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2 章 第二次(1 / 2)

彆管多少人不能理解大月氏國的態度轉變,或許在大月氏國的人看來,執迷不悟的他們才是最奇怪的。

【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即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看看張騫,彆管大月氏國的態度怎麼樣,他必須得想想怎麼了解更多的國家,或許可以從中找到替代大月氏國和大漢結盟對付匈奴的國家呢。哪怕不能,至少也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確認再三大月氏國無複國之心,更不想和大漢結盟共同對抗匈奴,張騫不得不放棄,於元朔元年,動身返國。可惜,哪怕張騫已經想方設法避免來時遇上同樣的局麵,努力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裡木盆地南部,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於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

繼續上圖,叫人看清楚了張騫走過的地方。

張騫好慘,實在太慘了,哪怕已經佩服張騫之前已經被人扣壓了一回,沒有想到回去路上依然再生變故,已經被匈奴人捉過一回,經過十年的遊說依然無法讓他變成匈奴人,歸附於匈奴,不知此番匈奴要怎麼樣的對付他。

“圖都畫好了!”秦始皇感慨的同時,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一點,圖絕對要留下,萬萬不能漏了。

有此念頭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漢武帝之前的帝王們全都讓人把圖畫出來,彆管有用沒用!

【好在,雖然再次被俘,張騫隻是被扣留,並沒有傷及性命。這種情況下,張騫並沒有放棄。一年多後,即元朔三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從武帝建元二年出發,至元朔三年歸漢,張騫共曆十三年。而他們在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由此可見張騫一路艱辛不易,能夠支撐張騫和堂邑父走下來的不過都是信念罷了。】

十三年啊!人生有多少個十三年,想劉邦自起義到建立大漢朝曆時多少年,並沒有十三年,由此可見十三年可以辦成多少事。

能夠堅持十三年不變其心,不改其誌的人,令人肅然起敬。

秦始皇想到的是,如果沈悠論起後世的輿圖讓他覺得不過如此,如今聽著離他最近的大漢他們所去接觸的國家,如何不讓秦始皇驚歎。他原以為自己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大秦的疆域就是最大的了,結果沈悠一回一回的提醒他,最大是不可能的,甚至和後世差得遠了。

六國之外有的是其他國家,他們所看到的所謂國家不過是冰山一角。國外有國,他可以施展拳腳的地方都多著。

【誠然,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和大月氏國達成和盟一道對付匈奴,但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廣闊的西域,尚

為華夏政治文化勢力所不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華夏的影響直達蔥嶺以西。自此⑾[((),不僅西域同內地的聯係日益加強,而且華夏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此誠之謂“鑿空”。】

【而且,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借助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即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即裡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

【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古地理和曆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不用說,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元朔六年,因出使西域,張騫又隨衛青抗擊匈奴,為衛青領路,功勳卓著,漢武帝劉徹取“博廣瞻望”之意,封張騫為博望侯。】

輿圖的重要性,曆朝曆代的人都相當清楚,否則他們每個繁榮昌盛的王朝怎麼會要測繪輿圖?

彆的人自不必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皇帝,他本以為自己的功勞和疆域已然是上古之君無人可及。天下就那麼大了。結果卻被告知,他見識太少了,國外之國,數之不勝,他要是覺得一個匈奴已然是他的外敵,那他可得再加把勁了。

當然,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他們已經知道國外有國,而他們不應該停下腳步是吧,免得讓人覺得他們眼光不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