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雖然膩歪,但也知道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道理,耐心地伊哲掰扯了個把小時,終於初步達成了購買《懸崖》以及《蝸居》劇本的意向。
《懸崖》劇本後麵具體的細節,就要等權勇先回到燕京以後,自己再和他商量了。《蝸居》劇本倒是現在就可以著手了。
從華宜辦公室出來以後,張潮想了想,給何冀萍打了個電話過去,他知道何老師肯定已經跟著劇組開工了,電話一接通,他就問道:“何老師,有沒有合適的編劇推薦?我今年新出的要改編電視劇,想請人寫劇本……”
張潮不是不想自己寫《蝸居》劇本,但實在是沒空。一個電影或者戲劇的劇本,隻要3-5萬字,但是電視劇的劇本1集就要1到2萬字,整部《蝸居》寫下來起碼40-50萬字,自己又要上課又要寫長篇,哪有空?
何冀萍聽完以後,道:“我給你個電話,是我的師弟,寫劇本一流。你問問他,就說是我介紹的。不過你找他一定要快,不能拖;而且後麵如果確定由他來寫,盯他一定要緊。
我這個師弟,什麼都好,就是算數和記性不太好……”
掛了電話以後,何冀萍很快發來了一條短信,裡麵是一個人名和一串手機號碼:
史杭,135…………。
張潮一看,又是熟人啊!
史杭,ID“鸚鵡史杭”,雖然在後來的網絡時代,他主要以一個猥瑣、搞笑、說話毒辣的影評人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裡,但真實的他其實是16歲就考進了中戲戲文係的天才少年,並且據說是中戲圖書館有史以來借閱書籍最多的學生。
史杭在畢業以後留校擔任了圖書館的采購員,並且經常代師上課。他是比較罕見的同時能在先鋒話劇和影視劇兩個領域都能運筆自如的一流編劇。
張潮照著電話號碼打了過去,過了好一會,才有一個懶洋洋的聲音接起電話:“喂?我是史杭,你是哪位?”
張潮介紹了一下自己,史杭才道:“我剛收到何師姐的短信。我在燕京,咱們什麼時候見麵談。”
張潮看了時間,正是下午4點鐘左右,就道:“我們邊吃邊聊吧,晚上6點,你說個地方。”
史杭的情緒明顯高漲了一些,道:“那就烤肉季吧,什刹海那邊,他們春節不打烊。”
晚上6點,張潮準時趕到了位於什刹海的烤肉季總店,沒想到史杭已經在找了張桌子在那兒等著了。張潮走到桌旁,和他打了個招呼,發現桌上還放著一本《蝸居》。
史杭道:“你打完電話,我就下樓去書店買了回來了。剛剛看完,寫得不錯。”
張潮倒沒有太驚訝,像史杭這種老書蟲,閱讀速度10萬字每小時對他來說都算慢的,本身的信息含量和閱讀難度就不高,不到2個小時讀完是正常的。
張潮也開門見山道:“現在有影視公司想買這本書拍電視劇,意向已經基本達成了。不過我沒空寫電視劇劇本,直接交給他們找的編劇改我又不放心……”
史杭表示理解,這種情況太多見了,作家對自己作品的改編總是有些潔癖的,他直接說道:“我寫的劇本也未必合你的心意。”
張潮笑道:“不著急,我們慢慢談。”
此刻桌上的鐵炙子已經燒紅了,張潮和史杭很默契地先開始吃肉。吃炙子烤肉,要先把肉在白水中蘸一下,然後放在炙子上翻烤,顏色變深後,就可用長筷子夾起蘸作料就著糖蒜、黃瓜條吃了。
兩人一直吃到臉上生起了紅暈,才放下筷子。
史杭道:“我看《蝸居》這部,重點就是標題裡這個‘蝸’字。古人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這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其實升鬥小民,就是為了這點虛名和微利,終日奔忙……”
史杭一說就是半個多小時,並沒有講《蝸居》該怎麼改編成劇本,隻談自己對的理解。但是張潮聽了,卻知道他已經抓住精髓了。
影視劇和一樣,沒有一個完整、連貫的指導思想去貫穿,肯定會顯得散亂不堪。史杭句句不談劇本,卻句句都在說劇本。
張潮讚道:“何老師沒有推薦錯人,您確實是個大編劇。如果《蝸居》改編的最終方案敲定,我們就可以開工了。”
史杭矜持而自得地笑了笑,正要答應張潮,忽然一拍腦袋,道:“我忘了一茬——我答應要給孟靜輝寫個兒童劇來著,下個月就要交差了……”
張潮剛想說什麼,史杭又一拍腦袋:“對了,還有個電視劇《敵後武工隊》……”
張潮終於明白何冀萍為什麼要特彆交代那句話了,估計史杭接戲的時候,壓根就沒算過自己的工作量能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