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1 / 2)

作者有話要說:  #題外話#

章節和諧中,如果這章節顯示的是亞裡士多德,基本意味著和諧沒解除

亞裡士多德通過對以往哲學的總結所列舉出來的這些問題, 後來成為歐洲形

而上學的中心,曾在西方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達二千年之久。而且, 隻要有形而

上學即本體論的存在, 那麼它們必將永遠縈人腦際。“2 批判理念論理念論是

柏拉圖哲學的基石。柏拉圖理念論的核心就是認為有兩個世界的對立, 一個是現

象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具體的、相對的、不斷變化的、有生有滅的, 即現實世

界;另一個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恒不變不滅的,即理念世界。這兩個世界的關

係是:第一, 具體事物以”理念“之名為名,如有”美的理念“, 就有美的具體

事物,像美的人、美的花;似乎是沒有美的理念, 就不存在美的人、美的花。在

柏拉圖看來, 具體事物依存於”理念“。第二, 具體事物”分有“同名的理念,

他舉例說明:要問美的人、美的花為什麼能美,就因為它們”分有“了美的理念。

柏拉圖的觀點非常明確, 理念是第一性的,具體事物是第二性的, 具體事物隻是

理念的影子。對這點, 柏拉圖還有更具體的例子,他以床為例進行說明:床有三

種,一是理念之床,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二是木匠製造的床, 它是模仿理念之床

而產生的具體之床;三是畫家筆下的床,它是模仿具體之床而產生的藝術之床。

在這三種床中,隻有理念之床才是永恒不變的、真實存在的東西;而具體之床是

理念之床的模本,它是不斷變化的、不真實的;至於畫家筆下的藝術之床,乃是

模本的模本,和”真實存在“隔著兩層,相距甚遠,因而更無真實可言。就理念

本身來說,也不在一個層次上,要分幾個等級,形成了理念的等級係統。他說,

具體事物的理念如床、桌子、馬等,是最低級的理念;數學或科學的理念如方、

圓、動、靜、同、異等,是較高一級的理念;藝術的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義、

勇敢等,是更高一級的理念;最後,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在他看來,善是”

超於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嚴更有威力的東西“,就是說,善是至高無上的神

的化身。不用多說,理念論的錯誤是誰都能看出的。根本的錯誤就在於割裂了一

般和個彆的關係。亞裡士多德的批判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亞裡士多德對理念論的批判,不僅具有特定的曆史階段的意義,而且具有一

般哲學史和哲學理論的意義。但西方有些學者否定這種意義。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哲學講得非常詳細,

但關於亞裡士多德對“理念論”的批判,卻隻寫了幾行;英國亞裡士多德權威研

究者、牛津版英譯《亞裡士多德全集》主編、亞裡士多德若乾重要著作的翻譯和

注釋者羅斯說:“詳細地敘述這些爭論是乏味的;其中一部分是沒有價值的吹毛

求疵,彆的一些,最好也隻能稱是開玩笑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

餘紀元撰:《亞裡士多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 頁。

柏拉圖:《國家》,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7年版,第182 頁。

而已。“②另一些人認為這種批判是針對柏拉圖學員其他人而不是柏拉圖本

人。對這些觀點,列寧予以反駁:”唯心主義者黑格爾對亞裡士多德(在其對柏

拉圖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壞唯心主義基礎這一點膽怯地避而不談。“③”亞裡士

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是對唯心主義,即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④

我國學者對這種批判給予充分肯定,並作了具體分析。如汪子嵩在1963年撰文論

述這種批判:柏拉圖的”理念“就是脫離了個彆的一般,”理念“不過是一個空

洞的抽象物,說亞裡士多德從十個方麵進行批判論證。張尚仁說亞裡士多德批

判的要點是:根據理念論的說法,要說明世界,就要肯定在理念世界中有和這個

事物相應的理念,這樣不僅不能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反而使需要解釋的東西的數

目增加了一倍;產生事物的原因和事物的本質都是”理念“,而理念又在事物之

外的另一個世界存在,這樣一來,事物的本質就成了存在於事物之外的了。現實

世界有生有滅,變化的原因卻是理念,理念反而是永恒不變的,不變的東西是變

化的原因,說不通;認為事物是理念複製出來的,必然會造成混亂②。餘紀元說

亞裡士多德批判柏拉圖將理念與具體事物相分離,批判柏拉圖論證理念存在的方

法,批判”分有說“和”模仿說“③。英國學者羅伊德、德國學者策勒爾等也都

論述了這種批判。

亞裡士多德批判的中心是批駁柏拉圖將普遍的、一般的東西從個彆中分離出

去。對這一點,楊壽堪在《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一書中論述亞裡士多德關

於一般與個彆這對範疇時,作了詳細的說明,下麵作一介紹。

亞裡士多德總結了前人的思想成果,通過論述個彆與一般的關係,批判了理

念論。亞裡士多德認為,個彆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一般的東西隻能存在於個彆之

中。他說:“事物隻是個彆的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個彆性,它就全不存在。真

實就在於認識這些事物;在這裡,虛假是沒有的,錯誤也不會有,所有的隻是無

知。”“每個事物的實體的第一個涵義就在於它的個彆性,——屬於個彆事物的

就不屬於其他事物;而普遍則是共有的,所謂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獨有。”(《

形而上學》)例如,個彆的人,個彆的馬,都是一個一個地客觀存在著的,可見

個彆的東西先於一般的東西而存在。既然一般存在於個彆之中,因此在個彆之外

不存在所謂一般的東西,那種認為離開具體事物的普遍、一般可以獨自存在的說

法,是錯誤的。正因為這個道理,亞裡士多德的“不能設想,在個彆的房屋之外

還存在著一般的房屋”,成了名言,成了論述個彆與一般關係的經典之語。

從個彆先於一般的原理出發,亞裡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作了係統批判。

②轉引自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138 頁。

③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

138 頁。

④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

138 頁。

汪子嵩:《亞裡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是對一般唯心主義的

批判》,《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5 期。

②張尚仁:《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

—130 頁。

③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餘紀元撰《亞裡士多德》,安徽人民

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 頁。

亞裡士多德指出:理念論的症結就在於作為普遍性的理念與個彆事物相分離,

“那些相信理念的人,大家看到他們的思想道路和他們進入困境,這就是把理念

看成是‘普遍’,同時又把理念當作和個彆的事物相分離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

(《形而上學》)。他說,按照理念論的觀點,每類事物具有與它相應的“理念”,

那麼各種否定的事物,如“不正”、“無”等,是否也有理念?既然具體事物是

有生有滅的,而理念是不生不滅的,永恒存在的,它們又怎麼能統一起來呢?柏

拉圖把理念看成模型,認為具體事物隻是“分有”理念,這不過是使用空虛的語

言和詩意的比喻而已,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沒有理念作模型給具體事物來模仿,

客觀事物照樣會產生、存在,他譏諷說,不管蘇格拉底的理念是否存在,蘇格拉

底這個人總會出現。接著他又指出,用理念來解釋具體事物的產生是不可能的,

因為“形式”(理念)存在時,那麼“分有”它們的具體事物還未產生出來;而

當具體事物已經產生出來的時候,卻還沒有自己的“形式”。退一步說,即使存

在著與“形式”相應的事物,而這些事物也可以不是因為“形式”,而是由於彆

的原因可以獲得產生和存在。例如父母產生兒子,醫術恢複健康。所以,理念既

不能說明具體事物的存在,也不能解釋具體事物的運動。

柏拉圖用理念來說明具體事物存在的原因,就等於引進了另外一些與這些數

目相等的東西,有如一個人要想計算事物,卻認為事物太少就不能計算,於是把

事物的數目擴大,然後再來計算一樣。顯然這種想法、做法是幼稚可笑的。

亞裡士多德對柏拉圖的批判,抓住了柏拉圖唯心主義哲學核心即理念論,並

從個彆與一般的關係這個哲學重要問題加以剖析,尖銳地指出,柏拉圖理念論的

根本錯誤就在於認為離開了個彆還存在一般的東西,這就擊中了理念論的要害。

亞裡士多德用一般存在於個彆之中的原理批判理念論,實際上就是批判了一般唯

心主義的根本錯誤。因為唯心主義的錯誤,從認識論的根源上說,就是顛倒了一

般與個彆的真實關係。二千多年前的亞裡士多德有這樣的認識,在當時確實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不僅有力地批判了理念論,而且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有價值的

思想,大大推動了人們的認識,對於促進整個人類認識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還需指出的是,亞裡士多德在強調一般存在於個彆之中這一原理時,並沒否

認“一般”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他認為,人們隻有把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共同

性,才能認識一切事物,“脫離個彆,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而個彆事物則為數無

窮,那麼我們怎樣能在無窮的個彆事物中獲得認識?事實上總是由於事物有相同

而普遍的性質,我們才得以認識一切事物”。認識了一般、普遍,能更深刻地認

識個彆。在這裡,他特彆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獲得科學知識的途徑。他

認為,科學知識就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借助感覺不能獲得科學知識,感覺到的

東西隻是個彆的東西,普遍的東西不能憑感覺,隻能通過理論證明。在這種情況

下,一般、普遍顯得優越,具有一般命題知識的人知道特殊命題,但具有特殊命

題知識的人,並不知道一般命題。關於這個問題,亞裡士多德表述的還不是很精

確,我們不必過於求全,看到其正確的一麵就行了。

在個彆與一般的關係上,亞裡士多德也有混亂和錯誤的地方。如他

雖然認為離開個彆就沒有一般,但有時又認為在個彆之外有一個抽象的東西

存在。這實際上是主張存在一個脫離個彆的一般。再如他認為個彆的東西是生滅

變動的,而一般的東西卻無生滅變化。他說,除了具體的事物之外是否還存在著

什麼東西呢?如果不存在,那麼一切都是暫時性的了,如果還存在著什麼東西,

那就是形式和形象,這就表示他承認在“暫時性”的個彆事物之外存在一種永恒

不變的“形式”。他批判理念,但又認為理念如果作為單個的實體,可以獨立存

在。他說柏拉圖的理念論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柏拉圖把理念當作“統一”的

東西,即普遍的東西;意思是如果把理念當作“單一”的東西,就可以獨立存在

了。

他陷入了混亂。這個混亂使他違背自己主張的一般存在於個彆之中的原理。

存在這種矛盾現象是古代思想家的通病。

雖然亞裡士多德在一般與個彆的關係問題上有矛盾之處,從而使對理念論的

批判不徹底,但總的看,批判擊中了要害,抓住了關鍵。這個批判在當時是一件

大事,因為柏拉圖是當時的名學者,用現在的話說是理論權威,他是古希臘第一

個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體係的哲學家,他的理念論對於當時人們思想的統治和影

響是相當大的。沒有相當的理論勇氣,是不敢批判的。另外,柏拉圖是亞裡士多

德的老師,學生批判老師,並非易事,亞裡士多德是以“我愛老師,更愛真理”

的精神,向錯誤觀點挑戰,確實轟動一時,影響後世。

3 神學亞裡士多德曾斷言:“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動者。”(《物

理學》)從A 推到B ,B 推到C ,可是不能無限地推下去,最後總要找到“第一

推動者”。他不懂得運動的根源在於物質本身,所以必然要到運動著的物質以外

去尋找運動的原因,於是推出了“不動的動者”——神,即理性。

亞裡士多德認為,應該承認有一種永恒的、不動的本體存在。他認為就一個

一個有生有滅的具體事物的運動來說,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的,任何個彆事物

的運動都是既被彆的事物所推動,自己又推動彆的事物運動。所以,任何個彆事

物都是既能動又被動。將推動事物的原因無窮地推下去,必然要推出一個第一推

動者,它隻推動彆的東西運動,自己是不動的。它是一種完全的能動性。這就是

說,推動具體事物運動的終極原因不在物質本身,要從物質以外去找最後的動因。

既然運動是永恒的,就一定會有永恒的本體,而一切事物都有生有滅,不是永恒

的,所以永恒的本體不能是具體的事物,隻能是另外一類本體。亞裡士多德認為

這就是阿那克薩哥拉(古希臘哲學家)所提出的“努斯”(理性)。

“努斯”的對象就是善,這是萬物所努力追求要達到的目的。“善”是至高

無上、完美無缺的,它本身是完全的現實性,是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的,所以是

不動的。但它吸引了萬事萬物,它們都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善)而運動。這就

是“不動的動者”,萬物的最高目的,萬物的第一推動者,也就是“神”。

參見楊壽堪:《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119 —125 頁。

這個永恒的本體存在嗎?亞裡士多德說存在,神學就要研究它。他說:“本

性是首要的實在,如果它毀滅了,萬物也就毀滅,但運動與時間顯然不可毀滅,

所以,本體是不會毀滅的。”(《形而上學》)運動不生不滅。如果它有生,那

麼在運動之前就沒有運動嗎?如果它有滅,難道在運動之後就沒有運動了嗎?同

樣,時間也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時間有生,那麼在時間生前就沒有時間,實際上

是有;如果時間有滅,那麼滅後就不能再有時間,可“滅”後仍有時間,即是說

根本不存在時間的生滅問題。而時間與運動的永恒性就證明了有永恒本體的存在。

這種永恒本體必定包含動因於自身,否則它就不能說明運動。同時它也不是潛能,

因為潛能的東西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它“不是”,則仍然沒有永恒的運動,

因而永恒本體的存在,即是現實體,不帶任何質料,因為有質料就有潛能。總之,

通過推理,永恒本體、不動的動者、神,就這樣“不容懷疑”地出現在人們的麵

前,不容你不信。

這種不動的動者究竟是什麼?亞裡士多德說,這就是願望的對象和理性(努

斯、思想)的對象。願望就是以好的東西,即“善”作為自己的目的,而真正好

的東西,真正的“善”,隻有理性才能認識到。所以願望的對象和理性的對象基

本上是相同的。但願望與理性比較,願望應該服從理性,不能反過來。理性高於

願望,願望應遵循理性。亞裡士多德強調的是理性。理性是出發點,是由它的對

象運動的,而理性的對象就是事物運動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說,不動的動者實

際上就是事物要達到的目的。

亞裡士多德很詳細地分析目的因,在許多著作中講目的因。他說,為了解釋

自然事物,就必須求助於“為了什麼”,用目的因來解釋。目的因不是理論思辨

強加給事物的,而是被感覺到的。如他說鴨子有蹼足是為了遊水。人為什麼有手?

“因為手是工具,而大自然,像一個明智的人一樣,總是把每件東西賦予能使用

它的某個動物……它總是用較輕微、輕低級的事物來裝備較重大、較高級的事物,

而不是用較珍貴、較重大的事物來裝備較輕微的事物。如果這種安排是一種較好

的方式,如果自然總是在各種情況下做最好的事情,那麼人不是因為有手所以最

有智慧,而是因為他是最有智慧的動物,所以才有手。”亞裡士多德的神學有

時可概括為一句口號:“自然不做無益之事”,他把自然說成是有理智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