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廉說的是實話,他很擔心自己的身份,到時候會受到刁難。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知曉他是楚國降卒後,沒人為難過他。
“列國征伐頻頻,六國宿怨難消。鬥了數百年,苦的隻是天下萬民。如此簡單的道理,我相信張郎君是知道的。張郎君有才能,而當今皇帝舉人唯賢,未來也可成就一番大事,可要比廉強的多了。”
張良聞言也是笑了起來。
荊廉說的很直接,他的言辭也很簡單,但卻是發自肺腑。
“廉曾經追隨楚將項燕,連年作戰。後續當了降卒,卻是吾最為放鬆的日子。每日隻需要做事便可,而不用提心吊膽。上戰場搏命,終究是將腦袋彆在褲腰帶上。”
“吾在楚國為卒之時,吾翁不慎病逝,當時卻不能趕回去。現在天下太平,吾和親眷過的很好。不管是誰,如果要破壞這安寧的生活,吾一定不會放過他!不光是廉這麼想,天下間無數黔首皆有此念頭。”
“列國宿怨難消,征伐數百年。吾等已經累了,乏了。現在的秦國有國師這位仙君,還有祥瑞。大量興建工坊,讓吾等都能吃上口飽飯。”
“再說稚童,昔日無姓無氏的黔首可否學習?現在秦國自掏腰包,黔首之後可以免費入學。學宮內有諸多的名仕大賢,未來他們甚至可以為官為吏。張郎君,敢問你昔日韓人可有此待遇?”
“沒有。”
張良平靜的搖了搖頭。
彆說韓人,縱觀諸夏中原誰家有這待遇?
“廉不懂什麼大道理,但知道要知恩圖報,也知道孰好孰壞。昔日為楚人,焉有今日之福?現在吾等好不容易才有這天,誰敢在暗中搗亂,害的吾等再次一無所有,吾等必定不會就此罷休!”
荊廉的臉上極其認真,甚至隱隱透出了些許殺機。
張良能察覺到,荊廉說的是認真的。這話不光是對他說的,更是對諸多六國勳貴而說。秦國已儘得民心,若是張良他們真的公然站出來反秦,結果必然是會自食惡果。
“子房明白。”
“君上曾言,識時務者為俊傑。諸夏本為同族,皆為炎黃之後。張郎君天賦不凡,本可以大有作為,何必為了往日恩怨而耿耿於懷?要說恩怨,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中山……悉數被滅。還有三家分晉,你說若是記仇的話,當如何?”
戰國時期亂成一鍋粥,大大小小的邦國數都數不清。真要報仇耿耿於懷的話,那真是沒法講道理了。今天你打我,明天就是我打你。弱肉強食,技不如人怪不得旁人。
荊廉站起身來,躬身作揖。
“午休已過,張郎君是聰明人,廉不過多打擾。”
“告辭。”
“告辭。”
張良起身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