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兩個部門之外,在這次大改革中,還把屬於工業部的化工司單獨拿出來成立了化工部,化工司郎中畢懋康有幸擔任第一任尚書。經過這麼一頓折騰,現在朝堂裡除了12個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還多出來海關、日月銀行和鹽業公司三個平級部門,全部都是向皇帝負責,誰對誰都沒有統屬關係。
在這些功能性部門之外,還有個內閣也沒動,繼續做為皇帝的輔臣角色。新任內閣首輔袁應泰,資曆、能力、功績全都當之無愧,隻是兩位內閣大學士有點彆扭,原陸軍都督李如樟和原稅務部左侍郎席爾瓦。
皇帝對欽點這兩位入閣也給出了解釋,叫做一文一武。李如樟軍旅生涯了一輩子,如今快七十了,身體和精力都無法再堪重負,可當做軍事專家,在一邊出出主意還是很有必要的。
席爾瓦也一樣,他曾經擔任過日月銀行副總理,又在稅務部乾了這麼多年,對大明的經濟可謂是了如指掌。大決定、大策略他拿不了,幫著皇帝拾遺補漏肯定夠用。
最主要的是內閣的職務沒有固定工作量,也不用對任何決定負責,非常適合經驗豐富,還能鞠躬儘瘁的老臣。
說是給皇帝當參謀,實際上就是徹底退休之前的一種恩賜或者叫福利,免得突然從高位下來難以適應。
隨著中央朝廷的大動作,地方官府也相應有了些變化,主要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麵。南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江西、浙江,這是原本的兩京十三省。
後來南直隸變成了江淮省、遼東鎮變成了遼陽省、陝西行都司和內蒙古西部變成了甘涼省,再加上青海、呂宋、安南和內蒙古三個特區,行政區域變成了一京四特區十六省。
可這還沒完,隨著帝國勢力的不斷擴張,葉爾羌王國、沙廉和科倫坡以及恩鳥港也都被統治了至少十多年,叫省吧,行政上沒啥聯係。叫特區吧,又無法完全實施帝國政策,甚至語言都不通,長期居住的基本都是帝國軍隊。
那該怎麼稱呼呢?這次洪濤沒另辟蹊徑,很乾脆的借鑒了歐洲人的詞彙,稱作總督區。於是又多了西域、科倫坡和科薩三個總督區。
在總督區內不執行大明帝國律法,而是由大明律法、大明軍法和當地風俗習慣混合起來的總督法。也算是一種初步融合,循序漸進。
相比起政務上的大變革,這次對軍事的變動相對要小一些。陸軍重新劃分了轄區並做了大範圍換防,總共有東北、北方、西北、四川、西南、華中、華南、南洋、內蒙古、青海、西域11個都司,40個衛,22萬兵力。
海軍增加了印度洋艦隊,把總體戰艦規模攢到了百艘,同時還擁有近百艘武裝貨船和8個陸戰衛50000多兵力。
同時陸軍和海軍也都單獨成立了情報機構,由海軍和陸軍參謀部管理,並接受總參謀部征調。分彆叫陸軍統計司和海軍統計司,皇帝把統計司改名為顧問處,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此,撞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