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漢2(1 / 2)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追尊長兄劉伯為武哀侯,以楚義帝無後,徙齊王韓信為楚王,王楚地。魏相國彭越定梁地,拜為梁王。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帝。劉邦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們都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漢五年二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並立王後呂雉為皇後,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尊母為昭靈夫人。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封賞功臣。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大小沒能決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酂侯,給予的食邑也最多。功臣們都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劉邦說:“諸君知獵乎?”群臣回答說:“知之。”劉邦又問“知獵狗乎?”群臣說:“知之。”劉邦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就不敢再言語了。張良不曾有戰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今江蘇沛縣東南),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劉邦已封賞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劉邦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

劉邦說:“此何語?”張良說:“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說:“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張良說:“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儘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劉邦憂心忡忡地說:“為之奈何?”

張良說:“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說:“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張良說:“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劉邦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緊迫地催促丞相、禦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

酒宴後,群臣都高興地說:“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群臣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劉邦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已經委屈了功臣們,多封賞了蕭何,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還是想把他排在第一位。關內侯鄂千秋進言:“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說:“善。”於是定蕭何為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劉邦說:“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加封鄂千秋為通侯,稱安平侯。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

後又加封蕭何兩千戶,這是因為劉邦為亭長,當年到鹹陽服役時,蕭何多送給自己二百錢的緣故。劉邦稱帝後不久,在洛陽南宮設酒席宴請群臣。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進言:“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婁敬勸劉邦說:“都關中。”劉邦尚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劉邦定都洛陽,他們說周朝定都洛陽,擁有天下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到秦二世就滅亡了。

洛陽位居“天下之中”,便於四麵八方的物資供給,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靠邙山,東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對黃河,麵向伊水和洛水,土地肥沃,地勢險要,形勢完固,足以設險守國。”張良說:“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麵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婁敬之說是也。”

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劉邦稱帝後,將士兵都遣散回家。下令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二月,他又連下2詔,布告天下,朝廷立意要輕徭薄賦。而各郡國對朝廷貢獻過多,於是下詔規定數額,並規定進奉日期是每年的10月。漢初實行的十五稅一製,更是輕徭薄賦政策的明顯例證。劉邦早年放蕩不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認為讀書無用。

儒生陸賈在劉邦麵前必言《詩經》、《書經》。劉邦破口大罵說:“你老子我居馬上得了天下,安事《詩》、《書》!”陸賈據理力爭地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且商湯、周武王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以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劉邦雖然有點尷尬,但還是對陸賈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於是命陸賈論述國家興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共寫十二篇。每寫完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無不稱讚,左右群臣皆高呼萬歲,他稱這部書為《新語》。後來劉邦因為平定英布叛亂回途路經山東,還親自準備祭品,祭祀了孔子。

劉邦稱帝後,鑒於全國新形勢,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奸。”於是令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蕭何在保留《秦律》六章的基礎上,補充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章,史稱《九章律》。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劉邦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

當時劉邦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隻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劉邦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說:“得無難乎?”叔孫通說:“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