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老東西真的被嚇到了,自古以來甭管主子怎麼變。
一般當權者是極少數為難他們的,可此番來的楊大人可不同。
動輒殺人抄家,這等作風可比倭寇可怕的多了,甚至幾人都已經對他了有陰影。
眼見幾人如此識趣,楊可棟收起長弓,口中語氣也由最開始的急躁冷漠變得舒緩起來。
“本使也無意為難爾等,隻是大軍長途跋涉而來,糧草補給已近枯竭,幾位是會寧城有頭臉的人物,需要怎麼做不用本使多說了吧?”
話說到如此地步,幾乎與明說無異,再裝糊塗可就是不識抬舉了。
幾人對視幾眼後麵麵相覷,隨後異口同聲的躬身回道:
“我等願意為大人效勞……”
屏退了幾人以後,楊可棟吩咐陸光廷連夜修補城門隨時備戰。
會寧城是加藤清正在鹹鏡道的大本營,他絕不會如此輕易放棄。
安排好一切以後,楊可棟也尋個地方準備休息。
今日他下令讓全軍劫掠一日,其實心中並無愧疚,甚至還覺得下手過於輕了。
崔兆慶那幫士紳之所以敢和倭寇走的那麼近,完全是因為這幫人是開城投降的。
甚至會寧城中守將甚至帶著韓克誠的北道兵加入了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團。
這群人由會寧城的守將鞠景仁帶領,組成了一支2000人的騎兵,也就是俗稱的偽軍。
初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楊可棟詫異了許久,“朝奸”與“漢奸”這玩意,果然是儒家文明盛產之物。
甭管是何時代,但凡有外敵侵犯,總會冒出來這些人,就像被野火燎原的土地上來年總會長出雜草一般。
是壓根就燒不儘的東西,隻能冒頭就殺,比如楊可棟,對這幫降民便沒有憐憫之心。
連日來的野外行軍,讓他原本還算白皙的臉變得黝黑,猶如刀刻斧鑿一般。
壓根就不像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行伍中人就是如此,不過楊可棟倒不覺得有什麼。
而就在播州軍攻下會寧城之時,遠在遼東的明軍主力終於開始進入朝鮮。
十二月十六日,大軍開拔,二十五日,李如鬆率領三路明軍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
而經略宋應昌並未隨軍出征,而是坐鎮遼東遙控指揮。
明軍分為三路,主帥便是浪戰第一人李如鬆,標下中軍參將都指揮僉事方時春,乃為李如鬆身邊的親兵將領。
副總兵都督同知李平胡,以及先前在平壤敗了一陣的祖承訓,以戴罪之身在李如鬆標下聽用。
中路大軍由中協副總兵都督僉事楊元統領。
左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李如柏統領。
右路大軍由欽差征倭右營副總兵都指揮使張世爵統領。
幾乎大半個明朝的將星都彙聚在此,比如南兵原戚繼光麾下大將吳惟忠,以及戚繼光侄兒戚金。…。。
還有查大受、李如柏、駱尚誌、孫守廉等等,都是正值當打之年的名將。
不過更多的則是出身李成梁家丁的將領,比如方時春、李寧等。
這些忠於李家的將領,是李如鬆馳騁沙場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