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吳7(2 / 2)

製定策略

初平三年(192年[102]),孫堅被殺,孫策舉家遷到江都。在江都期間,孫策數次拜訪揚州名士張紘,和他研究天下大勢。並說出了其立足江東的策劃,第一步從袁術手中索要其父孫堅的部隊,然後渡江南下尋求其舅父丹陽太守吳景的支持,以丹陽為根據地招募軍隊,占領吳、會稽等郡,進而討伐劉表、黃祖,為其父孫堅報仇,最後建立孫吳政權。該策劃得到了張紘的認同,並在張紘的補充完善下,成為孫吳政權建立和發展的既定策略[122]。[54]

決裂袁術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占有傳國玉璽正式僭越稱帝,孫策趁機與其決裂。孫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一方麵可以擺脫袁術的勢力,攻占揚州;另一方麵進攻劉表,為其父孫堅報仇,最後實現“荊、揚可一”的既定策略。因此孫策上表朝廷要討伐袁術,隨後曹操派議郎王誧攜帶漢獻帝的詔書給孫策,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又向漢廷貢獻禮物。漢廷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孫策因此在輿論上得到漢政府的承認。[54]

奠定基業

孫策性格豁達開朗樂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願意為他效死。他又嚴申軍令,不得擄掠民間財物,受到百姓的歡迎。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孫策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據勢力,占有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廬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製了揚州的廣大地區,為孫吳立國奠定了基礎。他不僅是當時幾大政治軍事集團中實力發展最快的一個,而且是魏、蜀、吳三國創業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曆史評價

漢末三國

袁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

曹操:猘兒,謂難與爭鋒。[57]

劉繇:其意頗猥。[136]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誌。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麵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58]

劉曄:孫策多謀而善用兵。[59]

張紘:1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57]2策才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60]

虞翻: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131]。[61]

許貢: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57]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儘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郭嘉: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59]

朱治:討逆繼世,廓定六郡,特以君侯骨肉至親,器為時生,故表漢朝,剖符大郡,兼建將校,仍關綜兩府,榮冠宗室,為遠近所瞻。[89]

孫秀:昔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為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90]

董襲: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兩晉南北朝

陳壽:1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儘心,樂為致死。[57]2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57]

《吳錄》: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義,此必危殆。

傅玄: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讎,轉鬥千裡,儘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62]

陸機《辨亡論》: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發,招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飭法修師而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昭為之雄,交禦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而江東蓋多士矣。將北伐諸華,誅鋤乾紀,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於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群凶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隕。

華譚: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凶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64]

程琅:帝王亦一夫之敵耳,孫策之禍可不慮乎![65]

孫盛:孫氏兄弟皆明略絕群。創基立事,策之由也,自臨終之日,顧命委權。夫意氣之間,猶有刎頸,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鑒,豈吝名號於既往,違本情之至實哉?抑將遠思虛盈之數,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綸之圖;求譽當年,而不思貽厥之謀。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誌,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者也。陳氏之評,其未達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