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經過幾百年的經驗教訓,人類逐漸得出了一個結論,寧可慢點、效率低點,也要確保安全。反應到具體操作中就是避免獨裁,限製個人權力,把權力分散開,用一群人的集體智慧來彌補個人的不足,也就是民主。
這個結論對不對呢?總體上講是對的。那洪濤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呢,因為他不是正常人,除了提前知曉未來之外還有超長的壽命。在這兩種特殊能力的加持下,他認為民主體係反倒會拖慢發展的腳步,而獨裁體係則有利於更快的搶奪資源。
17世紀正處於時代交替的關鍵節點上,如果大明帝國不及時出手,歐洲各國肯定不會客氣。等它們全都撲上來再去爭奪,就要陷入群毆,即便能贏成本也太高了。
世界上的資源和戰略要衝是有限的,先搶到手布好局,讓國家利益最大化之後,再返回頭來慢慢從獨裁體係向民主體係轉變也不晚。
任何製度體係都是為人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怎麼有利就怎麼來,彆太拘泥於名稱和種類,也沒有哪種必須好哪種必須差。適合的就是暫時好,不適合的就是暫時差,隻是暫時,不代表永遠。
如果沒有集中這麼多權力在手,誰能在十年時間裡轉移了近二百萬人口,並將其按照南北東西中和不同族群分散開來,安排到最陌生也最占比小的地區定居,說白了就是摻沙子。
最成功的地區要屬雲南、廣西和貴州,現在那裡已經成了民族大熔爐,除了原本的幾十個民族,還有從內地遷過去的漢人、從內蒙古遷過去的牧民、從遼陽遷過去的朝鮮族、從葉爾羌國遷過去的穆斯林。
其中漢人占比超過了五成,且強行平均分散在幾百個市鎮、農場當中,其它族群也一樣,必須混居且登記身份牌,
不服從及其反抗的,發現一個消失一個。不是死了,絕大多數是被官府抓走送到了特區和總督區,同樣被當做沙子,與本地人混居摻合。
麻煩?耗費?洪濤在這方麵特彆有耐心,也特彆舍得花錢。遠在非洲南端的恩鳥港科薩特區,近十年來也被移過去至少十萬大明各族百姓。
你若是頭一次抵達恩鳥港,很可能會遇到來自大明內陸的漢人,或者雲貴川的少族,也有可能碰見呂宋、安南和沙廉港的土著,要不是當地的科薩人數量明顯更多,很可能認為到了馬尼拉港。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洪濤不光往科薩人裡摻沙子,還從科薩人手裡換來很多當地其他族群的黑人,一股腦全給弄到馬尼拉城去了。融合嘛,就不能局限於某種膚色,必須往深層次裡攪合,最終目的就是一鍋粥。
而且自己帶頭,從其中挑了三十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全給送到海戶司裡培訓去了。
他打算過一兩年把平頭哥率領的衛隊裡添上幾十名黑人,配上黑盔黑甲黑羅袍,以後晚上出門就和穿了夜行衣一樣,讓敵人摸不清虛實。等走近了,突然張嘴露出一口白牙,又有很強的威懾作用。
按照目前的趨勢推算,再這麼攪合十來年,民族融合就能初步完成了。到時候以大明帝國為中心,在東亞、南亞、東南半島、印度半島,甚至非洲南端,形成漢語圈和漢文化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