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也(2 / 2)

亢龍有悔是出自《易經》的一句成語,意思是,身居高位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要戒驕戒躁,要思慮周全,否者,稍有不慎,一定會因為失敗而感到後悔。

功過不相抵,德障不相通。

張居正看到陛下仍然有些猶豫,再次俯首說道:“陛下,他最不該的是放火,而不是從庫裡取走了財貨,財貨萬金也不抵人命一條,但他放火了,就不能寬宥了。”

“元輔先生,陛下就是覺得這個庫房大使不是那種冥頑不明之人,也是可以救的,願意給個機會,元輔先生何必如此咄咄相逼呢?有威震主上威福嫌疑。雷霆雨露,皆為君恩。”升任掌翰林院事、兼領詹士府少詹事的王家屏,直接對著張居正開炮,攻擊的點,還是落在威震主上威福之權。

王崇古驚駭萬分,這是誰家的部將,居然如此勇猛,居然直接對著張居正開炮,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家部將,晉黨嫡係王家屏。

王崇古抹了一把臉,隻能佩服一下王家屏的勇氣,張居正這眥睚必報的性子,也敢惹?

張居正立刻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這味兒太熟悉了。

葛守禮已經病故,但是葛守禮的兩個嫡傳弟子,王家屏和範應期還活躍在朝堂之上,王家屏接過了葛守禮手中尊主上威福之權的大旗。

“王學士此言差矣,這裡是廷議,就是說話的地方,怎麼就是威震主上威福之權了?”都察院右總憲李幼滋立刻反對了王家屏的攻訐,這是文華殿,就是議政的地方,若是不讓人開口說話,這文華殿議政還議什麼議?!

王家屏眉頭緊蹙的說道:“李總憲,這的確是廷議,但這刑名之事,也要元輔管嗎?是不是有點撈過界了!”

唇槍舌戰開始了,朱翊鈞在月台上,看的津津有味!

王家屏和李幼滋還在吵,而張居正、王崇古和萬士和則是在看陛下的神情。

陛下這麼勤政的理由找到了,不是陛下愛上朝,陛下就是愛看熱鬨,愛看人掐架!看那炯炯有神的小眼神,似乎在說,打起來,趕緊打起來一樣。

王崇古看向了王家屏,王家屏是晉黨,張居正看向了李幼滋,李幼滋是張黨。

王家屏和李幼滋終於停止了爭吵,黨魁已經用眼神告訴了他們,吵歸吵,不要鬨出黨爭來,否則誰也兜不住。

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又看了看手中的奏疏,不打算改判罰了,依刑部和大理寺斷案,他拿起了萬曆大寶,下印在了王崇古的奏疏上,開口說道:“殺了吧。”

“先生所言極是,朕想的少了。”

“朕要是開了這個口子,咱們大明這些個官吏們就敢把大明所有常平倉的庫房大使,統統換成窮民苦力出身,不為彆的,就為了讓他們背這麼一口黑鍋,那咱大明的常平倉,就不能再清查盤庫了,因為一查準失火,到時候,朕是寬宥,還是不寬宥呢?”

“臣子們限於自己臣子的身份,無法直言朕的錯,朕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可朕是堂堂大明天子,怎麼會有錯呢?隻能如此糊裡糊塗,大明多少事都壞在了這糊塗二字之上。”

“先生所言有理,為人君者,唯賞罰二字。”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也。”

有些仁善是虛偽的善良,朱翊鈞這邊寬宥這個庫房大使,天下府庫、常平倉就必然會敗壞,一旦有了天災人禍,就是傾覆之亂。

小善大惡。

張居正的話總是十分的精準的點在問題的核心上,如果這個出身貧苦的庫房大使,沒有放這把火,皇帝私宥,張居正決計不會阻撓,但涉案的庫房大使,就是錯在了放了這一把火,事情的性質完全就變了。

“陛下聖明。”張居正鬆了口氣,鄭重的說道。

“先生責難陳善,儘輔弼之職,王學士,完全不必如此緊張。”朱翊鈞看著王家屏,沒有批評,隻是確定廷議的時候,什麼話都可以說,但一旦做出了決策,就要堅定執行,這也是葛守禮在朝的時候,文華殿的一貫作風。

“繼續廷議吧。”朱翊鈞揮了揮手,示意張居正可以開始廷議了。

“去歲九邊軍鎮、京營,累支出糧、鹽、豆、草、油等實物,折銀九百二十八萬銀,老庫先存銀五百四十二萬銀,太倉可用度支八年有餘,此乃富國強兵之成果。”張居正簡單的彙報了一下軍事支持。

這些折算異常的繁瑣,各地的糧價、豆價等等各不相同,折算起來異常的麻煩,但是王國光、張學顏帶領的戶部衙門,很好的完成了這些賬目的梳理,自從實物軍餉製、六冊一賬廣泛推行以來,大明邊方肉眼可見的充實起來,以前北虜可以溜進來的地方,現在都是盯著賞金的大明邊軍。

國失大信,人啟疑心。

國朝失去了信譽,就是人心散了,開始互相猜忌,朝廷的政令真的可以兌現嗎?邊方的軍兵,真的有實力戰守嗎?這種互相懷疑,會讓人心進一步的離散。

國朝的建立到滅亡,其實就是人心集中和離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量化的。

大明實物餉銀製,其實就是洪武、永樂年間實行的開中法,不是什麼新鮮的政令,隻不過那時候到軍兵手中的隻有鹽,現在有糧油豆草等實物。

這中間一定會有些貪腐的問題,但總歸是比之前數年欠餉不發要強了不知道多少倍,邊軍也逐漸展現了他們實力,塞外的確打不過這群北虜,在關隘的地方,這些虜人又如何逞凶?

“先生當居首功。”朱翊鈞對國服強兵的成果非常滿意,而且肯定張居正的貢獻。

張居正也沒有隱瞞的說道:“老庫裡五百四十二萬銀,大部分都是陛下的錢,或者是陛下一力開海,帶回來的錢。”

“其中有三百二十萬銀,是這幾年對泰西大帆船抽分積累,一百二十萬銀是密州、鬆江、寧波、福建、廣州市舶司都餉館呈送,也就是說,若非陛下執意開海,朝綱獨斷,恐怕老庫也隻能存下百餘萬銀,仍顯財用有虧。”

老庫裡存的銀子,都是皇帝陛下帶來的分賬,陛下扣扣索索省了點銀子,全都扔到了南衙開海的無底洞上。

“哦?是嗎?朕隻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朱翊鈞連連擺手說道:“天下是我老朱家的天下,都是咱應該做的,繼續廷議,繼續廷議吧。”

賤儒們向來反對度數旁通,反對數據化,就是這個原因,一旦具體的量化,拿出具體的數據來,就能夠看出誰在乾活,誰在狺狺狂吠不乾活,數據是最好的實踐反饋。

陛下從十歲主少國疑開始禦門聽政,七年的時間,給國帑偷偷摸摸的攢下了五百多萬銀。

這都是揮霍的底氣。

張居正看著已經壯年的陛下,笑了笑,他其實對開海持有保留意見,不是他有海外的利益,在海上飄著無數條船,朝廷設卡收稅,會讓張居正私利受損,他對開海的保留意見是因為難度。

張居正讀史書,大明海權最如日中天是永樂年間,即便是在那時候,大明連一個海運漕糧的都無法解決。

永樂六年,成祖皇帝下旨敕造遮洋海船兩千艘,計劃運糧八十萬石,至北衙用於北伐,當年禮部尚書宋禮以海船造辦太迫,議造平底漕船走運河,運糧以補海運漕糧不足。

而海運漕糧從原定旗軍一萬名,各委指揮千百戶管領,慢慢縮減到了旗軍三千,次數也從每年兩次,降低到了每年一次,再到永樂十年,每三年兩次,到永樂十三年,徹底停罷海運漕糧。

原因隻有一個,海運漕糧真的很容易沉,永樂六年到永樂十三年,這七年的時間裡,原計劃運糧五百六十萬石,到京師不過一百五十萬石,其他遮洋海船都沉沒了。

宣德九年,大明最後一次官船南下西洋的停擺,也有船隊入不敷出,收入遠不及預期有關。

張居正不是沒想過開海,隆慶年間,操辦海運漕糧的梁夢龍,可是張居正的嫡係門生,但是隆慶年間的實踐,也證明了海運漕糧真的不可行。

一個漕糧海運,近海運輸都解決不了,開海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幸好,殷正茂、張元勳、鄧子龍帶著林阿鳳一群無法安置的詔安海寇,一股腦衝進了立足不穩的紅毛番領地馬尼拉,在考古式研究結合泰西船法之後,三桅夾板艦問世,五桅過洋船問世,大明漕運海糧的問題,也在度數旁通之下,慢慢得以解決。

“今歲,仍然是富國強兵。”張居正要給萬曆七年的新政定個基調,繼續深入變法,內容主旨仍然沒變,富國強兵。

“大明國朝現在仍然不夠富,大明軍兵仍需要振武,這一點朕亦深以為然。”朱翊鈞對張居正提出的富國強兵,態度一如既往的支持。

啥時候,大明能闊綽到朱翊鈞大手一揮,大明的邊軍能跟大明京營一個待遇,那才是真得富了,現在這才哪到哪,繼續聚斂興利,繼續振武強兵,繼續開疆拓土,是新法的主旋律、主基調。

“市舶有司諸官奏聞,近來海商多有逃避海稅之舉,朝廷禁令不行、私販無所畏憚、東南私市公行,往往販胡椒、香料、油等物,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屢禁不絕。”張居正說到了富國的第一件事,收稅,收海稅。

“朕記得咱們大明海稅為百值抽六,如此抽分,可謂苛稅?”朱翊鈞眉頭緊皺,市舶司的官員的奏疏朱翊鈞看到過,大明的稅率,那是泰西強盜頭子看了都直呼大善人的稅率!

隻有6%的關稅,在這個年代,就像泥石流裡的一股清流一樣。

“自然不是苛稅。”王國光非常確信的說道。

“以月港為例,宮裡的大璫們、地方的巡按、巡查禦史們、都餉館的都餉海防大夫,可謂是文武宦三方互相鉗製監督,並無過分額外增稅。”張學顏補充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大明對市舶司的管理,是非常嚴格,是行軍才會使用的文武宦三方互相鉗製監督。

所以不存在說市舶司的官員過分的苛責,至少萬曆初年,並無明麵6%的稅,實際60%的稅這種情況發生。

“他們!為何!不交稅!!”朱翊鈞聽聞一拍桌子。

體溫已經恢複正常。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