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和談破裂第二次倭軍入侵,曆朝皇帝感慨當使者不易(1 / 2)

出現在李宗城麵前的不是彆人,正是這一次負責主持和談的大明最高官員,兵部尚書石星!

石星微微一笑,表情非常平靜地開口。

“臨淮侯,你為什麼要偷偷回來呢?”

李宗城下意識地開口道:

“倭國人不誠信,他們有陰謀,我懷疑……”

李宗城話說到這裡,猛然醒悟,再度看向石星,表情已經變得驚恐。

“你,原來是你!”

李宗城徹底明白了。

在大明朝廷內部實行這個陰謀,欺瞞皇帝朱翊鈞的人,就是麵前這位兵部尚書石星!

石星歎了一口氣,緩緩開口道:

“臨淮侯,你是一個聰明人。可惜的是,聰明人大多都不長命。”

“你見不到陛下的,永遠都見不到了。”

“記住我的話,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子孫後代出什麼事情,就牢牢的閉上嘴巴吧。”

李宗城咬牙切齒,怒吼道:

“你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可是大明開國勳貴之後!”

石星哈哈大笑了起來,用鄙夷的表情看著李宗城。

“土木堡之後,大明所謂的開國勳貴還有什麼用處?”

“臨淮侯,記住我的話,我並不是一個人。”

“隻要你敢泄漏一個字,你就等著去成為大明曆史上最好一個臨淮侯吧。”

說完,石星揚長而去。

李宗城身體顫抖,雙腳一軟,坐在了牢房充滿臟汙的地上。

禦書房之中,朱翊鈞勃然大怒。

“李宗城這個混賬東西,竟然這麼膽小,朕真是看錯他了!”

兵部尚書石星站在朱翊鈞的麵前,沉聲道:

“陛下,臣覺得此事或許另有隱情,要不要派人調查清楚?”

朱翊鈞大為不耐煩,揮手道:

“能有什麼隱情?這樣吧,朕也不另外派使者了,楊方亨不是還在釜山嗎?”

“就以楊方亨作為正使,繼續出發前往倭國,趕緊達成此事,免得多生變故!”

【在朱翊鈞的命令下,楊方亨來到了倭國,見到了豐臣秀吉。】

“豐臣閣下,請接旨吧。”

聽著楊方亨的話,豐臣秀吉笑了笑,隨意道:

“你可以宣讀皇帝陛下的旨意了。”

楊方亨怔了一下。

這豐臣秀吉不下跪領旨也就算了,竟然連起身彎腰都不做的?

但此番前來路上各種波折,讓楊方亨心中也有了某種預感,不願意在這種細節上多生事端,便展開聖旨誦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

“當茲盛際,谘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裡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

“茲特封爾為倭國國王,賜之誥命。”

“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讀完之後,楊方亨雙手合攏聖旨,遞向豐臣秀吉。

這份聖旨,被站在豐臣秀吉身邊的西笑承兌原原本本地翻譯出來。

豐臣秀吉有些訝異地看著楊方亨,過了好一會才道:

“使者,這就完了?”

楊方亨聽到翻譯之後也愣了一下,隨後回過神來。

“沈惟敬!”

沈惟敬立刻走了上來,雙手捧著一個盤子,裡麵是大明皇帝朱翊鈞賜給豐臣秀吉的璽印和袍服。

除此之外,還有一份冊封名單。

這些名單是豐臣秀吉之前遞交的,希望大明能冊封一批倭國貴族。

這個要求也被朱翊鈞全部通過了。

豐臣秀吉愣愣地看著麵前的這些東西,過了好一會才又一次開口道:

“這就沒了?”

楊方亨越發奇怪,但還是露出笑容,點頭道:

“此間事情已了,大王。”

“本官明日也就要回返大明了。”

豐臣秀吉突然怒了,大聲道:

“不對,之前的合約可不是這樣說的!”

大明和親的公主呢?

朝鮮對倭國的臣服降表呢?

大明和倭國相互開放貿易呢?

什麼都沒有,怎麼就完了?

要知道,在大明使者抵達之前,豐臣秀吉為了宣揚自己的威名,可是已經把這個消息公布出去。

整個倭國所有的大名、諸侯都知道,大明被豐臣秀吉擊敗了,和親了,割讓朝鮮作為倭國藩屬國了。

豐臣秀吉還特地召集了包括德川家康等人在內的所有關東、關西諸侯前來,見證今日的盛事。

結果,就這?

一個無關痛癢,毫無實際利益的倭國國王冊封。

就沒了?!

豐臣秀吉這一刻,無比暴怒。

他用力地一拍桌子,對著楊方亨大喝道:

“怎麼可能就這樣沒了,你是不是在騙我!”

豐臣秀吉畢竟是鎮壓倭國所有不服的一方梟雄,氣勢展露出來,直接把楊方亨給嚇傻了。

楊方亨之前隻不過是大明一個副指揮,哪裡見過什麼世麵?

他露出驚恐的表情,抖抖索索地賠笑道:

“大王,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但我從京師出發的時候,朝廷真的就隻給了我這些東西。”

“我發誓,絕對沒有彆的東西了!”

“若是大王不信,儘管派人去京師和朝廷方麵溝通便是。但凡我楊某人有一字不實,我心甘情願受罰!”

豐臣秀吉死死地盯著楊方亨,仔細地聽著他的每一句話,心中對楊方亨的疑慮漸漸消失。

這家夥,看來並不是裝的。

那麼,可能性就隻有一個……

豐臣秀吉目光移到了滿臉是汗,負責主持明倭和談的小西行長身上,冷冷開口。

“小西,滾出來,給我一個解釋!”

【豐臣秀吉終於意識到自己被騙了,當場大發雷霆,並驅逐了大明使者楊方亨,拒絕接受這樣的和談結果。】

【緊接著,豐臣秀吉再度開始命令麾下倭國大名、諸侯集結兵力和各種戰爭資源。】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大明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議和條件,那就繼續開戰!】

看到這裡,金幕麵前曆朝曆代的皇帝們,表情也不由變得頗為微妙。

西漢世界中,劉邦吐出一口氣,緩緩開口道:

“當使者還真是一個有風險的事情啊。”

“一個不好,就得丟掉性命!”

在場的眾人聞言,不少人都想起了一個人。

酈食其!

酈食其是一個非常特彆的人物。

劉邦本身是非常厭惡儒家的,起兵的過程中對儒家士人也是不屑一顧。

許多儒家士人去見劉邦,都不敢說自己信奉儒家學說,甚至不敢穿戴儒冠儒袍出現在劉邦麵前。

隻有酈食其不但以“儒家士人酈生”的身份去見了劉邦,還用三言兩語說服了劉邦,成為劉邦麾下的重要謀臣。

此後,酈食其又輔佐劉邦,“斬令奪城”拿下陳留,用重利引誘幫助劉邦破開武關直入關中,還前往魏王豹的大營探清了魏軍的虛實,又勸說劉邦重立六國爭取那些在楚漢爭霸中搖擺不定的其他諸侯。

這些功勞就已經足夠顯赫了,但酈食其卻並未因此止步,而是又做了一件驚動天下人的大事。

秦朝滅亡,楚漢爭霸開啟之後,除了劉邦項羽兩強之外,國力最強、最富庶的就是齊國。

酈食其自告奮勇,前往齊國去說服當時和項羽結盟的齊王田廣。

要知道在那時候,項羽其實在戰場上是占據優勢的,又有巨鹿之戰、分封諸侯等各種壯舉在身。

論出身,論名望,論能力,論戰場形勢,項羽每一條都強過劉邦。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酈食其竟然還是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齊王田廣。

田廣真的就此放棄對項羽的支持,選擇帶著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投入劉邦麾下。

故事如果到這裡就結束,那簡直是一個完美結局。

但很可惜,並沒有。

當時剛剛“背水一戰”擊破並平定了趙國的韓信聽說這件事情,心中極為不滿。

老子辛辛苦苦才搞定趙國,你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就搞定齊國,這不是顯得我韓信很呆?

於是韓信就在沒有請示劉邦的情況下,直接率領大軍殺入齊國之中。

田廣看到這情況頓時氣壞了。

你酈食其不是說隻要我投降劉邦,劉邦就不會來打我嗎?

韓信怎麼就帶兵來了?

田廣立刻找來酈食其,要求酈食其去說服韓信退兵。

這時候酈食其就說了。

韓信是大王(劉邦)的臣子,既然韓信來打你,那就是大王的意誌。

大王都已經決定了,我作為臣子怎麼可能去質疑和阻撓?

那樣我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大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了。

田廣聽完這番話直接氣瘋了,把酈食其投入大鼎之中,活活烹死。

劉邦聽到這個消息氣壞了,心中從此埋下了對韓信不信任的種子。

後來皇後呂雉暗中動手在長安弄死了韓信,許多人都覺得這背後有劉邦的授意。

劉邦非常懷念酈食其,把酈食其的弟弟酈商冊封為信成侯,食邑六千戶。

不僅如此,酈食其的兒子酈疥雖然多次被劉邦委以重任,但功勞始終不足以封侯。

劉邦不管不顧,強行任命酈疥為高粱侯,後來又改封為更響亮的武遂侯。

對劉邦非常了解的蕭何等人,自然一下子就聽出了劉邦話語中對酈食其的懷念。

蕭何並未說話,而是看了一眼陳平。

陳平立刻會意,正色道:

“俗話說得好,士為知己者死。”

“能有陛下這般君主,才能擁有酈食其那樣的謀臣。”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便是為此。”

劉邦歎息一聲,道:

“誰說不是呢?”

貞觀世界之中,頭戴皇冠的李世民哈哈笑了起來。

“這個大明使者的遭遇,讓朕想起了唐儉。”

唐儉,曾任大唐戶部尚書,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貞觀四年,李靖、李積等人奉李世民的命令出擊東突厥。

定襄之戰,李靖三千騎兵雪夜大破東突厥王帳。

白道之戰,李積正麵擊潰東突厥另外一支大軍。

頡利可汗一敗再敗,山窮水儘,企圖以投降來作為緩兵之計,等待時間招攬部眾東山再起。

李世民識破了頡利可汗的用心,假意讓唐儉作為使者去接受頡利可汗的投降。

唐儉去到突厥大營,和頡利可汗又是喝酒又是拜把子定娃娃親,讓頡利可汗放鬆了警惕。

就在頡利可汗和突厥人以為得計之時,李靖李積再度出擊。

唐軍以蘇定方作為先鋒,一路奇襲突厥大營,徹底擊潰了頡利可汗身邊最後的數萬突厥主力,並殺掉了一直鼓動東突厥和大唐做對的隋朝義成公主。

頡利可汗好不容易從大營逃脫,又被李積堵住殺了一通,最後被唐將張寶相率部生擒,拿回長安。

當蘇定方帶著七百騎兵殺入突厥大營之中時,作為大唐使者的唐儉就在這座大營中。

據說當時唐儉害怕突厥人找自己算賬,直接讓部下把自己埋在了雪裡,偽裝成一個雪堆。

等到戰鬥結束部下們再去尋找唐儉時,唐儉差點就被凍成冰雕了。

但唐儉本人對於究竟怎麼躲過那場戰鬥一直是守口如瓶,所以真相是否如傳言一般,不得而知。

不管怎麼說,唐儉在這一戰之中的確是立下奇功,功勞甚至可以說不在李靖之下。

即便後來唐儉因為當戶部尚書時出了一些事情而被免官在家養老至今,也沒有妨礙他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好奇心起來了,開口道:

“藥師,定方,你們到處真沒看到唐儉究竟有沒有躲在雪堆裡?”

蘇定方忍不住笑了起來,道:

“程大人,我是全軍先鋒將啊,當時就是看到哪裡有突厥人就往哪裡殺,務求最大限度的衝亂突厥人的大營,哪裡有時間去注意什麼雪堆和營救唐儉大人呢?”

李靖摸著白須,同樣也嗬嗬地笑了起來。

“老唐是打完仗之後,自己不知道從哪個角落跑出來找到我的。”

“當時他確實是相當狼狽,但那種情況下不狼狽反而才奇怪吧?”

李世民帶著笑意,訓斥了一句。

“好了,老唐也是大唐的功臣,你們老想著抓住彆人的糗事乾嘛?”

眾人聞言,齊聲大笑。

不過,這倒是提醒了李世民。

李世民開口道:

“派個人去問問老唐,看看他還想不想出仕。”

“他畢竟是大唐的功臣,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去治理西域。”

“要是他不願意的話,就恩蔭他一個兒子當知府吧。”

李治在一旁看著,心中也不由感慨。

父皇對功臣們,其實還是挺好的。

不然魏征怎麼可能壽終正寢?

李靖都被人覺得是當代司馬懿了,現在都還能坐在朝堂上和父皇談笑風生呢。

隻不過說來也怪,父皇對功臣好,這些功臣反而不領情,一個個總喜歡折騰出各種事情。

難道說,這是因為父皇對功臣太好了?

將來我登基之後,是不是就真的沒必要對功臣們這麼好了?

李治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之後,萬曆二十七年一月,豐臣秀吉再度出動兵馬,進攻朝鮮。】

畫麵中開始出現一個又一個倭軍的指揮官,並打出他們的姓名。

第一軍指揮官加藤清正,麾下一萬人。

第二軍指揮官小西行長,麾下一萬四千人。

第三軍指揮官黑田長政,麾下一萬人。

第四軍指揮官鍋島直茂,麾下一萬兩千人。

第五軍指揮官島津義弘,麾下一萬人。

第六軍指揮官長宗我部元親,麾下一萬三千人。

第七軍指揮官蜂須賀家政,麾下一萬一千人。

第八軍指揮官毛利秀元,總預備隊,麾下四萬人。

緊接著,是倭國水師。

第一艦隊指揮官藤堂高虎,麾下兩千八百人。

第二艦隊指揮官加藤嘉明,麾下兩千四百人。

第三艦隊指揮官脅阪安治,麾下一千兩百人。

第四艦隊指揮官來島通總,麾下六百人。

加上一直駐紮在釜山等地的部隊,倭軍第二次征討朝鮮總計出動陸軍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人,水軍七千兩百人。

【在出征朝鮮之前,倭國對朝鮮水師將領李舜臣心有餘悸,運用反間計等各種手段,讓朝鮮國王李昖將李舜臣下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