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康熙要賣皇家禦用品給英國人?明倭和談風波不斷(1 / 2)

楊勇沉默片刻,突然喜滋滋地開口道:

“父皇,現在可不是每個王朝都擁有鐵甲戰艦呢。”

“您說,要是曆朝曆代能碰一碰,咱們大隋豈不是隨隨便便碾壓他們?”

隋文帝聞言,一時間竟然有些神往。

那可不?

以大隋的國力,分分鐘就是幾百艘鐵甲艦堵門啊。

但很快,隋文帝就沉靜下來,失笑道:

“都是華夏王朝,打來打去的有什麼意思?”

“對了,既然鐵甲艦都已經成規模了,那麼大隋的海上擴張之路也該是時候進行了。”

“宇文卿家,你最近主要就負責此事吧。”

宇文述趕忙點頭應是。

頓了頓,隋文帝又看向高熲。

“高卿家,聯通西域的鐵路一定要儘快推進!”

如今大隋國境線的最西部,已經擴張到了鹹海。

從鹹海到長安,已經超越了一萬裡,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

故而大隋也暫時停止了擴張,因為再繼續擴張下去也難以有效地統治。

隋文帝已經做出決定,接下來的時間以海洋擴張為主。

至於陸地上的擴張,則需要等待長安到伊犁的鐵路徹底貫通之後,再繼續進行。

任何國家在獲得《工業革命》之後,肯定都會發現火車鐵路的價值,並進行修建。

但大隋就比較特殊。

因為大隋一口氣上馬了五條鐵路!

第一條是長安到伊犁;第二條是長安——洛陽——琅琊;第三條是長安到成都,第四條是洛陽——涿郡——平壤,第五條是洛陽——漢陽縣——南海郡(廣州)。

開皇盛世,就是這麼任性!

楊勇聞言,不由躍躍欲試,振奮道:

“等這五條鐵路建成,大隋接下來就能突飛猛進地發展更多的經濟,也能更好的對外擴張了!”

楊勇確實是一個傾向於仁慈的性格。

但又有哪個皇帝能拒絕開疆拓土,名垂青史的誘惑呢?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若有所思。

“這個鶴翼陣,看起來確實還是有些意思。”

畢竟已經是看的第三部大明盤點視頻,老朱多少是有點被習慣了,能夠冷靜分析。

朱棣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父皇,兒臣突然明白大明缺少什麼了。”

“缺少一套海軍的戰術啊!”

像陸軍,各種戰術、陣型什麼的,相關的資料、經驗,可以說是車載鬥量,比比皆是。

但海軍就不同了。

在大明之前的宋朝和元朝,乃至再往前追溯的曆代王朝,真正足堪大用的海軍並不多。

大唐李世民、李治時代的海軍算一個,再往前就得是戰國時期的吳國和越國了。

朱元璋鄙夷地看了一眼朱棣。

“蠢材!你忘了朕當年是怎麼滅掉陳友諒的了?”

朱高熾聞言,表情頓時變得怪異。

鄱陽湖大戰!

還是水師之間的戰鬥!

朱棣臉上表情僵硬了一下,乾笑道:

“父皇,您那是水師,我說的可是海軍啊。”

朱元璋沒好氣地瞪了一眼朱棣。

“水師的經驗難道就不能用在海軍身上的?”

頓了頓,朱元璋點頭道:

“你說的這個也確實有道理,遠洋航行並非內河航行可比,你和藍玉兩個人上點心,讓海軍都督府那邊早日拿出一個章程來。”

朱棣心中一跳,頓時覺得頗為麻煩,忙道:

“父皇,兒臣最近還要負責修撰大明的《帝範》呢,這件事情就交給藍玉去做吧。”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喝道:

“彆以為朕不知道,你這段時間是不是天天去偷偷開車?”

“前兩天還把車撞宮牆上了!”

“就是要給你找點事做,免得一天不是折騰這裡就是那裡!”

《工業革命》那套書之中,可是包含了詳細的內燃機以及最初代汽車的製造過程!

朱棣一開始最喜歡的是鐵甲艦,再後來嫌鐵甲艦製造太久又轉而喜歡火車,又到後麵有一次去工部視察偶然看到了汽車原型,從此轉為汽車狂熱愛好者。

朱棣聞言,不由乾笑一聲。

“小事,小事父皇。兒臣那不是剛上手還不習慣換擋和油離配合麼,而且那台車還是試製車,不能算是正式版本……”

一邊解釋,朱棣心中一邊暗想。

娘的,這錦衣衛真是無孔不入啊,等俺以後當了皇帝,一定得把錦衣衛給撤了!

嗯?也不對。當了皇帝之後,俺就可以用錦衣衛來監視彆人了啊?

一時間,朱棣突然又頗為神往。

大清世界。

康熙摸著胡須,緩緩開口。

“朕差點都忘了,海軍可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啊。”

皇太子胤禛點頭道:

“父皇所言極是,大清有海疆萬裡,若是敵人從海上而來,極其難以防守。”

弘曆非常乖巧地坐在一旁,沒有開口。

自從上次被十四皇子胤禎當場嘲諷了一通後,弘曆就開始降低存在感。

年輕人可是最要臉皮的!

康熙緩緩道:

“咱們大清的海軍……”

說到這裡,康熙突然停住。

在場的所有清朝大臣,表情也是頗為古怪。

海軍?

大清就沒有海軍這種東西!

其實在康熙初年,大清是有海軍的。

但那支海軍是怎麼來的?

是鄭成功的部下施琅和鄭成功兒子鄭經反目成仇,然後施琅帶著部下投奔了大清。

最後,施琅帶著清軍攻上台灣島,把鄭經給滅了。

鄭經滅亡之後,大清就沒有海上威脅了,施琅組建的這支海軍也就漸漸被邊緣化了。

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這支海軍早就消亡,成為曆史的塵埃了。

所以,大清現在是真沒有海軍了。

康熙咳嗽一聲,道:

“大清不是應該還有一些造船廠嗎?”

胤禛有些尷尬地笑了一笑,道:

“父皇,江南和廣州確實是有一些造船廠的,但那些都是民間的造船廠,製造出來的船隻也是以商船為主,而且也都比較小。”

清朝是不鼓勵民間海外貿易的,理由也並沒有多麼複雜,就是華夏傳統的“重農輕商”。

都跑去經商賺錢了,誰來種田?

沒人種田,國家的兵源怎麼來,統治秩序怎麼穩定?

商人手底下要是有了一大批的船隻和船工,怎麼保證不會成為另外一個鄭成功、鄭經?

反之,隻要乾淨利落地禁止,這一切顧慮就全部都沒了。

一個行業被朝廷打壓,或許並不一定就會消亡,但一定不可能蓬勃發展起來。

畢竟朝廷才是這個國家之中最強大的力量。

康熙聞言,歎了一口氣。

“所以說,就算是大清短期內想要搞出一支如李舜臣這樣的艦隊,也是很難的事情了?”

胤禛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決定實話實說。

“至少十年,才能初具規模。”

十年其實都少了。

畢竟有一句話說得好,十年陸軍,百年海軍!

康熙嗯了一聲,緩緩開口。

“懂了,那就派人去倫敦,讓胤禩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從歐洲那邊買一批戰艦吧。”

胤禛吃了一驚,忙道:

“父皇,歐洲人可都是非常貪婪的,他們若是知道大清有所求,一定會坐地起價!”

之前和英國建交和火器貿易,就讓大清吃了不少苦頭。

英國人運送的火器火炮,雖然數量確實是夠的,但質量就一言難儘了。

鄂爾泰的大軍還沒離開國境呢,就已經傳回情報,說有上千支火槍在行軍途中出現失靈、走火等各種質量問題了。

火炮,也壞了十三門!

這要是打起仗來,都不敢想。

康熙瞪了一眼胤禛,道:

“那有什麼辦法?大清現在已經組建火器工廠了,等購買的新戰艦到了,再仿製一批也就是了。”

“至於坐地起價,嗬嗬……”

康熙說到這裡,雙目中閃過一絲精芒。

“讓胤禩告訴英國國王,朕可以賣給他隻有大清皇家專享的特等瓷器和絲綢,用來衝抵購買戰艦的費用!”

“哼,戰艦是什麼價格確實由他們開,但瓷器絲綢是什麼價格,那就得由朕說了算了。”

胤禛聞言先是一愣,下意識道:

“父皇,皇家瓷器和絲綢,怎麼能給那些西洋蠻夷?”

康熙大為不滿,怒視一眼胤禛。

“愚蠢!《工業革命》都已經擺在眼前,爾難道還不知道西洋人馬上就要超越大清了嗎?”

“不,他們已經超越大清了!”

“朕能用瓷器絲綢換來戰艦,總比將來朕死後,英國、法國人用戰艦大炮指著你們的腦袋,逼著你們交出瓷器絲綢要強!”

胤禛聞言,隻能狠狠地瞪一眼弘曆,然後選擇默然。

弘曆非常機智地低頭裝死,主打一個“我什麼也不知道,乾隆和我沒有一個銅板的關係”。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鏡頭一轉,已經是倭國之中。

豐臣秀吉臉色難看,連連拍桌。

“宇喜多秀家這個廢物,我給了他十五萬的大軍,他竟然連一座糧倉都看不住!”

“他到底知不知道,那些糧食是我費了多少勁才積攢給他的!”

龍山的糧倉大營之中,囤積著超過十萬石的糧草。

這些糧草之中一部分是從朝鮮本地繳獲劫掠得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豐臣秀吉辛辛苦苦從倭國關東諸侯那邊搜刮,運送過海的。

畢竟豐臣秀吉最開始的目標可不僅僅是朝鮮,而是要一舉打到大明京師!

但這些天來,壞消息接連不斷。

先是李舜臣接連擊破倭國艦隊,甚至還幾次圍攻倭國在朝鮮半島最重要的根據地釜山港。

在這種情況下,倭國對朝鮮的運輸就變得頗為困難。

這其實也沒啥,因為龍山糧倉的糧食怎麼也足夠支撐到明、朝聯軍軍糧耗儘。

可現在,龍山糧倉被一把火燒得精光,倭國前線的十幾萬大軍糧食瞬間告急。

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聽著豐臣秀吉的咆哮,在場沒有任何一個人敢開口說話。

片刻後,一名倭國大臣戰戰兢兢地開口。

“關白,為今之計,不如先暫時和明朝議和?”

“咱們畢竟還保有朝鮮南部四郡之地,以此議和,也不算失了體麵。”

“況且,明軍數量有限,他們也不可能將大倭國的軍隊逼出朝鮮,想來明朝皇帝應該也不會拒絕。”

豐臣秀吉默然半晌,緩緩點頭。

“也隻能如此了。”

鏡頭很快切換到了大明皇宮。

“議和?”朱翊鈞皺起眉頭,顯然頗為不滿。

“朕的軍隊在朝鮮節節勝利,憑什麼議和!”

兵部尚書石星乾笑一聲,道:

“陛下,李如鬆雖然燒掉了倭軍的糧倉,但大明這邊其實也還是缺乏糧草啊。”

“眼下的情況是,咱們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派出更多的軍隊前往朝鮮了。”

“而單單憑借在朝鮮半島的李如鬆五萬兵馬,確實難以擊敗一心防守的十餘萬倭軍啊。”

其他幾名大學士也七嘴八舌地開口。

“陛下,對倭國用兵,若是曠日持久,遼東女真、北方的韃靼恐怕都會有所異動。”

“隻要朝鮮不滅亡,那大明和倭國之間就有緩衝,事情對大明而言便能接受。”

“還請陛下三思。”

朱翊鈞陷入沉吟。

【此時的朱翊鈞雖然已經徹底不上朝了,但他隻是厭惡那些敢在自己麵前直言不諱要求立朱常洛為太子的低級文官,對於較為聽話的內閣大學士們並無意見。】

【故而,最終朱翊鈞還是接受了趙誌皋等人的意見,派遣謝用梓、徐一貫作為正副使者,前往倭國議和。】

【但是,真正決定了這次議和的人卻並非這兩位使者,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在各種史料上記載寥寥的人。】

金幕中,很快浮現出了一個人。

此人身材並不算高,看上去頗為精明,一雙細長的三角眼是渾身上下最容易讓人認出來的標誌。

【浙江嘉興人,沈惟敬。】

【沈惟敬出身平平,並非什麼讀書人或者富貴之家,但他擁有一個特點——精通日語。】

【這在當時的大明,其實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事情。】

【自從嘉靖二年的“爭貢之役”爆發後,大明全麵禁止了對倭國的所有貿易、來往。】

【而嘉靖二年,距離大明和倭國議和的萬曆二十一年,已經過去了整整六十九年,三四代人的時間。】

【沈惟敬之所以精通日語,原因隻有一個——他是一位在大明和倭國之間悄然來往的走私商人。】

【他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祖承訓敗走平壤之後。】

【大明朝廷一方麵決定從全國調集兵力出征,另外一方麵又擔心在調兵期間朝鮮被倭國滅亡,於是緊急在曾經和倭國商業往來最為頻繁的江南地區尋找精通日語之人。】

【沈惟敬自告奮勇,憑借著精通日語的技能,被大明授予一個遊擊將軍的身份,前往平壤城和駐守當地的倭軍最高長官小西行長進行談判。】

畫麵中,一輛馬車駛入平壤城裡,很快來到了小西行長臨時駐紮的前朝鮮王宮。

沈惟敬不慌不忙地走進去,對著高居大殿之上的小西行長拱手行禮。

“小西君,我們又見麵了!”

小西行長看著沈惟敬,露出驚訝的表情。

“沈桑,你竟然是大明的使者?”

沈惟敬哈哈大笑。

“我隻是來和小西君做個生意。”

小西行長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道:

“既然是沈桑,那麼想必你背後有那幾位的意思了?”

沈惟敬做了一個稱讚的手勢,笑道:

“小西君,這就是為什麼我來見你,而不是去見加藤君(第二軍團指揮官加藤清正)的原因。”

小西行長若有所思,領著沈惟敬來到了後院,單獨商談。

“說吧沈桑,他們想要什麼?”

【小西行長,在倭國諸多軍團指揮官中,同樣也是一個異類。】

【他是倭國堺市豪商小西隆佐之子,一個商賈之子,同時還是一個基督教徒。】

【換言之,小西行長並非倭國人這麼簡單,他其實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大殖民帝國在倭國的利益代言人。】

【倭國之所以能從葡萄牙、西班牙手裡購買到大量先進的火器,小西行長居功至偉,才得以被豐臣秀吉力排眾議,任命為第一軍團指揮官。】

沈惟敬笑了笑,用非常純熟的倭語道:

“我就開門見山吧,江南那邊,並不希望朝鮮馬上被滅亡。”

小西行長皺眉道:

“這可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情,沈桑。”

沈惟敬嗬嗬一笑,壓低了聲音。

“我就直說了吧,兵部尚書石星是江南的人,如果你們把朝鮮滅了,石星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小西君,你應該知道朝中無人是什麼樣的結果,那之前江南和你們倭國的生意恐怕就不好辦了。”

小西行長若有所思,突然開口道:

“關白開戰之前信心滿滿覺得一定能攻克大明京師,莫非……”

沈惟敬喝了一口婢女送上來的茶,笑眯眯地沒有開口說話。

小西行長沉吟片刻,頗為為難地說道:

“可這件事情,還是得關白說了算啊。”

沈惟敬哈哈大笑了起來。

“小西君,大家都是老熟人,你又何必跟我在這裡裝呢?”

“朝鮮各地的義軍風起雲湧,你們的海上補給又被李舜臣給切斷了。”

“你停留在平壤城,難道是因為不想打到鴨綠江邊嗎?是你的第一軍團根本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撐你繼續往北了吧?”

這番話很尖銳,但小西行長卻並沒有動怒,表情平靜。

“既然沈君都知道了,那之前又何必故意說那些呢?”

沈惟敬搖了搖頭,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