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這般艱難,燕楠也沒說過要走。
裴鴻問他為何堅持,燕楠回複說:“這裡比王府的日子要好過些,挺好的,我很珍惜。”
那時候的燕楠才九歲,裴鴻從那時開始心疼上這麼一個忍辱負重的孩子。
而後裴鴻一路看著燕楠從王府冷落的庶子到被太子燕鈞親自選為伴讀,再到被病危的燕鈞立為太子。
他一步步看著這個學生,從忍辱偷生到蟄伏多年,最終握緊了權柄。
終於也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
燕楠的身邊已然沒有人了,許多事甚至也無法再對他這個老師多說。
裴鴻不合時宜地懷念起孩童時期的燕楠曾無助地向他求助,
燕楠是他教過最優秀的學生,也是最殘忍的學生。
-
禮部大致擬了個章程。
百官們把大典的環節幾乎議了個麵麵俱到,獨獨漏了最重要的一項——迎回太子。
根本沒人提,連禮部最講流程的老頭子也像忘了主角還在嶽東郡。
大家跳過了選迎太子歸朝之日,直接在把大典時間定在了最近的一個黃道吉日。
禮部尚書是個吹毛求疵的老頭,竟然也沒在這日子上再挑問題,像是生怕夜長夢多般向天璽帝報:“大典章程便如方才所議,請陛下示下。”
天璽帝在禦座上點頭,對明忠輕輕揚了下手。
明忠立刻便站到金台邊上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大家又不約而同地來看燕熙。
燕熙目不斜視,表示:我沒事,彆問我,彆找我。
大家懂了:太子殿下好像站累了。
於是眾官紛紛體貼地說:“無事、無事。”
上頭明忠正要宣布退朝。
卻有一人出列跪下:“臣梅筠請隨宣總督赴任西境。”
眾人看梅筠在大殿正中跪得筆直,都微妙地收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