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2 / 2)

文丞相也向來清正,萬事大局為重,從未想過什麼從龍之功。叫文丞相說,此案就不該拖這麼久。既然翰林院起了頭,文丞相便也走出班列道:“臣附議。”

接著,便也有些文武百官附議。不過人數算不得多。無非是像禦史台、翰林院這樣的衙門和少量本就偏向太子的官員。其他但凡有些私心的,此時都不會發話便宜了上回南下辦案的各個衙門,沒道理好處都叫你們同一撥人撈去的。

還有原本和東宮利益一致,但是有些遠見的譬如林如海、賈敬等人,此刻也不會立刻表態。太宗皇帝還硬朗著,想來也並不願意看見太子現在就一呼百應。

上回甄家的案子,得利最大的便是太子一係,不但林如海因此升了戶部尚書,賈敬還坐穩了京營節度使的位置。這一回若還是上次同樣的班底南下辦案,便什麼好處都直接落到東宮。這樣的結果,不但二皇子、九皇子等人不樂見,就是太宗皇帝也未必樂見。

二皇子走出班列道:“啟奏父皇,兒臣以為,如此大案不宜總讓同一批人去辦。江南路途遙遠,一趟遠差,少則數月,多則大半年。總是同一批人出遠差,恐令大人們對京中本職差事產生生疏,各部院官員不少,此等大案可以輪換著辦。當然,為了避免辦差途中有人徇私,與本案相關的各部院皆可派官員同往監管。”

二皇子現在的處境十分微妙,當年他和太子爭奪十分厲害,朝野皆知。這也意味著其他皇子尚且有回頭路,二皇子沒有。太子一旦登基,其他皇子隻要安守本分,還可以和新帝兄友弟恭,二皇子不行。

那麼二皇子如今就算實力已經大為削弱,也必須一爭。就算爭不過,也要適時投靠其他有能為的兄弟,搏個從龍之功。所以,儘管阻止東宮繼續在王家案子上得利的話很多人想說,但是沒有比二皇子更適合說的。因為說與不說,二皇子早就站在東宮的對立麵了。

果然二皇子此言一出,附議著眾。

文丞相慮事周全,也向來以大局為重,出列反對道:“臣以為二皇子之言雖然有理,但是這次南下辦案不宜大舉更換辦案人員。上次私鹽弊案,朝廷派遣南下辦案的官員皆是老練有為的官員,他們處理此等大案、要案經驗豐富。自然,外出辦差確然不宜總用同一批人,但是鍛煉新官員,宜從近差、小案子開始鍛煉起,待得積累經驗豐富了,才辦遠差大案。王家的案子,不宜直接啟用新人。”

九皇子接手海貿生意,是有優勢的,自然不願意錯過此等機會。但是文丞相力挺沿用私鹽案的官員,九皇子就很難插手。

於是九皇子走出班列道:“父皇,兒臣以為,二哥和文丞相的話都有道理,此事便不如折中。這次南下辦案,用一部分查辦之前私鹽案的官員,另增一部分新官員如何?如此一來,此次的案子既有老成的官員主理,也鍛煉了新的官員。”

這話說得有理,太宗皇帝點了點頭。文丞相也覺得此法是可以接受的,便沒再反駁。附議的百官更是極多。

至於九皇子,在預感道王子騰將要落馬的時候,他已經送了急信南下,囑咐範光熙和史鼎,各自提前布局當地的海貿生意。現在隻要拿到王家的造船術,以後壟斷海貿生意,隻需要耐心即可。九皇子一直是一個很能忍耐的人。

而拿到王家的造船術,隻需要在南下辦案的隊伍裡安插自己人,並不需要將整個隊伍替換掉。

不管滿朝文武各懷什麼心思,至少九皇子提出這個法子,是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太宗皇帝自己也能接受。

於是,太宗皇帝便問:“眾卿家以為,如此安排如何?”

現在朝堂上基本隻有兩種聲音,附和的和不發表意見的。做官能做到有資格上大朝會的,個個都是聰明人。聰明人就不會做螳臂當車的事。

既然太宗皇帝都這麼問了,這事兒就差不多就定了,讓百官表態隻是走一個形式。這種情況下,就算不符合自身利益,也沒有人反對啊。

接下來的事,便是推舉南下辦案的人選。

因王家的案子牽涉到沿海諸省的海貿生意,南下的依舊是都察院總攬、刑部、戶部派人協同;又因王家壟斷海貿生意的核心技術之一便是造船術,這次南下辦案還增加了工部的官員。

大方向定下來,便是推舉具體南下的辦案人員了。這裡頭也有一番唇槍舌戰,總的來說,九皇子如願安插了自己的人,就是二皇子,雖然失勢了,也是親王之尊,也曾多年培植自己的勢力,也在南下辦案的隊伍中安插了幾個人。

倒是林如海作為戶部尚書,一直沒怎麼發言。就是定戶部協同辦案的官員時,林如海也都挑了幾個辦事老成,且叫人挑不出錯處的。

林如海做尚書的日子淺,在戶部也談不上培植親信。不過他能力出眾,部下也都服他。林如海點的這幾個人,是幾個有真本事的,辦事也算老成,但是誰都知道這幾個人,不可能是林如海的親信,因為這幾人和林如海頗有不和。

其實越有真本事的人,越發有幾分傲氣。當初林如海在戶部推行記賬方式改革,這幾名官員恃才驕傲,覺得林尚書要改賬本就是外行指揮內行,瞎折騰人,反對聲音還不小。

當然,後來林如海不但改了記賬方式,還清了幾十年的積欠,這幾人已經徹底服林尚書的。但是林如海推選這麼幾個刺頭,擺明了一副公心啊。

林家和王家的私仇雖然沒張揚開,但是榮國府本就不是什麼守口如瓶的人家,林家早就不和賈家二房禮物來往的事,許多人家也知道。換句話說,林家和王家有私仇的事,許多人家心知肚明。

現在南下辦理王子騰的案子,林如海挑了幾個明顯不是自己人的官員南下,也避開了公報私仇的嫌疑。誰看了不說一句戶部尚書大人剛直不阿呢?

但是還有更剛直不阿的在後頭。

待得南下官員也差不多定下來了,各個派係也都在南下辦案的隊伍中安插了幾個人。在海貿生意這塊大肥肉上,雖然沒讓誰一口吞了,但是有人吃肉有人喝湯,各派係多少分到點兒好處。正當各派係以為可以將好處落袋為安的時候,這位剛直不阿的尚書大人把眾人分好的豬肉、肉湯全端了。

就是在王子騰案商議得差不多了,戴權快要喊‘有事稟奏、無事退朝’的時候,林如海走出了班列。

林如海舉著笏板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有事要奏。”

今日整個朝會,林如海就沒說幾句話,林如海此舉,讓許多人都緊張起來,這位尚書,不開口則以,一開口,是很會搞大事情的。

太宗皇帝也道了一個‘準’字。

林如海才道:“啟奏皇上,臣以為,沿海貨貿生意因和國外商人打交道極多,這裡頭且不知道夾著什麼心懷不軌之人。且商人重利輕義,這些做海貿生意的商人,又不知道裡頭藏著多少健見利忘義、賣國求榮之輩。海貿生意不整肅,終是禍患;但是若是海禁,又有多少靠著生產賣到海外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過活的百姓失了生計。

所以,臣以為,不如像鹽鐵生意一樣,將海貿納入朝廷專營。一則,有朝廷做總攬,斷了細作混入的後患,二則,原本靠海貿生意過活的百姓生計不受影響。三則,也可充盈國庫,增加朝廷收益,利於民生。”

此言一出,太宗皇帝並文武百官儘皆看著林如海。

太宗皇帝想的是本就不想海貿的事情上再出一個王子騰,朝廷專營海貿生意,則海貿的巨額利潤大部分歸了朝廷,這筆進項都可以做多少利國利民的大事了。太宗皇帝當然覺得林如海這個法子再好不過。

於是,太宗皇帝道:“林卿家此言有理,你且回去寫個詳細折子,商議了再辦。”

林如海則從袖中掏出一本厚厚的奏章,道:“臣原有了初步構想,已經寫了一道奏折,還請皇上過目。”

有備而來啊!

如此一來,之前還唇槍舌戰爭奪南下辦案機會的各派係全都白爭了,畢竟誰敢跟朝廷爭利呢?問題是,你林如海有構想不早說,這是釣魚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