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汴梁風物(3)(1 / 2)

北唐 蠶室廢人 5454 字 2個月前

州布政曹作為州府一級的行政機關,沒有設置在延州這是李文革的意思,與以往的節度使屬官不同,延州的三曹十二科是一種地方行政機關,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節度使僚屬。(?小書包小說網網)從字麵意義上,無論是三曹的長官“主事”還是十二科的“主簿”,都在有意無意強調一個“主”字,似乎是為了顯示這兩個品秩並不高的官銜背後所代表的要拿權做主的含義。各曹主事在之前稱諸曹參軍事,一個“參”字幾乎鎖定了這些職務設置的僚屬性質。

作為州府曹,布政曹署的位置沒有設在一直以來都作為行政中心的延安縣,而是設在了東城膚施縣,與膚施縣署合署辦公。

自從李文革擔任節度留後以來,延州便形成了這種軍政係統分立兩城的局麵,坐落在西城的節度府主要處理軍務,而座落在東城的觀察使府則主要處理民政事務。實際上李彬對於民政插手的並不多,他隻是在人事問題上擁有著一定的言權,同時負擔著對延州所有官員吏僚的監察職責。五代時期軍閥政治盛行,誰掌握了軍隊誰便掌握了政權的主導權,因此延州上下對此均沒有大的異議,李彬此刻雖然擁有了宰相的地位和檢校司空的加銜,卻也並沒有從李文革手中爭奪主導權的想法。

不過這種局麵也造成了一定的尷尬,最典型地例子便是此番推行畝丁合一的稅製變法。處在此次改革漩渦當中的延州各大家族當家人不得不走上不短的一段距離來到東城布政曹署參加由州布政主事秦固召開的會議。

這種會議已經先後召開了三次了,對於這種以損害各族利益為根本目的變法,延州世族們的抵觸情緒是極為明顯的。雖然已經有豐林秦家等一些小家族表態願意以官府確定地價格轉讓手中地土地,但是這些家族比較小,族中所擁有地土地也大多不到千頃,從他們手中購得的這點田地還遠遠不能滿足目前延州人口的土地需求。

延州官府出台的政策乃是胡蘿卜和大棒並用,對於能夠響應官府主動出讓土地的家族,延州官方將在贖買款項之外額外向這些家族提供一些實惠。比如說對於主動響應官府號召的家族所屬商業買賣店鋪可以在延州享受免除五年商業稅的特殊待遇。即使是那些不主動不情願地家族。隻要其最終出讓田產,其店鋪買賣也能夠享受兩年的免稅政策。

延州絕大多數家族都是農商並舉,既有田產也有商產,這種政策雖然並不能從根本上彌補他們的損失,但是卻好歹算是給了一條出路。李文革也好李彬也好,都不願意將這些地方大鱷往死了畢,否則的話便隻能依靠大開殺戒來解決問題了。xiaoshubao.net?[小書包小說網網]那是兩位延州最高執政都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在有可能的前提下,能夠和平解決最好還是不要斥諸武力,兩敗俱傷的做法是絕對的下策。

當然也有少數家族隻有田產沒有商產,對於這些家族而言,出賣田產便等於要他們地命,高家便是一例。曆代高家族長在延州除了占地盤便是爭權勢,在商業領域罕有什麼建樹。僅在延州州治兩個縣,屬於高家地土地便有八千頃之多。這是其餘各家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高家名下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商業買賣和店鋪馬隊。

對於這種屬於少數但卻絕對舉足輕重地家族。不是嚇唬一下就能解決問題的,任何一個高家的族長一旦將家族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九出讓,這個族長會立刻丟掉位置甚至在族中被依照家法處死。

李文革還有一個被李彬秦固嘲笑為賣官鬻爵的政策。便是明碼標價按地授官。

唐代的文散官,自正六品上到從九品下共計四品八階十六級,這些散官在五代時期早已失去了作用,已經多少年沒有除授了。直到北宋年間這些散官才作為寄祿官被重新啟用。

李文革規定,凡出讓田地的家族,可按照田地數量對應品級獲得一些散官名額,基準為二十頃地一級,比如說一個家族出讓了一百頃田地,則這個家族可以分配到五個將仕郎的從九品下官爵名額,也可以獲得兩個文林郎的從九品上官爵和一個將仕郎官爵名額,視該家族內部自己的分配情況而定。

李文革的授官權限是自正六品上的朝議郎到從九品下的將仕郎十六級,按照這個權限,他可以直接授予任何人五品以下官爵。

當然,對於擁有田地比較多的家族而言,他的權力還是不夠的。

不過李文革公開表示,隻要這些家族願意出讓田產,他將表奏朝廷授予這些家族的

元宿一些更高的散官官爵,這樣這些人將被朝廷授予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等從正四品上到從五品下八級官爵。

誰都知道,朝廷中書閣部對於地方節度使關於四五品官員的除授奏請沒有極特殊的情況是不會駁回的,連職事官都不會駁回,這種完全屬於榮譽稱號性質的散官就更加不會駁回了,因此雖然是需要走一個奏請的程序,但是實際上李文革對於這八級散官官爵也同樣擁有著除授大權,這是誰都明白的事情。

這個政策市儈味道濃厚,一些古板的老夫子或許會認為朝廷名器被如此明碼標價相授受是對朝廷和體製的一種侮辱,不過那是在太平時候,五代十國政權輪替頻繁,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天子兵強馬壯為之。(WWW.xiaoshubao.net?好看的小說)在綱常順序已經被徹底顛覆的時代裡,李文革這種貌似有辱斯文地做法根本不值一提。李彬和秦固都不是不知變通的人。李文革自從掌握大權以來的所作所為已經證明了他並不是一個稍有權勢便忘乎所以的人,節度府到目前為止一名真正的僚屬都還沒有任命,而軍中將領像沈宸魏遜這樣的中堅人物至今都還是七品官銜,隻有一個周正裕比較特殊掛上了五品的武散官銜。李文革在官爵封賞上的這種審慎態度很為李彬秦固等人所欽佩,五代地武人政權很少有這種情況,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稍有權勢之後便大肆封賞手下,稍有點地盤之後便迫不及待地稱王稱帝。

秦固和李彬認為這純屬沐猴而冠,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不說。反倒會引起其他勢力地關注和敵視。李文革畢竟是個未來人。他地認識無疑要比秦固李彬深刻一些。他認為大肆封賞過早稱國在五代是個相對比較普遍的問題。這也恰恰是五代的大多數政權壽命均極短的根本原因之一。天下的割據政權很多,想要成就一定的氣候,就必須重視兩件事:對內要重視秩序的建設和維護,對外要儘可能保持政治上地低調韜晦。

大肆封賞濫授官爵,是對一個政權一種製度的根本性破壞,在一個體製內部,官爵是維係體製正常運轉的政治生態環境。一旦官製紊亂名爵濫授,那麼這個生態環境就被破壞掉了,這個製度或說政權就失去了前進和展的動力,這個政權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舉個例子說,三師三公,這些都是在初唐時候極少有人能夠得到的官爵,開唐三代皇帝,除了皇子之外活著獲得過三公名位的隻有三個人。裴寂、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其他的人都是在死後獲得過一個司空的贈官,連後世人如雷貫耳地魏徵在活著地時候也隻不過得到了一個太子太師的從一品官位,至於三師。唐代中前期基本上就沒有人獲得過,於李唐有再造之功的尚父郭子儀也是在死後才得到了一個太師地贈官。

可是如今,三師三公以檢校的名義滿天飛,李彬一個觀察使就獲得了檢校司空的頭銜,李文革一個奴隸出身崛起不過一年的邊鎮節度一加銜就加了個檢校太保,高允權活著的時候隻管九個縣不到兩千兵,居然就是侍中,死後追贈太師,享受和郭尚父同等的待遇。

尚書令在隋唐隻允許皇子擔任,自貞觀年開始,因為唐太宗擔任過,這個職務便沒有臣子再敢擔任,郭子儀那麼大功勞都推辭了這個職務。然而自晚唐五代時期開始,關中李茂貞一個地方軍閥就能獲得尚書令的官爵,公然與唐太宗相比肩……

當錢不值錢的時候,一個國家的經濟就瀕臨崩潰了……

當官不值錢的時候,一個國家的政治就瀕臨崩潰了……

因此李文革對職事官把得極緊,一方麵要讓屬下看到升官的希望,另外一方麵則絕對不能夠讓他們升官升的太快,即使是很迅速的提拔,也必須一級一級按照品秩次序提上來,有多大的規模就授予多大的官爵,這是延州政權的基本政治原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