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地說,這樣的陣容,幾乎就是按照乾隆皇帝禦駕親征的標準打造的。】
畫麵中,乾隆皇帝坐在禦書房,看著麵前下跪的傅恒、阿裡袞、阿桂等人,表情嚴肅地麵授機宜。
“這一次,朕對你們隻有一個要求。”
“攻克阿瓦城,滅了緬甸,把孟駁那個膽敢冒犯天朝威嚴的混賬首級帶到朕的麵前!”
武周世界之中,武則天看到這裡,不由笑出了聲。
“這個乾隆小子,還是太嫩了一些。”
狄仁傑站在武則天的麵前,恭敬開口:
“陛下說得對。”
武則天有些不滿,瞪了狄仁傑一眼。
狄仁傑心中一驚,忙道:
“陛下為何會覺得乾隆太嫩呢?”
武則天悠然道:
“朕已經白發蒼蒼,他才而立之年,自然是嫩的。”
狄仁傑差點嗆住自己,劇烈地咳嗽起來。
武則天哈哈大笑。
“凡是真正的帝王都知道,想要做成大事,就不能心急,尤其是打仗這種國家大事。”
“朕在東北失敗過,所以朕很明白,對付邊疆這種看似容易平定的蠻族,更加不能急於求成。”
狄仁傑嗯了一聲,點頭道:
“還是陛下英明。”
“如今對吐蕃層層施壓,正是陛下熟知軍國之道的最好體現。”
“對了陛下,高仙芝剛剛派人傳來戰報,他已經進入了羊同,正在朝邏些前進。”
武則天眼睛一亮,露出笑意,悠然地靠在了榻上。
“很好,看來吐蕃很快就要被朕平定了。”
“嗯,李家那些小子最近如何了?”
狄仁傑心中微微一凜,頓了好幾秒鐘之後開口道:
“武氏皇子皇孫們近來都很安分,倒是武三思、武承嗣這些外戚們很是在洛陽城中鬨出了一些事情。”
武則天看了一眼狄仁傑,加重語氣:
“武氏都是皇族!”
一旁的來俊臣聽到這裡,立刻開口道:
“陛下,狄仁傑分明就是心懷李氏,刻意將之前的李氏子和武氏區分開來,此乃亂臣賊子之言也!”
武則天的目光頓時變得冷厲,非常有壓迫力的盯著狄仁傑。
狄仁傑臉上並沒有太多的表情變化,隻是微微彎下了腰。
“陛下所出,才是真正的龍子龍孫。”
“武三思、武承嗣,按法理隻不過是陛下的娘家侄兒。”
“臣雖駑鈍,這點區彆還是分得清楚的。”
說到這裡,狄仁傑又看了一眼來俊臣,淡淡道:
“有人暗中包庇武三思和武承嗣的不法行徑,這是結黨營私,還請陛下明察。”
來俊臣大怒,猛然站了起來,毫不客氣地對著狄仁傑喝道:
“姓狄的,彆以為我不知道,你一直在暗中照顧著那些姓李的,無非就是想著等到陛下龍馭賓天,你就幫助李唐複國!”
武則天沒有說話,隻是看著狄仁傑的眼神變得越發的幽深。
狄仁傑沒有再去看來俊臣,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武則天。
“臣也算是飽讀詩書,從來沒有聽說過侄子會給姑姑立宗廟祭祀,將姑姑當做父母一般尊重的。”
“但兒子無論姓什麼,都一定會給父母立宗廟,四時祭祀。”
武則天愣了一下,過了好一會才道:
“立不立宗廟,難道能影響朕大周開國皇帝的名號?”
狄仁傑笑了笑,道:
“陛下以女子之身,開創了大周千古基業,難道希望在百年之後看到自己的宗廟門庭冷落,而某些人明明對大周基業毫無貢獻,卻能享受後代大周子民的祭祀和香火嗎?”
“陛下是大周的陛下不假,但一定是武三思、武承嗣乃至整個外戚武氏的開國先祖嗎?”
這句話明顯刺痛了武則天,讓她臉上的表情變得非常複雜,讓她情不自禁地抬高了聲調。
“給朕出去!”
狄仁傑非常從容地躬身行禮,然後離開了大殿。
來俊臣見狀,覺得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立刻就開口道:
“陛下,狄仁傑居心叵測,還請……”
武則天看了一眼來俊臣,打斷了他的話。
“你也出去。”
來俊臣臉頓時漲紅,過了好幾秒之後才無可奈何地開口:
“臣遵命。”
看著來俊臣離開的背影,武則天蒼老的臉龐上露出了意興闌珊的表情。
過了好一會之後,武則天對著一旁的上官婉兒開口。
“去把張氏兄弟叫來吧。”
上官婉兒立刻恭敬應是,隨後又問了一句。
“陛下,今天讓他們穿誰的衣服?”
武則天臉色溫柔了不少,想了一會之後道:
“張易之穿高歡的,張昌宗就穿長恭的吧。”
大宋世界之中,趙匡胤嗬嗬冷笑。
“這個乾隆,果然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家夥。”
“朕平定天下都用了大半輩子,他竟然覺得滅掉一個新興的異族王朝能這麼簡單?”
緬甸貢榜王朝的麵積,可是比北宋一統天下中消滅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更大!
趙普連連點頭,道:
“陛下乃是真正的開國太祖,知曉欲速而不達的道理。”
“那乾隆皇帝,無非是靠著父祖庇蔭,撿了一個滅亡準噶爾的功勞,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群臣紛紛開口,對著趙匡胤一番吹捧,讓他的心情變得頗為愉快。
“德芳啊,你要以這個乾隆皇帝為戒!”
太子趙德芳趕忙應道:
“父皇的教誨,兒臣謹記心中,一定不會像這乾隆一般隨意亂來!”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正在看著一份八百裡加急的奏報。
“……兒臣已經穿越哈密以西的戈壁大漠,進入了亦力把裡(察合台汗國)的疆域之中。”
“敵軍實力遠遠不如我軍,兒臣已經攻克了大小八座城鎮,獲得了足夠的補給,接下來便會向亦力把裡的都城進軍。”
朱元璋露出笑容,將奏章放下,提起一旁的朱筆,在上麵批閱了幾個字。
“戒驕戒躁,徐徐圖之。”
放下朱筆,心情大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旁邊正在認真注視著金幕的朱高熾,笑道:
“高熾啊,你覺得這第四次清緬戰爭的結局如何?”
朱高熾不敢怠慢,將心中所想和盤托出。
“兒臣覺得乾隆皇帝在之前的三次清緬戰爭之中過於大意了,這第四次清緬戰爭都已經派出了最高規格,想來獲勝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
朱元璋笑嗬嗬地摸了一下白胡須,開口道:
“不,你錯了,乾隆依舊還是這麼的驕傲自滿麻痹大意,你隻是沒有注意到罷了。”
“啊?”朱高熾的胖臉上明顯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朱元璋看著金幕,淡淡道:
“你看乾隆剛剛和傅恒說了什麼,他說要越快越好!”
“嗬嗬,雲南和緬甸的情況,沐英可是早就已經稟報給朕,朕心中一清二楚。”
“像那種大山之中,瘴氣密布,還有各種毒蟲,雨季更是無法行軍補給。”
“打這樣的地方,在緬甸人已經完全提起警惕的情況下,是斷然不可能速戰速決的。”
“隻有穩紮穩打,以兩年,甚至三年五年作為目標,一座一座城池地拿下來,才有希望腳踏實地的滅亡緬甸。”
朱高熾怔了片刻,突然心中一動,道:
“這莫非就是皇爺爺您起兵初時的‘高築牆、多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笑得越發開心了。
“緬甸這種級彆的對手,哪裡當得起這九個字?不過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戎者,戰爭也!”
“每一場大戰,都是需要精心準備,需要等待時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像乾隆這樣,但憑個人的喜好意氣用事,隨意開戰,即便大清的國力遠遠強於緬甸,朕一樣還是不看好他。”
朱高熾沉吟片刻,道:
“那皇爺爺您的意思,莫非是覺得大清必敗無疑了?”
朱元璋搖了搖頭,淡淡道:
“大清畢竟強過緬甸太多了,縱然連續三次失敗,兵力和資源依舊還是遠勝緬甸的。”
“既然有優勢,就會有獲勝的希望。”
“嗯,三成吧。”
朱高熾吃驚地看著朱元璋,過了好一會才試探性地開口道:
“皇爺爺,您是說緬甸有三成勝算?”
朱元璋沒好氣地瞪了一眼朱高熾:
“朕剛剛的語氣還不夠明顯?朕說的是,大清最多三成勝算!”
朱高熾無言以對,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金幕。
金幕之中,浩浩蕩蕩的大量軍隊、民夫、物資正在朝著雲南進發。
傅恒也已經坐上了戰馬離開京城,朝著雲南前進。
大軍一路前行,煙塵滾滾,遮天蔽日。
朱高熾並不喜歡戰爭,但這一刻也不由為這種壯觀景象而動容,心中血液澎湃。
但下一秒,他的疑惑就再度浮現了出來。
看起來如此強悍的大清,真的在麵對緬甸這種蕞爾小國時,勝算低到這種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