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張信出言,“縱然殿下所言有理,可是增錄半數以上,也實在是太過了!殿下有言,往屆北人中試者,不過什一,何以此回增錄如此之多!”
“張侍講此言差矣!”祁元詢馬上開口反駁。
“南人、北人所長不同,論其高下,當分彆而論。北地舉子,亦為北地士子中的千裡駒,千裡挑一。以北地之丁戶,其中佼佼者,難道不值這些名額麼?”
駁完張信,祁元詢馬上向天子施了一禮:“皇祖父,孫兒以為,當以南北之丁戶為基準,分取南北科舉之士。以十分論,南士取六分,北士也當取四分。如今南人取五十一,則北人當取三十四。”
天子沒有反對。
饒是張信被氣得麵色通紅,也改變不了事實。
關於這一點,祁元詢一點都不意外。
作為天子親孫,太子長子,他的立場當然是站在朝廷這邊,為朝局穩固著想的。
處理這件事的基調,他已經想清楚了,要做到公平,還要平息北方士子的怨憤。
如此一來,他要做的,就不是絕對公平,而是考慮到南北方教育水平的不同,調整科舉錄取的名額。
在人家硬件條件比不上的情況下,硬要讓大家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試,這不是難為人嗎?
北方士子這次爆發,未嘗不是因為南方士子占取了太多的進士名額,可以說是積怨已久。
不管怎麼樣,都要好生處理,將此事抹平。
與其隻增錄少部分名額,呈現出科舉仍是南方士子占優的現象,倒不如直接定個規矩,適當照顧北人一些。
祁元詢覺醒記憶想起的前世,各省市就有劃檔錄取、考入同一所大學的分數線各省市都不儘相同的情況。
在他前世的“現代”,各地的教育資源就有差彆,在這個時代就更不用說了,各地的教育資源差彆隻會更大,而不會更小。
祁元詢又向天子建議,之前的會試五十一人已經通過了廷試,就不用改變了。
倒是後邊補錄的北地士子三十四人,也當舉行一次廷試,其名次不與前一批人同論,而是重新排布。
也就是說,如果祁元詢的建議成真,那今年除了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恩科科舉外,還將出現兩批一甲進士及第、兩批二甲進士出身和兩批三甲同進士出身了。
對前科狀元張信來說,如此拉低功名含金量的建議,當然是不足為取的!
這種荒唐的建議,四皇孫他怎麼想得出來?!
關於這一點,天子倒是沒有馬上答應,畢竟補錄的三十四人姓甚名誰都還未曾出來。
為此,張信與一眾閱卷官,增錄落第北方舉子的速度陡然加快,不過三日,就將第四份增錄名單送呈給了祁元詢。
祁元詢看過之後,又比對了他們找出來的士子答卷,終於點頭應允,將這份名單呈給了天子。
名單進呈之後,天子應允,很快便發布出來。
過了幾日,應天府官僚士庶之間,便興起一股流言,道皇孫顧念北人,數度增錄,以至於文采遠遜江南士子的北人,補錄後得中者竟有三十四人之多!
非但如此,這些補錄之人,竟要新開廷試,一如尋常廷試,過後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如此作為,置江南文士於何地?
北人、南人本就因今次恩科之結果有齟齬,此番南方士子議論祁元詢之作為,北方士子感念皇孫相助,又不忿南人的做派,爭執竟愈發強烈起來。
而後天子依照祁元詢原本的提議,新開廷試,而不是令已中的一眾進士一同重考,更是讓輿情發酵起來。
京中流言愈演愈烈,關注點卻不再是本屆科舉出了問題,而是南北文人相爭了。
這個矛盾原本就是有的,如今爆發出來,也不算什麼。
天子要的是朝廷穩定,文人相爭,恰好給了朝廷仲裁的機會。
因本朝於南地龍興,京師應天府也在江南之地,朝中朝政多為南方文臣把持,天子未嘗不想尋個時機處理這個問題。
祁元詢老神在在,相信這件事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事實也確實如此,輿情很快就平息下來。
隻不過天子還沒來得及做什麼,光幕就主動更新文字幫忙了。
“宣武三十年丁醜科,試官劉三吾、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及入對,以福建陳為狀元,應天尹昌隆為榜眼,浙江劉仕諤為探花。
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
……各閱十卷,複閱後上呈之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
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卷進呈。上閱卷益怒,親試策問,又取山東韓克忠為狀元,王恕為榜眼,山西焦勝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殺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稱春夏榜,又謂之南北榜。——《周朝小史·宣武紀》”
祁元詢看完以後就笑了。
光幕爸爸真是對自己太好了,難不成自己真的是光幕最愛的崽?
根據光幕記錄來看,這次是真·光速打臉啊!
張信張狀元真該感謝他,要不是自己,這位閱卷官在得到天子授命之後——天子的要求本身就是增錄落第舉子,雖然人數沒有要求,但最起碼不應該少——還固執己見,一個北方落第舉子都不錄,送給天子看的試卷還都是文理不佳、有犯禁之語的,就算是事實,也難逃一個死字。
光幕上的記錄,這位的下場是“磔殺”,其他人也沒落著好,真是害人害己。
有了這份記錄,和現實對比,這些人就知道,自己把關是多好的一件事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