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魏17(1 / 2)

魏國(公元220年12月11日—公元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製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之後又將他晉升為“魏王”,因此其子曹丕承襲曹操的魏王爵位之後,建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66]),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因此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製,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1]滅蜀漢後,曹魏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使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裡。

崛起亂世

東漢末年,在朝廷,外戚和宦官爭權,使朝廷陷入循環內鬥。在地方上,各地豪強地主兼並土地,壓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災接續不斷,百姓紛紛揭竿起事,成為群雄割據的導火線。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主力雖然在同年就被鎮壓,但卻沉重打擊了漢王朝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和與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儘,涼州軍閥董卓乘勢進入洛陽,獨掌大權,各地州郡大吏借著討伐董卓之機,紛紛舉兵,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曆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在關東聯軍瓦解後,曹操開始四處征戰,先大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占據兗州,複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立東行的漢獻帝於許昌後,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劉備等諸侯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借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之後用七年時間平定河北,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統一全國,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疾疫大興、東南風起等因素下,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聯軍,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因南下受挫,曹操將劍鋒轉向西北,先後消滅關西十一部、張魯等割據勢力,占有隴西之地。但因曹操年事已高,終其年隻控製了中原、隴西一帶,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4

曹魏開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

曹操晚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待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製,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見時機成熟,曹丕於黃初元年十月辛未日(公元220年12月11日[67])代漢稱帝,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曹丕登基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同時,限製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乾政造成政治危機。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在經濟上,曹丕繼續發展屯田製,施行穀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麵。並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

在文化上,曹丕重視文教。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彆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製。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複興。

在軍事上,曹丕於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複通西域,恢複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製權。[5]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封為吳王,吳國成為曹魏的藩屬,但是不久複叛。此外,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然而,曹丕曾三次大舉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

綜合來看,曹丕在位七年時間裡,北方生產得以恢複,到了黃初末,曹魏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版圖得以擴大,曹魏實力進一步增強。

開疆拓土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繼位後,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例如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7]到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孫權攻合肥。曹叡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合、司馬懿、滿寵、田豫等名將與諸葛亮、孫權、軻比能作戰。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之後,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同年年底,曹叡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叡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叡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托孤失當,導致朝政動蕩。[8]

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後也被他軟禁;[9][10]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裡,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蕩,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並入曹魏版圖。

大權旁落

之後,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平定了起自淮南的王淩(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儉(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叛亂(“淮南三叛”),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後計劃鏟除司馬氏,但均以失敗告終。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後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同年秋,司馬昭奉命出擊薑維,到達京師,曹芳在平樂觀觀兵。許允與左右親信謀劃,乘司馬昭請辭的時候將其殺死,率領這支部隊討伐司馬昭。詔書已經寫好了,但曹芳因恐懼而沒實行。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後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製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