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漢43(2 / 2)

劉祜在清河王邸第的時候,多次有神光照到室內,又有赤蛇盤在床第之間,其父清河孝王劉慶常感到驚異。漢順帝劉保(公元115年-公元144年9月20日),東漢第八位皇帝(公元125年12月16日-公元144年9月20日在位),漢安帝長子,恭湣皇後李氏所生。永寧元年(公元120年)被鄧太後立為太子。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漢安帝廢為濟陰王。次年(公元125年),安帝駕崩,其皇後閻姬擁立北鄉侯劉懿即位,旋卒。劉保的乳母宋娥聯合宦官孫程等人發動“西鐘政變”,誅殺閻太後手下的宦官群體,迎立劉保為帝。劉保即位後,發動奪宮之變,誅殺閻氏外戚,奪回天子璽綬,繼而為鄧氏家族與楊震平反昭雪。

在位期間勤理國政,紀綱四方,使天下獲安;注重削弱宦官勢力,將宦官十九侯集體革職並逐出洛陽,並處死多個乾政的宦官。對外則收複西域,擊敗鮮卑,首次與南洋群島的葉調國建立聯係。科技上將張衡官複原職,使地動儀得以麵世。官製上,對察舉製進行改革,推行“陽嘉新製”,建立考試製度;同時派出“八使”整頓貪汙腐敗,澄清吏治。但後期任用皇後梁妠家族,為後來的梁氏外戚專權埋下伏筆。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去世,享年三十歲,諡號孝順皇帝,葬於憲陵,廟號敬宗(後被廢除)。漢順帝積極改革,推行的陽嘉新製確立了分科考試製度,被視為科舉製的萌芽,為中國科舉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位期間號令自出,知人善任,限製宦官,打擊外戚,伸張皇權,被稱為東漢的中興之時。

早年經曆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安帝寵幸的宮人李氏生下劉保,而皇後閻姬專房妒忌,得知此事後用鴆酒毒殺了劉保的生母李氏(後追諡恭湣皇後)。劉保自幼簡樸淳厚,厚道誠實,寬仁溫惠。六歲時,劉保入小學讀書,吟誦《孝經》章句,鄧太後對其大加表彰,並認為他能夠繼承大統,便於永寧元年(公元120年)立他為皇太子。劉保追隨老師接受學業,具備文武全才,敏捷通達。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和中常侍樊豐誣陷劉保的乳母王男和廚監(古代宮廷的廚官)邴吉,王男和邴吉被殺,劉保經常歎息二人被殺。王聖等人懼怕日後劉保繼位,會報複他們,於是王聖與樊豐、江京勾結又誣陷劉保,劉保因此被廢為濟陰王。移居北宮德陽殿西鐘之下。

登基稱帝

延光四年三月初十(公元125年4月30日),漢安帝到章陵祭祀,途經葉縣時突然病逝,皇後閻姬和兄弟閻顯以及江京、樊豐等人謀劃說:“如今皇帝在道路上駕崩,濟陰王劉保在朝內,萬一被公卿知道後立為皇帝,反而成為大害。”於是假稱漢安帝患急病,把漢安帝遺體挪到臥車中,所到之處上食詢問起居照舊。三月十三日,漢安帝的車駕回到皇宮。

三月十四日晚上,閻姬等人才為漢安帝發喪,從此閻姬升任皇太後,臨朝攝政,任命大鴻臚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閻姬想長期獨攬朝政,便與閻顯等人在宮中定下計謀,迎立北鄉侯劉懿為帝。劉保因被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漢安帝靈堂參與喪禮,悲號不食,內外百官都為之哀痛。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劉懿病重,閻顯兄弟和江京等人都在劉懿身邊。江京將閻顯帶到沒人的地方對他說:“北鄉侯一病不起,國家繼承人的事應該及時確定。先前沒有立濟陰王劉保,如果立他,以後必定要怨恨,又為什麼不早做準備征調其他王子,從中挑選立為皇帝的人呢?”閻顯認為很對。十月二十七日,劉懿去世,閻顯與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奏請太後閻姬秘不發喪,征調濟北王、河間王的王子,並緊閉宮門,屯兵自守。

然而,在濟北王與河間王的兒子還沒到洛陽時,劉保的乳母宋娥便與中黃門孫程等人共同商議擁立劉保為帝,在十一月初四日晚上(西曆12月16日),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斬殺閻太後手下的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人,史稱“西鐘政變”,繼而迎立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

乾綱獨斷

劉保即位後,率領近臣與尚書到南宮雲台,召集公卿百官,派虎賁軍、羽林軍駐守南北兩宮各個宮門。閻顯兄弟聽說劉保即位,率兵衝入北宮,與尚書郎郭鎮刀劍相向,展開激烈交鋒。最終郭鎮斬殺閻顯和其弟弟衛尉。隨後,劉保派使者到閻太後處奪取天子璽綬,繼而駕臨嘉德殿,派侍禦史持節收捕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一並下獄處死。

繼而將太後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全部發配到邊疆比景縣;閻氏外戚全部伏誅後,劉保才下令打開宮門,撤回屯兵。繼而對司隸校尉下詔說:“隻有閻顯、江京的近親伏誅即刻,其餘人都務從寬恕。”隨後,劉保先後拜謁漢高帝宗廟與光武帝宗廟,然後以諸侯王之禮安葬少帝劉懿。而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擁立有功,均被封侯,史稱“十九侯”。

劉保追感鄧太後的恩訓,憐憫鄧騭無辜,下詔恢複鄧騭的宗親的朝見,並任命鄧騭親屬十二人為郎中;同時將漢安帝時被誣陷而死的太尉楊震平反昭雪,以禮改葬。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中常侍張防濫用權勢,收受賄賂,司隸校尉虞詡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壓,不得上報。虞詡憤慨之至,於是捆綁自己去見廷尉。而張防在劉保麵前流淚為自己申訴,導致虞詡被罰去左校服役。

宦官孫程、張賢、孟叔、馬國等十九侯得知虞詡因忠獲罪,便懷表上殿為虞詡伸冤,並大聲斥責張防,劉保見狀大怒,當即革除了孫程等十九侯的官職,並以“懷表上殿爭功”為罪名,將十九侯全部逐出京師洛陽,徙往偏遠的地區。後來虞詡的兒子虞凱與太學生一百多人,都舉著旗幟,到另一位中常侍高梵跟前,向他叩頭流血,申訴虞詡的冤情。

高梵於是向劉保說明此事,劉保幡然醒悟,便將張防流放邊疆,並將其黨羽賈朗等六處死或罷黜,當天就釋放了虞詡。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劉保考慮到乳母宋娥擁戴自己即位,於是封宋娥為山陽君,食邑五千戶。同年,班勇征服了西域的焉耆國,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司徒朱倀就孫程等宦官十九侯被放逐一事,上表進諫說:“如果沒有孫程等人,陛下就難以即位,如今陛下卻忘卻孫程等人的大功德,抓住他們一點小過失就革職放逐,如果孫程在放逐的路上死去,陛下將會蒙受誅殺功臣的譏諷。”

劉保聽後,采納了他的建議,將十九侯召回京師洛陽。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次年(公元131年),劉保認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靠近西域,匈奴經常資助他們,繼而抄掠。於是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並置伊吾司馬一人。

陽嘉新製

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春,正月,劉保冊立梁妠為皇後。同年,劉保采納尚書令左雄提出的“陽嘉新製”,對察舉製進行改革,建立了考試製度。當時,該提議遭到了尚書仆射胡廣、尚書史敞和郭虔等一乾大臣上書反對,但劉保並不采納反對派的建議,堅持推行陽嘉新製。

陽嘉二年(公元133年),發生地震、山崩、火災,劉保詢問朝臣對策,李固上疏勸劉保遣送宋娥出宮回宅,權去外戚,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兩人,選用正直有德的宦官伴君左右。劉保看了他的對策後,大多數采納,即刻將宋娥遣送出宮置於宅第,各個中常侍全部磕頭謝罪,於是“朝廷肅然”。陽嘉四年(公元135年),封梁皇後之父梁商為大將軍。梁商認為自己因為是外戚才能位居大將軍之職,所以常常謙恭溫和,虛心薦賢。

他前後舉薦了漢陽人巨覽、上黨人陳龜為掾屬,李固、周舉為從事中郎。京師雒陽內都齊聲叫好,稱讚梁商為“賢輔”,劉保也讓他參與國家重務。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梁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隻說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借權勢為非作歹。

整頓朝綱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宋娥因“構奸誣罔”之罪被坐實,劉保便收回了她的山陽君印綬,將她放逐至田舍。宦官李剛等“九侯”因與宋娥相互收受賄賂,均被遣至封地,削減四分之一的租稅。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中常侍張逵、蘧政與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合謀誣陷梁商以及與梁商交好的曹騰、孟賁等人謀反,劉保完全不信,並譴責這些宦官善妒。於是張逵等宦官便假傳聖旨,逮捕並監禁曹騰與孟賁。劉保大怒,下令釋放曹騰與孟賁,並逮捕張逵、蘧政、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將其全部處死。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八月,大將軍梁商薨逝,劉保便改任其子河南尹梁冀為大將軍。梁冀成為大將軍後,便結黨營私、貪汙受賄,引起劉保不滿。於是,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劉保派出八使分行全國各個州郡,令其表彰賢良,彰顯忠正勤勞;若發現貪汙有罪的官員,如果是刺史和二千石長官,就用驛馬將其送往京城論罪;如果是千石以下的官員,可以就地逮捕監禁。

八使奉命出發後,侍禦史張綱聯想起梁冀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現狀,憤怒地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說:‘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於是返回朝中,彈劾梁冀貪贓枉法,京師震竦。劉保雖然知道張綱言論公正,但由於當時皇後梁妠寵愛方盛,梁氏戚族遍布朝堂,劉保並沒有直接采用其建議,而是在八使到達各州各郡後,彈劾了諸多梁冀與宦官親黨,於是他們相互呼救,但都沒有成功。劉保便毅然采納吳雄、李固等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的建議,將八使彈劾的不稱職的官員全部革職查辦,於是“朝廷稱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