,這樣即便他日上位者更迭,也不會重現不知書。”

荀彧斂容,“長公主遠慮。”

劉意失笑,其實這也改變不了太多,隻是將士族內一些不好的分子剔除出去,像徐庶這類寒門出身的文人太少了。在這個時代讀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家中有餘糧父母才會考慮,像普通平民,一年到頭在地裡耕作,哪還會奢想讀書為官。

“不過非常時刻,有些科目便不考了,挑個時日統一做考。”提到這劉意非常興奮,“我來監考。”

雖然不是高考,可也算她頭一回展開的考試,總得有些紀念意義。

回頭插手次數多了,她保證給整成科舉。

這邊胡昭接到劉意的通告,開始琢磨考試內容,那邊劉意在荀彧的安排下,終於見到了她的老朋友。

袁紹。

河間郡一事讓公孫瓚大賺一筆,他明白渤海的糧草可能討不

過來了,倒也大方沒有再追要,畢竟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冀州尚有一戰之力。公孫瓚非常眼色拔營起寨回幽州,臨走前按照約定,把袁紹交給了劉意。

袁紹的軍隊消耗了麹義大半力量,導致冀州無法打勝仗,可袁紹也因此兵儘糧絕,在公孫瓚麵前無力反抗,直接被打包送人。

這就是沒有軍隊的下場,和劉協一樣,任人宰割,劉協好歹還有個天子之命,袁紹是一無所有。

因為這會人們誇的袁氏之子是袁術,不是這個在冀州吃了敗仗的袁紹。

不過即便淪為階下囚,袁紹依舊衣衫整齊,不失風度。這大抵就是世家風骨,你很難對他產生厭惡。實際上袁紹在渤海郡的名聲也不差,至少在袁紹治理這段期間,渤海郡百姓對袁紹頗有好感。

“見過長公主。”

劉意讓荀彧等人退出,自己坐到袁紹麵前,她仔細觀察了袁紹的臉色,實話實說,顏色憔悴,沒了從前的意氣風發。

袁紹被劉意盯著也不惱,反倒神色平靜問劉意,“長公主想好如何處理了嗎?紹勸告長公主一句,斬草除根,勿使能殖。”

他在警告劉意,要不把他殺了,假使放他走,他日必會來報複。

劉意反倒提起一件不相乾的事,“文若和我閒聊時,曾道士人拜訪,不問才學,先問姓氏,若是拜在汝南袁氏門下,便是佼佼者。可文若又說了,門生與恩師並無授業關係。本初為袁家之子,可否告知我,在這種情況下,你等如何提拔子弟,為朝廷效力。”

好長一段時間袁紹都沒有作答,不太明白劉意和他提這個乾嘛,不過劉意肯和他聊,就意味著有機會,他盯著案桌上的汙點回道,“衣食足而知榮辱,他們為太學生,自入學起便知要為天子效忠。”

劉意輕笑一聲,算是勉強通過了,她又問道,“那本初呢,我聽人言,本初並非袁家嫡子,不過婢生子,若非被過繼給他人,以本初的身份,何以能得高位。”

這是袁紹的難言之隱,除去袁術沒人敢戳他的痛處,袁紹張口想衝劉意發火,不想劉意聲音比他更高,“你是竊喜被過繼他人,得了便利。就沒想過那些沒被過繼的人嗎?”

袁紹被劉意的聲音

鎮住,他愣了會,好似很不解,“為何要考慮?”

作者有話要說:更新不穩定,不要每天按時蹲了,偶爾記起來看看就行。

聊些遠的吧,其實更多想改變的是魏晉以後的故事,由意妹建立的王朝能扛過接下來這段時間,南北朝是小冰河時期,氣候變化導致北方胡族糧食短缺,以致南下。

個人覺得三國悲劇在於即便曹操諸葛亮他們有多努力,最後製度改變不大,相反經過一係列動作,階級固化更嚴重了。

不談士族利弊,隻是單純希望內部能團結,熬過小冰河時期。

不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即使意妹現在對士族出手,由於知識的壟斷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士族還會存在。士族的瓦解除去生產力提升,鐵具的普及,曆史上也是經曆過數次清洗後才被削弱的。

我希望文中這個世界能平穩渡過南北朝,再由隋朝繼續向前。

當然,意妹他們能做的,僅僅是開辟一個新時代,諸多未來事,由後人定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