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二十五章(1 / 2)

近半個月沒見,柳平整個人的氣質,給人的印象,都已發生明顯改變,他身上原本的那種有些跳脫的孩子氣,已然淡去不少。

不過接到消息,快步跑出武院大門見沈卓時,他還是高興得連蹦帶跳,相隔還有段距離就迫不及待的揮手打招呼,活力十足。

見其眉間舒展,笑容燦爛,沈卓就知道對方在武院中的生活應該還不錯,不過他還是關心的問道。

“平弟,在武院可還適應?”

柳平兩眼發亮的笑著點頭,“適應、特彆適應,卓哥,我特彆喜歡這裡,這裡的教頭們都特彆厲害,你看我給露幾招。”

說著他便當場紮起馬步,揮舞著拳頭‘嘿、哈’的展示的幾下,姿勢挺標準,出拳也略帶力度,跟以前在家比劃著玩時,虛軟無力的狀態截然不同。

何殊輕笑著走過來點頭,“看得出來,柳小弟這些天確實下功夫了,不錯。”

被何殊這麼一誇獎,柳平有些不太好意思,不過他還是鄭重其事的躬身施禮道。

“小弟還要多謝三位兄長的關照。”

柳平之前還不太懂,不過他現在知道了,因為張二田在武院宣揚他與懷安客棧有關係,使得同窗們對他都挺客氣。

直到他結交了幾位性格相投,關係不錯的同學後,他才知道,原本進入武院的新生,絕大多數都曾受到過來自老生的‘□□’。

若是不小心得罪,或者隻是不小心怠慢了老生,那處境會更艱難,畢竟他們主課是鍛體習武。

在每天都有的對戰訓練模式中,老生隻需稍微做點手腳,就能讓新生吃足苦頭。

隻要把握好度,不會真傷到人,武院也不會管那點皮肉之傷,想要報仇,或是自保,就隻能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擁有比那些人更強的武力。

柳平算是比較幸運的,有何殊等人主動借給他的傘,足以護著他不受任何老生的‘□□’。

畢竟這段時間以來,王同知的兒子與城中一些豪族紈絝子弟當街縱馬,惹到懷安客棧的人,被懷安客棧的人報複。

從而使得以王同知為首的一大批官吏丟官下獄,好幾家豪族大戶也被抄家下獄的事,早在武院內被傳得沸沸揚揚。

柳平當然也曾有所耳聞,也正因此,武院中的學生,連那些高年級的學生在內,都知道了他,也明顯對他客氣不少。

柳平清楚自己與懷安客棧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為此難免感到有些心虛,但他雖然心思簡單,也知道不去向人解釋更好。

反正他又不打算借用懷安客棧的名頭在武院稱王稱霸,隻想借勢保護自己。

也是直到這時,他才隱約明白何殊他們送自己來武院時,告訴對方自己等人來自懷安客棧的用意,對何殊三人十分感激。

這聲道謝也再次證明了柳平的成長,何殊笑著用手中的折扇敲敲手心道。

“柳小弟不用客氣,看到你能這麼快適應武院中的生活,我們都很欣慰,我們今天打算去城外聽泉山,你要不要一起去放鬆一天?”

畢竟正處好動愛玩的年齡,柳平頓時來了興致,卻下意識看向沈卓。

“你若無事,就聽謹恒兄的,一起吧。”

柳平十分驚喜,他早聽說過陳陽城的熱鬨繁華。

有心想與同學一起去城裡玩,卻因牢記家人的再三叮囑,以及沈卓讓他無事不要離開武院的要求,拒絕了同學的邀請。

雖然現在不是去陳陽城裡,但是能有機會去大名鼎鼎的聽泉山見識一下,他更高興。

為免顯得太過興師動眾,崔景懷等人乘坐的馬車沒有拐到武院這邊來,而是先行一步。

何殊他們接上柳平,讓馬車與騎馬的護衛快速跑了一段路程,就已順利趕上前方的幾輛馬車。

出城之後,透過被掀開簾子的車窗,可以看到官道兩旁有不少的行人和各式車輛。

陳陽城中雖然發生較大變故,但是對這些普通老百姓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甚至可以說是還出現了一些好的變化,至少進城之後,不用再像從前,總會提心吊膽的擔憂自己會不會不小心衝撞了貴人。

要知道在現在的陳陽城中,即便是那些沒有受到牽連的大戶人家,也變得尤為低調謹慎,深恐自家也不心步了後塵。

畢竟外人並不知道王同知與韓氏等大族所犯的那些主要罪行,隻知道他們被覆滅的始因是家中不肖子弟當街策馬打人。

“還是府城這邊熱鬨,人多車也多,路還又寬又平,這麼多人和車,也不擠,聽說這路麵上鋪的是種叫水泥的東西,特彆好用。”

柳平興致勃勃的看著車窗外說道。

“商大哥,聽說京城內,還有京城周邊的路,都鋪的有這種水泥?”

何殊把玩著手中的扇子道,“目前也是隻鋪了一些主乾道,聽說戶部的水泥作坊生產的水泥,大多都被工部征去修提壩了。”

工部征用的水泥雖然會算成錢,但是工部不可能會給戶部付錢。

為了不讓戶部還得負責往水泥作坊貼人工與成本錢,作坊會以超高價對市場出售一些水泥。

水泥這種建築材料具有極好的防水防火特性,特彆受市場歡迎。

在相關產業由朝廷壟斷,嚴格控製對市場的供應量的情況下,縱然它的售價極高,也依舊多的是有錢人願意為之買單。

王同知與韓氏等豪族所犯罪行中,有一條就是他們派人打聽到一些水泥生產工序,安排人手試著進行燒製。

水泥這種東西,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隻要能弄到大概的配方與燒製流程,不難試製出來。

受限於當前的道路交通狀況與百姓的經濟條件,就算公開配方,不搞壟/斷生產,市場上能買得起水泥的普通百姓依舊不多。

所以何殊乾脆讓官方壟斷水泥的生產與銷售,從而實現‘劫富濟貧’,也就是讓戶部借機從那些豪族大戶身上多搞些錢,用來支持工部的大量基建工程。

目前的效果相當不錯,隨著大安境內的一條條更加牢固的堤壩,與配套的泄洪渠道相繼修成,近幾年來,總算不用再經常接到哪裡又有大壩潰堤,受損多少的急報。

隨著朝廷在各地的引水渠道與儲水工程的成功修建,也大幅提升了許多地方的抗旱能力。

柳平發自內的感慨道,“朝廷可真好,竟然舍得用這麼貴的東西修路、建堤壩,聽說我們三河縣修了好多處水庫,就用了好多水泥。”

用水泥修的水庫大壩與水渠,都具有防垮塌的作用,日常維護也相對更簡單。

何殊隨口回道,“在民生基礎建設上多投資一些,朝廷劃算。”

聽到這話,沈卓不由得心中一動,明明隻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他感到有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

在書中看到曆朝曆代都曾興持修建過什麼工事的內容,或是聽說朝廷又在哪修路、修堤壩時,他都曾生出過諸多感觸。

但是現在想想,用再多言辭去誇讚,都不及這‘劃算’二字用得貼切與生動。

“是啊,朝廷劃算,聽說去年懸河漲大水,沿岸河堤都沒有出現潰壩,那些提前修好的泄洪渠道,也發揮出巨大作用,沿岸百姓的收成雖因連陰大雨而減產,卻沒遭受洪災。”

縱觀過往的曆史,這絕對是一樁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因懸河大水而引起的洪災,基本是每隔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