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這1000萬名科學家培養出來,至少也得要一個規模在十億人口以上的國家才行,且還是在壓縮其餘支出,全力以赴供應的前提之下。
粗略來算,這100萬名克隆體的研究效率,大致可以等同於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全力以赴進行對應研究的程度!
此刻,這等同於一整個龐大國家的研究能力,便全部堆積在了這一個工程之中。
裝甲研究所,一種又一種不同材料、不同構造、不同密度、不同類型的裝甲搬了過來,機槍機炮終日轟鳴不休,竭儘全力的向其展開進攻;
槍械研究所,適用於太空環境的機槍研究規模更是龐大。足足數千支采取不同設計思路製造的機槍在這裡展開試驗,平均每天就要消耗數千萬顆特製子彈。
適用於太空環境的槍械,首先射速必須要高。因為太空環境太過廣袤,子彈飛行時間長,不可能依靠少數子彈精準命中。
唯一的方案是提高射速,在短時間內轟擊出大量子彈,依靠數量來提升範圍。
射速之外,便是出膛速度。
出膛速度也一定要高。原因很簡單,速度高了,動能才高,殺傷力才高。
在沒有掌握電磁炮技術的前提之下,李青鬆隻能通過優化槍械結構、提升耐熱性、提升火藥性能等方式來達成這兩個目的。
雷達實驗室裡,李青鬆試驗著一種又一種材料,竭力尋找著能提升雷達性能的配方;
推進實驗室裡,改良版的高效發動機正在試車,火焰噴射終日不休。
飛船結構實驗室裡,克隆體們搭建出了一個又一個飛船框架,在各種極端環境之中試驗著它們的穩定性,尋找著結構上的缺陷;
……
在總計100萬名克隆體全力以赴的工作之下,在總數達到了約5000座實驗室的日夜運轉之下,李青鬆耗費了足足兩年的時間,終於將項目列表之中的1.6萬項具體技術全部攻克!
金星級戰艦終於進入到了實際製造的階段。
因為還未搭建流水線的緣故,這一艘金星級戰艦所需要的各種部件便隻能通過定製化的方式製造。
最終,各種零部件全部彙聚到了總裝廠之中。在各種精密機械設備的輔助之下,一艘半徑達到了10米,總高度20米,約等同於地球上7層樓高,滿載總質量達到了800噸,七倍於水星級飛船的巨大球形飛船終於呈現在了李青鬆麵前。
點火!
伴隨著李青鬆的一聲命令,位於下方的四台高效推進器同時噴射出了亮白色的火焰,推動著這顆巨大的球體瞬間向著天空飛去,下一刻便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