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1 / 2)

女子能夠參加殿試,這簡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一科的女學子們,無論最終是否中榜,都已經被曆史銘記,成為了人生的贏家。然而,人心總是向往更高的目標,無論男女皆是如此。既然已經曆經艱辛走到這裡,又怎能空手而歸?

若蘭深吸一口氣,凝神靜氣,繼續奮筆疾書。她的筆下流淌出的文字,如同她內心的獨白,真摯而深刻。她寫到了女子的不易,寫到了對知識的渴望,寫到了對未來的憧憬。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她心靈的印記,記錄著她成長的點點滴滴。

殿試持續了整整四個時辰,直到夜幕降臨才告結束。學子們陸續離開皇宮,禮部官員則忙著封場,用灑金紙覆蓋住試卷上的名字和籍貫,然後急匆匆地送往文淵閣。文淵閣內,早已等候多時的閱卷官們正摩拳擦掌,準備開始他們的工作。這些閱卷官都是進士出身,曾在清廷擔任要職,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威嚴與智慧。

閱卷工作開始了,整個文淵閣內彌漫著一種緊張而肅穆的氣氛。閱卷官們一個個神情專注,仿佛在與那些文字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他們或點頭稱讚,或皺眉思索,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他們對這份工作的認真與負責。潘曉明尚書從男女學子的試卷中各挑選出十份佳作,這些佳作如同璀璨的星辰,在眾多的試卷中熠熠生輝。

與中書令劉墉商議後,潘曉明將挑選出的試卷一同呈送到了乾清宮的禦案上。乾清宮內,李清歌皇帝正端坐在龍椅之上,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威嚴與智慧。她接過試卷,一頁頁地翻閱著,仿佛在與那些文字進行著一場心靈的交流。

參加殿試的學子超過百人,每篇試卷都長達數千字。麵對如此龐大的閱讀量,皇帝自然無法一一審閱。因此,他們隻能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試卷呈上禦前,以便皇帝做出最終的裁決。而大炎朝的科舉製度因為男女並試的創舉,使得李清歌需要審閱的試卷數量比前朝皇帝多了一倍有餘。然而,她並未因此感到厭煩或疲憊,反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這份工作中。

雖然李清歌並非出身於古代帝王之家,對這類古文文章的了解有限,但她憑借現代人的智慧和眼光,以及那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尊重,依然能夠大致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她仿佛能夠穿透那些文字的表麵,看到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讓她在其中遨遊、探索。

最終,在李清歌的親自裁定下,殿試的排名塵埃落定。杜若蘭的名字赫然在列,她的才華得到了皇帝的認可與讚賞。那一刻,若蘭的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悅。她知道,這一路走來,她經曆了太多的艱辛與不易,但正是這些經曆,讓她更加珍惜眼前的這一切。

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那個思緒紛飛的時刻,當杜若蘭漸漸明白了女性自我價值的真諦。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女子同樣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活出獨立而精彩的人生。

選擇狀元這樣的人才,對李清歌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作為大炎朝首位打破常規,允許女子參與科舉的帝王,她深知這一步的邁出,不僅是對舊有製度的挑戰,更是對自我眼光與智慧的一次重大考驗。

李清歌,這位機智過人的女皇,雖坐擁天下,卻從不自恃才高。她清楚自己在文學鑒賞方麵並非頂尖,尤其麵對這堆積如山的試卷,其中不乏才華橫溢之作,要從中挑選出真正的狀元,實非易事。於是,她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妙招——用聲韻結合白話文的方式來評判。

在古代,文章尤其是詩詞駢賦,都極為講究聲韻和格律。宋詞,那更是為歌唱而生,雖然如今曲調可能已失傳,但後人仍能根據詞句的韻律,重新譜曲,找回那份跨越時空的韻味。李清歌深諳此道,她覺得,聲韻好聽的文章,內容不一定就頂尖;但真正的好文章,聲韻必定是出色的,如同樂章般和諧動人。

於是,她召來了潘曉明,這位忠誠能乾的禮部侍郎,吩咐他找人將這二十篇卷子翻譯成白話文,再挑選些朗讀高手,按照原文的感覺來誦讀。李清歌自己,則端坐在龍椅之上,耳朵豎得跟兔子似的,全神貫注地聽著。那神情,仿佛是在聆聽天籟之音,又似在捕捉字裡行間的微妙情感。

隨著朗讀聲起,一篇篇文章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它們在空氣中流淌,化作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李清歌閉目傾聽,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嘴角上揚,她的心靈仿佛與那些文字產生了共鳴,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

聽完之後,她挑了幾篇特彆中意的文章,再對照白話譯稿仔細複核。她的眼神銳利如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她的思維敏捷如電,迅速在腦海中構建起文章的框架與脈絡。最終,她確定了狀元和榜眼的人選——江世恒和林若薇為男女狀元,鐘元和許琳為男女榜眼。

至於探花的選拔,那就得另外安排麵試了。探花這個位置,特殊而引人注目,它要求的不僅僅是才華橫溢,更得相貌堂堂。在眾人眼中,狀元或許是科舉的巔峰,但探花這個位置,卻是無數學子心中的夢想。狀元、榜眼主要看才華,但探花就不同了,它要求的是才高八鬥與風度翩翩的完美結合,兩者缺一不可。

就像曆史上的李尋歡,才貌雙全,成為了探花的典範。還有《知否》裡的林黛玉她爹,也是探花出身,因此林黛玉才繼承了那份才情與美貌。從古至今,人們都看重顏值,長得好看的人確實能占不少便宜。若是才貌雙全,那簡直就是人生贏家,前程似錦不說,連婚姻都是搶手貨。

就像《知否》裡的盛老太太,她是勇毅侯的女兒,身份尊貴,卻因看上了探花郎的俊朗外貌,不顧家人反對,帶著豐厚的嫁妝就嫁了。科舉製度流傳了上千年,探花的前途往往比狀元、榜眼還要好。即便皇帝自己不以外貌取人,但探花郎娶了美貌的妻子,有了嶽家的支持,仕途也是一帆風順。曆史上甚至還有皇帝本來點了狀元,結果一看人家長得太好看了,直接改授探花的例子。

“探花郎”這三個字,幾乎就成了才貌雙全的代名詞。每當提起,都讓人心生向往。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事無絕對。也有那種六元及第的奇才,他們的狀元光環能直接蓋過探花。科舉製度嘛,每個朝代都有點不一樣,有的簡單有的複雜。但無論如何變化,它都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

在這複雜的科舉製度中,從縣試、府試、院試一路考到鄉試、會試、殿試,每一層都要選拔出最優秀的人才。縣、府、院試的第一名叫案首,那是初露鋒芒;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那是小有名氣;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那是聲名鵲起;而殿試的第一名,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了,那是光耀門楣、名垂青史的榮耀。

李清歌坐在龍椅之上,望著下方跪拜的江世恒、林若薇等人,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欣慰與自豪。她知道,自己這一步的邁出,不僅為大炎朝選拔出了真正的人才,更為天下的女子打開了一扇通往夢想的大門。而這一切,都源於她那份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渴求以及對製度的勇敢革新。

這六場考試,宛如人生路上的六道難關,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六元”。這“六元及第”的榮耀,如同天際的流星,罕見而璀璨,科舉製度曆經千年風雨,也僅有兩人能摘得此桂冠,其難度可見一斑。

殿試的帷幕剛剛落下,皇宮內外,那些飽讀詩書的學子們便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地等待著金榜題名的那一刻。他們的心中,除了對狀元的無限憧憬,更有一個位置,被探花郎的殊榮所占據。尤其是當消息傳來,女王陛下將從男女兩科中各挑選十名佼佼者進行麵試,一時間,被選中的學子們仿佛被幸福的雲朵所包圍,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深知,這場麵試,實則是對探花郎的最終考驗。中了狀元,固然能光宗耀祖,但探花郎的名號,卻如同祖墳上冒出的青煙,預示著更為輝煌的未來。一旦戴上探花的桂冠,無論是仕途還是姻緣,都將如虎添翼,隻要不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一生,便算是穩穩地踏上了成功的坦途。

李清歌,這位大炎朝的女皇,將麵試的地點選在了皇宮西南角的體和殿。這座宮殿,曾是皇帝選秀女的聖地,如今卻因女皇的登基和一夫一妻製的推行,而顯得空曠寂靜。李清歌心中暗自思量:選秀與麵試,雖目的不同,但皆是挑選佼佼者,何不借此機會,讓體和殿重煥生機?於是,她一錘定音,體和殿便成了這場麵試的舞台。

學子們得知麵試地點後,更是確信無疑,此次麵試,實則是對探花郎的甄選。探花,作為殿試一甲中的第三名,其地位雖不及狀元、榜眼,但那份才貌雙全的要求,卻讓無數學子心馳神往。既然要選探花,那麼狀元、榜眼的人選,想必也早已在女皇的心中塵埃落定。

在這二十名入選麵試的學子中,杜若蘭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存在。她才華橫溢,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更兼容貌出眾,如同春日裡綻放的桃花,嬌豔欲滴。在女榜的十人中,她年紀最輕,卻美得讓人無法移開目光。無論是男榜還是女榜的學子,都不由自主地被她的風采所吸引,多看她幾眼,仿佛能沾染上她的才氣與美麗。

而在男榜中,蒲柏的出現,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二十五歲,按照古時的標準,雖已不算年輕,但在這次麵試的學子中,卻是最為年輕英俊的一個。他的身姿挺拔如鬆,高大健壯,麵容俊美如玉,清新脫俗。站在一群三四十歲的老學究中,他就像一隻鶴立雞群,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李清歌女皇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目光不經意間掃過蒲柏和杜若蘭,心中不禁暗自讚歎。她輕聲問旁邊的潘曉明:“那個年輕人叫什麼名字?”潘曉明恭敬地回答道:“他叫蒲柏,字鳴章。”李清歌點了點頭,說道:“鬆柏長青,好名字!你去告訴他,麵試結束後三天,太和殿有傳臚大典,我會當眾宣布結果。”

“遵命!”潘曉明應了一聲,便快步離去。二十位學子聽到麵試結束的消息,都鬆了一口氣,緊繃的神經也終於放鬆下來。他們紛紛起身離開,有的歡呼雀躍,有的則沉默不語,心中五味雜陳。

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宮後,仍舊無法忘懷蒲柏和杜若蘭的風采。她吩咐道:“把蒲柏和杜若蘭的試卷拿來,朕想再仔細看看。”侍從們聞言,立刻將兩人的試卷呈了上來。李清歌接過試卷,細細品讀,每讀一句,都仿佛能看到兩人在考場上的奮筆疾書,那份才情與努力,讓她心生敬佩。

夜色漸深,乾清宮內燈火通明。李清歌女皇坐在案前,手中緊握著蒲柏和杜若蘭的試卷,心中卻在思考著更深遠的事情。她知道,這次麵試,不僅僅是對探花郎的甄選,更是對大炎朝未來人才的一次重要考驗。她希望,通過這次麵試,能夠選拔出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學子,為大炎朝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陽光灑滿皇宮,體和殿內,一場彆開生麵的麵試正在悄然進行。李清歌女皇坐在龍椅上,目光銳利地掃視著每一位學子,她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而蒲柏和杜若蘭,作為此次麵試的佼佼者,更是成為了她重點關注的對象。

麵試的過程中,蒲柏和杜若蘭都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與風采。他們或引經據典,或談論時事,都顯得遊刃有餘,從容不迫。李清歌女皇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她知道,這兩個人,絕對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麵試結束後,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宮,心中卻仍在回味著蒲柏和杜若蘭的表現。她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將這兩個人留在自己身邊,為大炎朝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她吩咐侍從們準備傳臚大典的相關事宜,她要在太和殿上,親自宣布這次麵試的結果,讓所有人都見證這一刻的輝煌。

三天後的太和殿上,人聲鼎沸,熱鬨非凡。李清歌女皇端坐在龍椅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的人群。她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開口:“此次麵試的結果已經揭曉,朕決定,蒲柏為男榜探花郎,杜若蘭為女榜探花郎!”話音剛落,太和殿上頓時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蒲柏和杜若蘭也露出了驚喜的笑容,他們知道,這一刻,他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而李清歌女皇,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知道,通過這次麵試,她不僅選拔出了兩位才華橫溢的探花郎,更為大炎朝的未來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兩個人,一定會成為大炎朝的棟梁之才,為大炎朝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好嘞!”

潘曉明應聲的同時,急忙從堆積如山的試卷中精準地抽出了杜若蘭與蒲柏的答卷,雙手呈上,動作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恭敬與謹慎。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在他的臉上,映照出幾分歲月的痕跡,卻也更顯其沉穩老練。

此時,九桃熏爐中,瑞腦香正緩緩燃燒,嫋嫋升起的香煙如同細絲般纏繞,又似輕紗般飄散,將整個空間籠罩在一層朦朧而神秘的氛圍中。香氣悠長,既不過分濃鬱,也不失淡雅,恰到好處地刺激著人的感官,讓人心神寧靜,仿佛能洗淨一切塵埃與雜念。

李清歌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身著金黃色的龍袍,衣袂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擺動,宛如金龍躍動,威嚴而又不失溫文爾雅。在這繚繞的香氣中,她花了足足半個時辰,一字一句,細細品讀了杜若蘭與蒲柏的答卷。她的眼神時而凝重,時而閃爍,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兩位學子背後的努力與才華。

讀罷,她輕輕放下試卷,轉頭看向潘曉明,聲音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這兩人的答卷,文采斐然,靈氣四溢,確實難分伯仲。但與榜首的狀元相比,你覺得他們差在哪裡呢?”

潘曉明聞言,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後回答道:“回陛下,臣以為,這兩位學子心性雖佳,但或許還稍顯稚嫩,經曆不夠豐富。畢竟年輕,尚未經曆過太多世事的磨礪。他們對世間萬物多抱有美好願望,卻未曾深刻體會到世事之複雜多變,現實之殘酷無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