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5 章 三綱五常(1 / 2)

......多少人被打臉來著?

【當然,並不隻限於女子當政會被拿來當借口論道,哪個皇帝當政天災比較多的,都得自我反省反省皇帝當得到底行不行,下頭的臣子以及各方想著趁亂改朝換代的人,都會揪著不放。天人感應作為唯心思想,有利有弊吧。凡事都有兩麵性的,端看人怎麼利用。】

【至於三綱五常的內容,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義篇解釋為:“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引《禮緯含文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注釋「三綱」。真德秀曰「君為臣綱,君正則臣亦正矣;父為子綱,父正則子亦正矣;夫為妻綱,夫正則妻亦正矣。」陳普曰:「國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後臣子婦隨之而正也。以家國天下之責而言,則君正而後臣正,父正而後子正,夫正而後婦正。自古及今,蓋無不然。」傳統注釋都是要求上位者作為下位者的模範,承擔責任與義務。】

【這樣聽來不至於那麼讓人不能接受是吧。可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三綱五常聽起來好像跟這些不一樣呢?沒辦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思想和政策都是在不斷改變的。蒙元與滿清儒家如吳澄釋三綱曰「為之綱者,為之天也。」開始有單方麵服從之義,乃至要求絕對服從,如曾國藩曰「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最終進化的內容才是我們認為相當炸裂的存在,因此,可以罵那後麵改了的朝代和人,彆罵董仲舒,人家沒有後麵的那些人規定的內容沒有任何道義可言。】

董仲舒!!他聽得都傻眼了,不是,單方麵服從,怎麼會那樣了呢?他沒有那個意思的好吧。

【至於五常,《漢書·董仲舒傳》曰: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仁誼禮知信為「五常」,「誼」通「義」,「知」通「智」。「常」是「恒」的意思,就是典常,意味著一定不變的原則。反正不管怎麼樣,五常所述的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要是延伸的說下去,怕是要說得很長很久了。】

不,多長都沒有關係,秦始皇表示自己很是願意聽下去,巴不得沈悠能夠仔細一說。

可惜,沈悠明顯著並不願意繼續論道下去,已然道:【總而言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古代史學家多認為是漢武帝與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個是為了建立大一統帝國的需要,一個是出於爭奪學術地位的需要。】

【漢武帝即位為了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儒家的大一統,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與武帝時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思想領域,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罷黜百家,獨尊

儒術”,

是董仲舒提出來的,

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隻尊重儒家的學說。以後,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學說,用儒家的思想來解釋法律。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古代的封建正統思想就開始確立了,但真正的全麵確立是到了隋唐時期。】

儒家,儒家思想,對啊,思想太多會太亂太雜,要是想要讓人少提些反對意見,本就要考慮用些辦法解決問題。

是的,沒錯,沈悠告訴所有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心動不假,同時他也要深入了解一番,以確定究竟該不該推行儒家思想,為此罷黜百家。

漢武帝前的各家學說的人都愣住了,萬萬沒有想到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重點難道不是皇帝竟然同意推行。如此一來,各家是何下場?是不是從此以後他們都將不複存在了?

想到這個可能,無數學派的人們都打了一個冷顫,不,他們並不願意自己的學說消聲匿跡,無法傳承下去。那麼多年來,他們誰人不是在努力傳頌他們的學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他們,加入他們。

擴散他們的學說,發展他們的學說,無非想要他們的學說影響力越來越大,結果突然有一天,有人不講道義,突然跟上頭的皇帝達成共識,罷黜百家啊!他們並非不清楚能夠為君王所取,成為君王治國之道有利於他們的學說擴大影響。可各家學說,誰敢肯定一定能為君王所用?

有些他們做不到的事,後世竟然有人做到了?

【一拍即合的君臣達成了合作,從此漢武帝定下想當官必學儒家的規矩,影響華夏數千年,不管儒家思想怎麼進化,如何吸收各家學派,甚至越來越變/態,都是根據三綱五常,天人感應延伸下去的。所以,到最後的儒家學說早已不是一開始孔孟兩位所提倡的模樣。】

【彆管什麼學說,既然值得君王推崇,首先對帝王是有利的,利於他約束臣民,利於他朝綱獨斷,利於他滿足自己的私欲。當然,臣子們支持一個學說,也須得他們得利。可以說華夏統治學說在朝堂所占據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過是怎麼樣來變,到底是於君有利,亦或者於臣有利。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

多少人已經懵了,無數想法從他們的腦海中閃過,沈悠此番透露出來的信息太多了,很多他們甚至沒有想到過的事已然由沈悠揭露出來,讓他們不得不提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