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莫家世簡蹭飯(1 / 2)

回去的路上,與趙嬤嬤同來的一個管事媳婦向趙嬤嬤說道:“我去打聽過了,這楊家哥兒年紀雖小,卻很有些擔當,知道護著寡母。頭先在一家私塾讀書,聽說是個會讀書的,時常得先生誇讚,楊家原想讓他走科舉的。這下楊捕頭沒了,怕是要出來掙口飯吃養活寡母妹妹了。”

趙嬤嬤回家後,如實向莫太太回稟了。

莫太太想了想,喚來了莫二爺,問她:“家學裡現下有幾個人?”

莫二爺躬身回答:“回稟母親的話,咱們家的三個哥兒,外加親戚家的,攏共十三四個。”

莫太太又問:“可有讀書成器,科舉有望的?”

莫二爺頓了一下,“總有倆仨個略好些的。”

莫太太再問:“加個人可行?”

莫二爺又躬身,“聽憑母親吩咐。”

莫太太吩咐趙嬤嬤:“晚上我與老爺商量商量,若行的話,你明兒再去楊家,跟那楊太太商議,不若把楊家哥兒挪到咱們家來讀書。咱們家的先生,好歹有舉人功名,總比外頭那些先生強上一些。”

趙嬤嬤忙拍馬屁:“太太仁慈,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楊太太哪裡有不應承的。”

夜間,莫正卿聽老妻說了這事,點頭同意,“楊捕頭為救我而殞命,楊家哥兒又愛讀書,咱們家正該幫他尋個好先生。回頭再給他說個好親,也好安一安楊捕頭的心。”

莫太太笑,“老爺遲了一步,楊家哥兒已經說了親了。”

莫正卿撫了撫胡須,“先接來讀書罷。”說罷想了想,又道:“讀書的事暫且這樣,楊捕頭身上的差事,他家哥兒太小,又是讀書郎,無法乾捕快。明兒你著人去楊家時,問一問,是等哥兒長大了再說,還是直接給家裡旁人。不過,太不像話的,衙門裡可是不要的。”

先按下楊家事不提,再說趙家這邊。

趙書良很快聽說李穆川升官之事,也是頗為驚喜。沒想到二郎倒是個有運道的,李家辦慶賀酒席時,趙家還主動上門送了一份禮,李家人也不好拒絕。

吳氏也很欣喜,跟丈夫商量,“官人,李家現下比咱家門第還高些了。”

趙書良笑:“怕甚,隻要二郎有出息,李家定能看得上他。他若是個草包,也彆耽誤人家大好的女娘了。”

因李家前些日子忙碌楊家的事,趙世簡不好過來搗亂。趙世簡聽到李穆川升官的好消息後,酒席還沒辦,就找個機會又上門了。

他是放學後來的,恰好是晚上,楊家兄妹也在,李穆川父子也在家。趙世簡安慰了楊鎮幾句,厚著臉皮在趙家蹭了頓飯。因楊鎮和趙世簡在,豆娘三姐妹在廚下吃的飯。鄭氏肖氏在正堂為眾人添飯添菜。

吃罷飯,李穆川要問三個少年功課。李承業、楊鎮、趙世簡三人一子排開,躬身請教。李家其餘人屏息旁聽。豆娘一邊假裝收拾碗筷,一邊偶爾聽幾句,還偷偷看了楊鎮兩眼。麗娘一直在廚房忙活。

李姝大搖大擺進來旁聽,她一時給李泗新添煙絲,一時給楊鎮等人續茶水。張氏見她一點不怕羞,捏捏她的臉。

李泗新見三個少年郎與兒子一起之乎者也說了半天,雖看著欣喜,奈何他老人家聽不懂,隻得按下性子等待。

說了半柱香的功夫,李穆川點點頭,“二郎,你要加把勁了,鎮哥兒和世簡可都比你有悟性呢。”

李承業忙低頭應道:“阿爹放心,兒子定會努力的。”

李穆川看向楊鎮,“鎮哥兒也要注意保養身體,不要學的太狠。”

是的,楊鎮近日讀書像著魔了一樣,日日讀到三更天。自莫家來人和陳氏相商楊鎮讀書的事,楊鎮聽說後,怕自己功課落後,去了莫家丟臉,更是勤學不輟。

趙世簡在三人之間是中不溜,他今日來,主要是想看看李姝。自從河邊見到她後,他再也夢不到姝娘了,更彆想一起手拉手看花花草草了。

有李姝在旁邊看著,趙世簡使出渾身解數回答李穆川的問題,就怕太差勁讓李家人瞧不起。

李姝看了看趙世簡,心說老頭子,沒想到你再次投胎了,還是這樣會讀書。可惜我不能跟你一起讀書了。你好好讀書,我好好學針線廚藝,以後做個賢妻良母,這可是你上輩子盼了一輩子的事情。

趙世簡捕捉到了李姝的眼神,立刻也回看過來。二人相視一笑,像是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一般。李姝並無豆娘的那種嬌羞,她大大方方的,搞得李家人也不好說什麼。

李穆川看了趙世簡一眼,沒說話。這小子看著老實,其實臉皮忒厚,沒事兒那眼睛總往姝娘身上飄什麼?李穆川老父親心裡作祟,頓時覺得這小子不老實,要不是看著讀書還算上進,早就將他叉將出去了。

再說楊家,那日趙嬤嬤來商議楊鎮讀書的事情,陳氏喜出望外,連忙答應。再說到差事的事情,陳氏又猶豫了。

楊鎮在外聽到了,與同來的丫鬟稟過後,進屋回話。

“趙嬤嬤好,小子楊鎮見過趙嬤嬤。”

趙嬤嬤笑:“哥兒也好,我家太太著我來請哥兒去莫家讀書呢。家裡幾個小爺都在學裡,還有幾個親戚家的孩子。莫家的先生,身上有舉人功名,哥兒去了,一起做學問,總比在家一個人悶頭苦學的好。我家太太說了,哥兒就住在莫家,筆墨紙硯什麼的,楊太太不必操心。”

楊鎮朝趙嬤嬤鞠了個躬,“多謝莫大人莫太□□德,多謝趙嬤嬤記掛,大恩大德,楊鎮必不敢忘。”

楊鎮說完看向母親,“阿娘,咱家的差事,不若給了阿叔吧。”

陳氏瞪大了眼睛。

楊鎮苦笑:“兒子不像父親一樣威武,哪裡做得了捕快。況且,這差事也不能一直懸著,衙門裡總要有人補上去,阿叔也是咱自家人,給了他,阿奶和弟弟妹妹們日子有了著落,也不用再四處打饑荒。阿娘放心,兒子定好好讀書,不會讓阿娘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