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1 / 2)

這邊麹義在和韓馥慢慢耗, 荀諶那邊也緊趕慢趕到河內, 求見袁紹。

見荀諶親自趕來,袁紹便知冀州出了大事, 果不其然,見到袁紹後, 荀諶第一句就是, “主公, 冀州出了叛亂。”

袁紹讓無關人員退下, 連忙問清情況。

“出了何事?”

荀諶道,“自長公主回冀州後,動作頻頻,先拉攏劉惠,後軟禁屬下, 若非屬下機智, 想必今日與主公不得相見。”

荀諶說完哭起來, 袁紹不做多想,親自扶起荀諶, 良聲安慰,“友若心意我自然明白。”

先博取了袁紹的可憐, 荀諶再談冀州種種就有了底氣,“主公有所不知, 長公主圖謀不軌,先是博取文官好感,又與武將相談甚歡, 臣離開冀州時,麹義受長公主蠱惑,已發兵征討韓馥。”

袁紹知道劉意是個有本事的,可他完全沒想到就這短短功夫,劉意已經在鏟自家大本營了,他當即變了臉,追問道,“戰況如何?”

“韓馥大敗。”

袁紹有點不敢相信,韓馥雖然不中用,可他手底下全是一群能人啊。怎麼還打敗了?

荀諶又道,“她又許黑山軍好處,欲逼韓馥交出冀州之位,掌控整個冀州。”

袁紹雖然有擔憂之色,但很快平靜下來,他不怕劉意拿長公主的名頭壓他,他怕的是劉意得了冀州後,有兵有糧草,袁紹再動手就得考慮自己的名聲了。

“友若觀之,韓馥能擋得下嗎?”

雖然袁紹平日裡對韓馥沒好臉色,巴不得這位趕緊把位置讓出來,可這會袁紹支持起韓馥來,希望他能在劉意手下撐住,好等他回來後,殺了韓馥再上位。

理由他都想好了,替長公主報仇。

荀諶聽出袁紹沒打算回去的意思,這也是韓馥暫時硬抗的理由,麹義雖然凶,但成不了氣候,黑山軍人多,可這群全是黃巾餘孽,治理這群烏合之眾困難了些,又不是治不了。

荀諶給予肯定回答,“能。”

既然韓馥能解決,他又何必回去,平白無故沾染一身騷。袁紹這邊也有自己的打算,“我欲和孫堅聯手,共進雒陽。”

劃重點,是和孫堅聯手,不是和袁術聯手!

荀諶琢磨出點意思,大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袁紹和袁術感情再差,那都是袁氏一族,可要是跟個外人,好處就被分去一半了。

所以有時候,兄弟就是兄弟。

袁紹覺得韓馥能扛住,劉意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荀諶拋出最後一個殺手鐧,“長公主還向幽州的劉虞求助。”

提起劉虞袁紹表情就不太好了,劉虞這位漢室宗親,名聲比劉意大多了,他還是個有實權的,幽州牧,也得人心,幽州站在冀州上頭,另外還有個名聲比他還大的公孫瓚,這兩位要是一起討伐自己,袁紹那是臉和權一起沒了。

袁紹捏著手裡的酒樽,沉著臉半響開口,“先長公主歸冀州,被劉虞知曉,寫信斥責我怠慢長公主。”

這事雖然同盟不知道,但是是袁紹心裡一個疙瘩,他很怕劉虞冷不防哪天來找他麻煩。

長公主這把槍太好使了,誰都能拿劉意的名頭搞事。

他自己還差點被搞。

荀諶說,“劉虞派了公孫瓚去。”

袁紹聲音都是虛的,“那便不回吧。”

和韓馥掐架就算了,他實在沒底氣和公孫瓚爭。

荀諶分析厲害,“主公,冀州勢力交錯,倘若公孫瓚插手,長公主很有可能和韓馥聯手,共同對敵。主公進可與公孫瓚聯手,拿下冀州;退可和韓馥結盟,待公孫瓚離去,再與他二人相爭。如若不然,坐山觀虎,收漁翁之利。”

他不覺得劉意有多少勝算,在劉虞派出公孫瓚後,劉意就是破罐子破摔。輸了嫁人的話都能說出口,可見手中實在沒籌碼。

但袁紹不一樣,他完全可以借這個機會渾水摸魚,做冀州之主。

袁紹聽上去有點心動,可想到劉虞的信,字裡行間全是責備,猶豫道,“冀州雖好,劉虞阻我。況且公孫瓚向來勇猛,拿下韓馥無須我插手。不如等冀州事了,我回去投誠道歉,也能得一席之地。”

他承認自己有心染指冀州,前提是他和韓馥爭,而不是和公孫瓚爭。

公孫瓚名震河北,豈是韓馥這種角色能並論的。

“和韓馥結盟……”袁紹他不願意。

荀諶急了,“那靜觀其變?”

袁紹想了會,還是覺得打雒陽重要,他待在河內這麼久,是時候該動手了。

“不必,待我收複雒陽,凱旋歸來,無論冀州誰掌管,皆需讓我三分。”

孫堅之事是袁紹心裡一根刺,他決不能再讓孫堅獨占鼇頭,不就進攻雒陽嗎?孫堅行,他袁紹也行。

袁紹是打定主意不回去,把荀諶氣得半死。

既然可以,為什麼要讓機會白白流走,公孫瓚不是韓馥,要想從公孫瓚手裡奪回冀州,那就是難如登天。

他深覺袁紹不是能成大事者,一瞬間有負氣離去的想法,待起身,忽又想到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