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年的這一番話讓大家都沉默了。這些人裡有一些人曾經有過創業的經曆,曾經有些人有過運營的經曆。他們深知最初的熱情和最終的實施效果有時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開公司做生意,並不是用excel進行計算這麼簡單。否則的話,為什麼強調運營那麼重要呢?
在這一次管理人員會議中,齊年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人能夠從務實的角度來分析初創公司麵臨的主要問題,然後提出戰略構想。
雖然大家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建議非常多,但齊年認為這些建議隻是常規的戰術性建議,而並非戰略建議。
他十分認同一位教授提出來的觀點:“戰略並不是一群人在一起討論出來的,而是幾個人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來讓下麵的人去貫徹執行的。”
這位教授舉了張良和郭嘉的例子。
他說:“劉邦、曹操帳下謀士如雲。可是他們正是因為頂住了壓力采用了張良和郭嘉的策略,所以一個平定天下,一個平定華北,打開一片江山。”
這位教授講的兩個例子齊年是非常熟悉的。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劉邦始終處於不利的競爭局麵,深陷泥潭而難以自拔。這個時候張良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讓他不僅放棄關中,也放棄中原。
這是一個令人根本就無法接受的建議。
放棄關中意味著放棄政治上的優勢,放棄中原意味著放棄軍事上的優勢。兩個優勢都放棄了,還有什麼競爭的實力。
這是劉邦的所有謀士都不會給,也不敢給的建議。
但是張良提出了這個建議,而且劉邦竟然還采納了。
張良是人傑,能夠把一名普通軍官提為元帥、能夠采納一個明顯十分瘋狂的建議,說明劉邦也是一位人傑。
張良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其背景是項羽剛剛平定天下,正是誌得意滿之時。但其實秦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局勢還遠遠未能平定。
因為項羽上麵還有一個象征性的皇帝,項羽的下麵還有一眾因為分封不公平而心生怨言的貴族、軍閥。
張良勸劉邦遠走他鄉無非是讓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在中原即將發生軍閥混戰的時候保存實力。
另一方麵,項羽趕走了劉邦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才可以放心地騰出手來對付其它的勢力。這樣就令劉邦達到了坐山觀虎鬥的效果。
如果說張良的建議隻是讓劉邦把棧道燒掉,龜縮在西川盆地的話,那麼他也絕對不是一個智謀超群的人傑。
他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暗渡陳倉”這個後手。等到時機成熟時突然從陳倉占據關中,迅速得到一片雄厚的資源。
當項羽還在他的衣錦之鄉附近與軍閥混戰的時候,劉邦就快刀斬亂麻把整個西方納入囊中。這個場景和當年周文王、周武王擊敗紂王統一中國的情形何其相似。
至於郭嘉,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