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上完了課,學生們自然是離開了學堂,但是李信留了下來。
看著學生們離開後,李信忍不住將心裡的話給說了出來。
“先生,你可是奉新名儒,但是今日一見您就是一位田間老人!”李信笑著說道。
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宋應星的打扮了,衣服也是衣服田間乾活的打扮,特彆是褲腿還是挽起來的。
想來應該就是之前下田去捉稻花魚的原因。
“田間老人不好嗎?”宋應星反問道。
“好,特彆好!親切!”李信真誠的回答著。
既然學童們都走了,宋應星也就和李信聊了起來。
人老了就容易回憶往事,或者說是回憶一下青春年少。
他少時想要學神農氏,喜歡田間技藝、坊市營生。
聽到這話,李信也是要幫忙補充的,他也是熟讀諸子百家之人,不然怎麼能成為舉人。
其實對於這些,宋應星真的是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三百多年後,真的還有人在看他的書嗎?
自己寫的書,自然是希望可以流傳於世,可以對後人有所幫助,得到好的評價。
李信在這方麵自然是不會欺騙老人,要好好的誇獎他。
“當然有,我們後世幾乎人人知曉宋先生的這本《天工開物》,這是後世公認的圖文並茂的重要的科學典籍!”
聽到李信所說的話,宋應星連續拍著大腿,顯得非常高興,眼眶也是瞬間紅了。
真的是高興!
他對著東方作揖。
“《天工開物》流傳後世,可以告慰兩位兄長在天之靈了!”
聽到這話,李信就知道他說的兩位兄長是誰了,那就是宋應昇和塗紹煃。
可以說這本書,是三人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夢想。
而這個夢想,就是可以學有所成、造福天下。
這就要從宋應星中舉說起。
在舞台劇的另外一邊,自然就上演著學府門吏來到宋府報喜的事情。
宋應星考中了鄉試第三名,宋應昇考中了鄉試第六名。
那位塗紹煃則是考中了鄉試第四名,既然一起進京趕考。
其實宋應星根本就沒怎麼好好看書,他少時天資聰慧,隻是喜歡在民間技藝,之所以成績不錯,要多虧了宋應昇。
宋應昇喜歡苦讀,在一起的宋應星自然也是被影響,沒有看書,也聽熟了兄長背誦的內容。
三人走水路去往京城去趕考,見識到了不少新鮮事物,這對他後麵寫《天工開物》也是有不少好處。
甚至還看到了西洋人,也就是外國人,畢竟是在京城,外國人過來也不奇怪。
現在的商貿因為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始,慢慢的繁榮起來。
比如茶葉、瓷器,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銷售當時西洋和東洋各國。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所以後來瓷器和華夏的名字都是同一個英文,可見瓷器的影響力。
之前的趕考都是提前出發,特彆是距離遠的,都要提前幾個月出發。
宋應星三人就是如此,趕考之路萬裡,曆時五個月。
就連過年都是在船上過的。
這也是為什麼考取進士是三年一次,恩科的話也要兩年一次,有時候路上來回都要一年左右時間。
要是一年一次,那不就是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