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表示,他又眼饞了,他也想能夠年輕一點,再不然多活幾年也成,這樣他一定可以做下更輝煌的功績,令後世傳頌。
劉邦!!不提年紀大家都是好朋友,提年紀必須要翻臉!劉徹表示,他現在也年輕,未必不能做出比李世民更大的功績。
【雖然年輕的二鳳,北境安寧,他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接納各民族的融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習慣,都可以在大唐生根發芽。
但是怎麼樣管理這樣一個多民族融入的王朝,是李世民滅了東/突厥後又將要麵臨的另一個考驗。】
【廣納意見後,李世民最終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一帶設置四個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的首領統帥原有部眾,保留原來的組織與風俗習慣,實行高度自治。這樣聽來,是不是跟我們現在的民族自治區有些相同之處?李世民要的是天下太平,這個天下,並不隻是大唐,而是周邊的國家都可以得到安定。因為隻有相互都安定,才能真正太平無戰事。為此,李世民雖然滅了東/突厥,卻也僅僅是要滅掉東/突厥有可能對大唐的搶掠和踐踏,並沒有想過要亡突厥的種族,讓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
秦始皇聽著怎麼說呢,還可以這樣操作的嗎?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話在李世民那兒完全不存在?劉徹微微一頓,收容匈奴人嗎?確定他們會對大漢忠心?不不不,先把他們打服再說。
楊堅聽到這兒,是想不服都不行了,滅其國卻不滅其族,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何嘗不是為自己減少了麻煩,突然有些羨慕唐高祖有那麼好一個兒子了啊!
【正是因為李世民這樣的胸襟和氣度,才能夠接受各族人在大唐的繁衍,由此促成大唐的繁華以及多樣性。在貞觀年間,所有投唐的突厥首領都被授予京官武職,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幾乎占至朝中同級官員的一半。而且數十萬戶突厥民眾遷入中原,長期定居的有一萬多戶。民族的交流與貿易,從此取代多年的戰爭,兩國互通有無,中原的絲綢、瓷器、手工製品等等傳達四邊。北方的良馬、皮張、農副產品也開始輸往中原。】
【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大唐越發繁榮。李世民展示了大唐對各族的包容,也贏得了各部族的認可。貞觀四年,北方各族酋長紛紛趕往長安,共同向李世民敬獻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 “天可汗”。前麵提到過“天可汗”,但對於這個稱謂,其實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代表什麼。】
【這可不單單隻是一個稱呼和象征,更是一種實質性的政治體係。作為“天可汗”的李世民,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不僅為大唐皇帝,更為天下共尊的萬王之王。為表示對“天可汗”的絕對服從,各國嗣君繼位必須由天可汗下詔冊封。各國軍隊必須接受天可汗的統一征調。對破壞和平的成
員國發動製裁戰爭,必要時也得接受征調至中原平亂。二鳳用自己的胸
襟和氣度終於成功的征服各部族,讓他們心悅誠服的歸順。】
秦始皇控製不住的睜圓了眼睛,他以為“天可汗”就是一個稱呼而已,沒有想到是可以調令各國軍隊的存在。這可不是李世民要求的,而是其他各族的人提出來的,其中意味著什麼,秦始皇豈會不懂。
劉邦手都止不住的顫抖了,這李世民可真是好生了得!
劉徹此刻也忍不住握緊了拳頭,天可汗,竟然是這樣一個天可汗嗎?
【如果說一個“天可汗”之稱都尚且不能證明李世民對當時周邊各國的影響,那就看看昭陵北司馬門兩側的廊房之內十四蕃國君長像吧。這是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特將貞觀時期被收複和歸順的十四位少數民族首領鑿石刻像,以表太/宗英烈。十四位蕃國君長像與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分立於廊房之內,無不昭示著他們對李世民的臣服。雖然千年之後,這十四位蕃國君長像已然被摧毀,但他們的存在,無一不在向我們昭示著大唐曾經的輝煌,以及李世民當時在各民族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昭陵現存的圖片,早已沒有了千年前的華麗大氣,可是那存放石像的位置在各朝代的人看來,依然讓他們受到極大的震撼。
居於廊下,為君而守,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悅誠服歸順的態度。
彆管是秦始皇或者是劉徹,還有楊堅,他們都有蕩平邊境之心,可是,他們到現在並不能完全做到。讓各族心悅臣服更是沒有。他們做不到的事,聽著天幕說李世民做到,而且做得相當的好!天可汗,天可汗,他們也想成為這樣一個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