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吳4(1 / 2)

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公元229年-公元252年在位)。[1]

孫權之父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麵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置不當,引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黨爭,史稱“二宮之爭”,造成朝局不穩。

太元元年(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人物生平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2]

早年經曆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出生,為孫堅的第二子。孫氏世代在吳地為官,而孫權出生時,孫堅正擔任下邳縣(今江蘇邳州)縣丞之職。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孫權與家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穀關以東)聯軍時,孫權跟隨長兄孫策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因奉袁術之命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喪事畢後,全家遷往廣陵郡江都縣。孫權九歲喪父,受到其母吳夫人的教育。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孫策投奔袁術後,命呂範將孫權等人接到住在曲阿的吳景(孫權的舅舅)處。次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並,欲對孫權及其母等不利,於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後來,孫權跟著吳夫人遷往曆陽縣(今安徽和縣),又遷往阜陵縣(今安徽全椒附近)。

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歎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在吳郡讀書。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之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少年統業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禦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3年-公元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並江夏郡大部。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左將軍、豫州牧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之地。孫氏陣營內部分化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派以魯肅、周瑜為代表,主降派以張昭為代表。張昭在當時影響力很大,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

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出兵的種種弊端,開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軍。戰後,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隻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

此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包圍,周瑜采納呂蒙的計策,留下淩統抵禦曹仁,以一半兵力馳救甘寧,獲勝而返。同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塗縣。張昭出兵不利,孫權亦未能破城,最後隻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的軍隊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得南郡後,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二人此次會麵,鞏固了孫劉聯盟。曹操為防範孫權,強製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餘萬戶百姓驚慌,使其儘皆渡江歸附孫權。

隔江對峙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遣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步騭大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臣服。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製。唯有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陽奉陰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為籠絡士燮,加其為左將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聽從謀臣張紘的建議,將治所遷至秣陵。次年,修築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今江蘇南京)。同年,又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餘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後,孫權成功地勸退曹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製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收取益州,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呂蒙、孫皎、潘璋等人紛紛趕來支援,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曹操於此時率主力西征漢中,劉備麵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

最終,長沙、江夏、桂陽歸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與劉備議和後,孫權再次征討合肥。剛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張遼的突襲,猛將陳武奮戰至死,孫權棄旗登山,方得以脫險;在撤軍時,孫權又再次遭遇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拚死保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脫險。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又在丹陽煽動費棧等山越起事。次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費棧叛亂。

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再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劉備署任的荊州守將關羽趁襄樊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在此期間,據稱關羽曾數次辱罵孫權所派的使者,後來還派人“擅取湘關米”,孫權以此為名,下令出征荊州,命呂蒙為前部。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將軍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