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吳2(2 / 2)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曾在武昌建造船艦,取名「長安」,是可乘坐三千人的大型船艦。

青瓷業

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三國時期,青瓷器在產量、種類和質量上都比東漢時期有明顯提高。

吳國時,青瓷器主要產地包括如今浙江寧波、紹興、溫州及金華等地區,其原料為一種含石英、高嶺、絹雲母類型的偉晶花崗石風化後的岩石礦,風化程度高,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種瓷土含鐵量較高,是燒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與石灰石配製而成的石灰釉,光澤好,透明度高。

銅鐵冶鑄業

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武昌和會稽是孫吳的兩個手工業中心。武昌的銅鐵器和刀劍大量地運到建業來供應王公貴族們使用。

孫吳的青銅鏡製造業最為發達,這得益於中國東南部擁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從東漢中期起,會稽郡(相當於今浙江東部)就成為了青銅鏡製作的中心。

紡織業

紡織業以葛布、越布最為精致,其柔軟程度甚至超過羅紈。孫吳還盛產“八蠶之錦”;孫吳宮廷內的織絡作坊擁有上千的生產者。這些都說明江南的絲織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財政

為了恢複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儘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年(黃武五年),下令說:“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能相恤,孤甚湣之。今魏人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公元231年(黃龍三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不要再征租賦,又於公元240年(赤烏三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貨幣

孫吳曾大量鑄造大錢,公元236年,開始鑄造“大泉五百”大錢;公元238年,鑄造“大泉當千”大錢。此後又鑄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較為常見。籌文不作錢而作“泉”,與史文為少異。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見於正史,鮮有記載,鑄造時間較大泉當千要晚。大泉二千雖然罕見,但在廣東、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卻十分罕見,存世極少。鑄於三嗣主時期。在孫吳之前,新朝王莽首鑄大錢,吳的大錢與王莽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應為一脈相承。孫吳大量鑄大錢導致通貨膨脹程度嚴重。

鑄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鑄銅”的記載,所以早在東漢末吳地已經開始鑄造貨幣。因此,孫吳可能於鑄行大泉五百之前,有鑄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舉。

軍事製度

孫吳的兵製特點有六:異族兵數量眾多,兵種複雜,世兵製,世襲領兵製,屯戍活動的眾多,奉邑和將領待遇的優渥。

軍隊編製

孫吳的部隊建製分為五類,即中央兵、地方兵、諸將兵、諸王兵、準兵。其中,中央部隊有羽林兵、無難兵左右部、解煩兵左右部、繞帳兵、帳下兵左右部、武衛兵、五校兵、虎騎兵、馬閒兵左右部、外部兵、中軍兵、營下兵、太子兵左右部、水軍、敢死兵、車下虎士、武射吏、子弟兵等十八種。

孫吳的水軍的戰鬥力遠超曹魏。孫吳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由於吳軍的水軍的主力都在長江,因此石頭城很自然地成為水軍的總部。它是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經常停泊有上千艘船隻。當時,中等載重量的船可以運馬80匹,大船可載軍士達3000人,有的船倉高達五層。

武職職銜

大司馬

大司馬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吳國黃武七年置大司馬,後又常分置左、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

上大將軍

為三國時吳國所創,孫權於黃龍元年置。“上大將軍”之職並非漢製,由孫權所創,其位在三公之上,高於大將軍,次於大司馬。

大將軍

原東漢時期武官的最高官職,吳國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次於上大將軍。

都督

正式職稱為督軍都禦史,簡稱都督,督軍。為孫吳某部隊都督或地區都督。治所隨戰況需求更替,一般正式成立時間以周瑜占領南郡為基準算起。通常所說的的大都督則為戰時督,為一場戰役中的最高軍事領導,擔任過此職的有:陸遜、全琮、施績。

都護

大帝特彆設立榮銜,從護軍衍生,最早榮獲都護頭銜的為孫皎。

兵役製度

孫吳的主要兵役製度與曹魏相近,均為世兵製。由於比較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一些部隊原屬孫吳諸將私有,即世襲領兵製。起初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策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各將領所領軍隊算是部曲,軍隊除了服從中央指揮參與戰役,但還要為其將領提供其它耕種雜役等。在將領死後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兒子或兄弟等繼承者。世襲領兵製曾是吳國的重要支柱,後孫權加強集權,世襲領兵製逐漸消亡。

軍隊規模

孫策起兵時,僅有幾百名士兵,後來得到父親的舊部一千多人。孫策在攻打劉繇的前後,軍隊規模不斷擴大,擊破劉繇時已經有幾萬軍隊。到孫策死時,孫吳的軍隊數量應不下於十萬。據史書記載,孫吳強盛時,軍隊人數大概有三十萬,降晉時大約也有二十三萬,其中少數民族兵員眾多,南蠻、交州夷等族士兵不下十六萬,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占了十萬之眾。

戰爭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曹操領兵南下,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曹操大敗。

公元213年(漢建安十八年)濡須之戰,曹操伐吳,孫權與曹操於濡須口對峙。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逍遙津之戰,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圍攻合肥,魏將張遼等大破孫權。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曹丕第一次伐吳,兵分三路,圍攻朱然所守的江陵,不克而還。

公元224年(黃武三年),曹丕第二次伐吳。

公元225年(黃武四年),曹丕第三次伐吳。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孫權攻江夏不克,被魏將文聘擊敗。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石亭之戰,曹休率領步騎兵十萬伐吳,陸遜於石亭大敗曹休。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吳將全琮攻六安。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孫權征合肥,圍魏將滿寵於合肥新城,吳將孫韶、張承等攻廣陵、淮陽。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吳將全琮、諸葛恪、朱然等攻淮南等地,全琮與魏將王淩在芍陂決戰。

公元246年(赤烏九年),吳將朱然攻柤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