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總部同事的討論是齊年預料得到的結果。
一直都有進取精神的他決定分兩步進行嘗試。首先是拿出市公司的一部分利潤對下麵的縣公司、網點進行補貼。自己去做總部該做的事。但這終究不是常態,市公司的股東們也對這樣的建議提出質疑。
第二步才是齊年的主攻方向,他年決定再把這個工作推進一步,在仞市範圍內實行交叉持股。
交叉持股其實是有利有弊的。
有利的一麵是可以整合所有相關公司的利益,無論是市公司、縣公司、網點、包括快遞員的利益都可以整合一起。
不利的一麵是一個網點的危機可能會牽扯到所有人的利益。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過,在齊年看來這樣做的利是遠遠大於弊的,因為就算彆人的公司暫時影響不到自己,但是如果市一級的公司受到牽連,那麼誰也不能苟活。這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交戰。
在市場公司每個月的經營分析會上,齊年提出這個想法,讓大家討論。
和齊年預料的一樣,有讚同的有反對的。公司經營業績差的當然讚同,希望自己能分得彆家公司的一瓢羹。公司經營業績好的自然是反對的,自己乾得好好的,乾嘛要和彆人摻和在一起。
兩個小時討論下來,分歧很大。
不過,齊年並不在意大家的分歧。因為這樣的分歧早在預料之中,他也沒打算一攬子把所有公司都納入這個框架中來。有意願的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做。分步走吧。
之後一個月,齊年和幾家有互相參股意願的公司一起討論參股的細節問題。責權利這些都相對較為簡單,最難的就是公司的估值問題。
一個虧損網點,可能市場評估價是50萬元,可是網點老板自己認為值200萬元。這種況極有可能是因為當年這個網點的老板就是用200萬盤下來的。
那麼齊年為了形成一個估值的標準,定了業務量、服務質量這些能公開獲取的數據作為參數,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
這個數學模型並不一定能真實地反應一家公司的市場估值,但起碼能反應一家公司的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在同行之中,大家彼此彼此,誰也不會吃虧。在這個參考標準下,各個公司基本上認同了這種既山寨卻又公平的估值標準。
第一步采取的行動是市公司與縣公司互相參股。最初有三家公司參與了進來,市公司各持有20%股權。
有了互相參股的基礎,市公司的補貼政策就可以區彆對待了。以前大家都是乾兒子,現在dna測出了幾個親生兒子。要補貼先貼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