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倭國再度來襲,李昖火速將李舜臣釋放,但隻允許李舜臣以白衣之身參軍。】
【這位赫赫有名的朝鮮英雄,就這麼成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兵。】
【於此同時,李昖又第一時間派出使者,八百裡加急向大明告急,請求大明的支援。】
“什麼,倭國人又來了?”
大明皇宮之中,朱翊鈞也是怒氣勃發。
“這個該死的豐臣秀吉,之前膽大包天不接受朕的冊封,驅逐大明使者,朕還沒有和他算賬呢!”
“好啊,既然這一次他還敢來,那朕就讓他的倭國軍隊徹底留在朝鮮,再也彆想走了!”
聽著朱翊鈞的話,在場的幾名大學士、司禮監大太監麵麵相覷。
上一次出征,大明可以說是精銳儘出。
但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收複了朝鮮一半的領土,就隻能議和。
這一次倭軍又派了十多萬人過來,朱翊鈞哪裡來的自信要全殲彆人?
內閣首輔趙誌皋乾咳一聲,開口道:
“陛下,兵部已經測算過了,這一次咱們最多隻能派遣四萬兵馬。”
朱翊鈞聞言,頓時大怒。
“混賬東西,怎麼比上一次還要少了一萬?”
上次大明可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急急忙忙地抽調,最終後勤隻能支撐五萬人,情有可原。
都有了前車之鑒,怎麼就一點準備也沒有?
趙誌皋無奈地請罪了幾句,這才委婉地開口。
“主要是兵部那邊覺得,短期內朝鮮不會再爆發戰爭了。”
朱翊鈞愣了一下。
兵部怎麼敢私自做出這種判斷?
等等。
朱翊鈞突然想起來了。
不是兵部,而是朱翊鈞自己!
在上次議和成功後,朱翊鈞自信滿滿地說,倭寇最少二十年內不敢再對朝鮮動什麼歪念頭了。
有了朱翊鈞這番話,兵部可不就得照做嗎?
朱翊鈞咳嗽一聲,掩飾掉臉上一閃而逝的尷尬,開口道:
“先通知朝鮮那邊抵擋一段時間,出兵四萬就四萬吧,儘快就行!”
趙誌皋答應下來,又詢問道:
“陛下這一次準備委派何人作為主將?”
朱翊鈞立刻陷入沉吟。
第一個出現在朱翊鈞腦海中的名字當然是李如鬆。
不可否認,上一次的朝鮮戰爭李如鬆確實犯下一些失誤,如在碧蹄館之戰中以身犯險差點死在前線。
但也有平壤之戰的正麵大勝,偷襲倭軍龍山糧倉更是神來之筆。
總體而言,瑕不掩瑜。
而且李如鬆和倭國打過一次,對倭軍也非常熟稔。
從正常的角度來說,李如鬆是最合適的。
但朱翊鈞並不想要李如鬆出征。
李如鬆的老爹李成梁威震東北三十年,如今東北邊軍各個將領都是李成梁當年的屬下。
由於地理原因,出兵朝鮮的主力部隊隻能是距離最近的東北邊軍。
這要是讓李如鬆第二次統帥東北邊軍拿到對倭國的勝利,豈不是又再造出第二個李成梁?
朱翊鈞思考了一會,開口道:
“這一次以麻貴作為總兵官吧,上次的哱拜之亂麻貴的表現不就很不錯嘛。”
“哦對了,前兩年他不是還把韃靼人打得落荒而逃麼。”
“嗯,再讓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禦史,經略朝鮮軍務。”
“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禦倭。”
“就這樣吧。”
對於朱翊鈞的一言堂,在場的眾人都已經習慣。
趙誌皋本就是老好人,不然也不能在這幾年穩坐內閣首輔之位。
彆忘了,國本之爭現在還沒結束呢!
至於司禮監那邊,幾個大太監更是被朱翊鈞捏得死死的。
司禮監的權力是“批紅用印”,這個權力說大非常大,但說小也非常小。
主要因素,就在於皇帝批奏折勤不勤快!
假如皇帝批奏折很勤快,每個奏折都親自看過票擬然後批紅,那司禮監的太監們除了給朱翊鈞磨墨打下手,奉命用印之外,什麼也乾不了。
但如果皇帝非常懶,平日裡壓根不看奏折,大部分奏折都由司禮監大太監們負責決定是否批紅用印,那這些司禮監大太監就相當於是短暫借用了皇權,自然牛得不得了。
很不巧,朱翊鈞親政至今,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喜歡親自批閱奏折的皇帝。
即便是國本之爭和大臣們鬨翻了,不再上朝接見朝臣了,朱翊鈞依舊還堅持批奏折。
唯一和以前不同的就是,所有和國本之爭有關的奏折會被朱翊鈞要求司禮監提前選出來,丟到沒人注意的角落去。
所以終萬曆一朝,始終沒有出現像王振、劉瑾那樣權勢滔天的司禮監大太監。
至於馮保,馮保得勢的時候朱翊鈞還沒親政,負責批奏折的是朱翊鈞的親娘李太後。
李太後一個平民出身的女子,很多時候見識不足,需要仰仗彆人的經驗。
在隆慶朝就已經進入司禮監,有處理政務經驗的馮保就獲得了大量奏折批紅的機會,才能如此具有權勢。
彆看萬曆皇帝不上朝,但這皇權他可是穩穩抓在手裡,一天也沒放手過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對年少時被李太後、馮保、張居正等人各種擺布的叛逆。
【雖然戰略上依舊沒有重視倭國,但大明畢竟已經有過一次抗倭經驗,故而在當年五月份,麻貴就已經率領三萬多明軍進入朝鮮。】
【就在明軍緊鑼密鼓地準備抗倭時,倭國方麵反而自己出現了問題。】
【在驅逐了大明冊封使者不久後,年老的豐臣秀吉做出了一個讓人非常不解的決定。】
畫麵中,一名成年男子悲憤大喊。
“豐臣秀吉,我就算是做鬼也不會放過你!”
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就死了。
【豐臣秀吉處死了自己的長子,已經成年並有一定輔政經驗的豐臣秀次,改立剛剛出生還不到兩歲的次子豐臣秀賴作為繼承人。】
“啊?”看到這裡,金幕麵前曆朝曆代的華夏皇帝們都震驚了。
【漢高祖劉邦:朕沒看錯吧,立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當繼承人?】
【光武帝劉秀:而且還是在長子健在的情況下?】
【隋文帝楊堅:就算要廢,也應該是等次子成年吧?】
幾乎所有皇帝,都無法理解豐臣秀吉的想法。
【漢武帝劉徹:這豐臣秀次看起來沒有四十歲也有三十多歲了,正是年富力強適合接班的時候,要多蠢的人才會把這種年紀的兒子給逼死啊。】
各種吐槽充斥著彈幕。
【明太祖朱元璋:不管怎麼說,豐臣秀吉居然做出了這麼昏庸的事情,對大明是好事,哈哈哈。】
朱翊鈞這部盤點視頻播放到現在,並沒有豐臣秀吉正麵出戰過的影像資料。
但正所謂,見微知著。
單單看之前倭軍和明軍戰鬥中體現出來的水準,就能明白,一手調教出這支軍隊的豐臣秀吉,的確是一代梟雄。
彆看之前朱元璋瘋狂吐槽倭國是什麼村戰。
但在內心之中朱元璋很清楚,倭國的軍隊確實是有實力和大明軍隊在朝鮮一爭高下的。
現在看到豐臣秀吉自己玩脫了,朱元璋內心之中當然是非常高興。
但朱元璋高興還沒半分鐘,又一條彈幕跳了出來。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朱元璋,你高興啥?豐臣秀吉當然是快死了,但你的大明也馬上就要完蛋啦。】
朱元璋表情瞬間僵硬,臉上的笑容一點點地消失了。
大清世界之中,胤禛好奇地開口。
“皇阿瑪,您不是一向都以寬仁為主麼?”
這句話潛藏的意思是,為啥皇阿瑪您一個寬仁之人,總喜歡發彈幕懟朱元璋呢?
康熙摸著白須,微微一笑。
“彆的朝代當然是無所謂的,畢竟朕現在也決定要讓大清滿漢逐漸融合了嘛。”
“但大明,哼……就現在,大清每年還能抓到一大堆喊著反清複明的蠢材呢。”
“不狠狠地罵幾句朱元璋,朕怎麼能出得了這口氣?”
胤禛啞然,但也懂了。
其他朝代的皇帝,和大清之間並沒有什麼過節。
可大明不同!
由於大清之前的“滿蒙一體”國策,滿人和蒙古人是一等人,漢人實際上是二等人。
當然大清沒有像大元那麼離譜,直接把這種等級製度用律法的形式規定出來。
但沒有明文規定是真的,潛規則的歧視也是實實在在的。
漢人又不是傻子,你大清朝廷歧視我們,我們當然希望回到漢人不被歧視,能當家做主的大明王朝啊。
這也是為何有清一朝,打著“反清複明”旗號的各種組織屢禁不絕的原因。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殺掉長子豐臣秀次之時,豐臣秀吉已經是五十八歲的年紀了,在那個時代屬於是隨時都可能會去世的老者。】
【這種廢長立幼的詭異操作,不可避免地讓倭國內部產生了一定的動蕩。】
【豐臣秀吉本以為自己大權在握,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但事實是,他一月份就已經開始調集兵馬前往朝鮮,可足足五個月之後的六月份,倭國的第一批先遣軍才抵達了釜山。】
【這無疑給大明和朝鮮方麵有了更多從容準備的時間。】
畫麵中,出現了大明主帥麻貴。
麻貴雖然姓麻,但臉上乾乾淨淨的並沒有什麼麻子。
他整個人身材高大威猛,滿臉的絡腮胡更給人一種北方男兒豪放不羈的灑脫感。
麻貴環視在場眾人一眼,目光炯炯地安排任務。
“我親自領一萬七千人駐守漢城。”
“楊元,你率遼東騎兵三千駐守南原。”
“陳愚衷,我給你兩千人。你的任務是守住全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
“吳惟忠,你帶四千南方兵進至忠州,注意倭軍動向。”
“茅國器,你帶麾下三千人屯星州,控製島嶺、秋風嶺。”
在麻貴的身旁,還站著一個人。
【大明右僉都禦史、經理朝鮮巡撫,楊鎬。】
按照朱翊鈞的安排,麻貴負責領兵作戰,楊鎬負責後勤以及和朝鮮人接洽各種事務。
一個主前方一個主後方,兩人實際上是平級。
不過,大明“以文製武”的思想自從土木堡失敗後就塵囂甚上,假如楊鎬和麻貴發生爭執並稟報朝廷,那楊鎬的意見九成會被支持。
但就是這麼一個地位的楊鎬,此時卻非常安靜,好像一個普通將軍一樣坐在那裡,聽著麻貴的安排。
這還真不是楊鎬低調謙虛,而是因為就在不久之前,作為參政的楊鎬和副將李如梅一道開出邊塞作戰,丟失了十員軍官和一百六十多名士兵。
如果換做一個武將,輕則免職,重則流放,甚至可能腦袋搬家。
但楊鎬作為文官的一員,那就屁事沒有。
不僅如此,楊鎬兵敗之後沒幾個月,這不倭國又來入侵了。
楊鎬作為文官之中難得的有打仗經曆之人,立刻就被弄來朝鮮戰爭立功了。
這就叫做——能力再大也沒用,出身好才是真的好。
作為科舉進士,文官集團的一員,待遇就是和那些隻知道打仗的粗鄙武將不一樣!
好在楊鎬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羞恥心的,剛剛打完敗仗不久的他也不敢仗著文官的身份,對麻貴這種邊疆宿將指手畫腳。
楊鎬的想法也很簡單,那就是來朝鮮這邊學習一下經驗,有機會的話自己找個分戰場上個手。
等朝鮮這邊打贏了,楊鎬這資曆也有,能力也有。
下次大明再有戰事,舍我其誰?
麻貴當然不知道楊鎬的內心之中這麼多戲,依舊在認真地做著安排。
“無論是從陛下的旨意,還是從朝鮮的實際情況來看,禦敵於朝鮮國門之外都是不可行的。”
眾人對麻貴這個分析都沒有任何意見。
朝鮮可是個三麵環海的半島啊,倭國的登陸地點選擇沒有一百個也有五十個。
這又不是現代,什麼幾千上萬噸的鋼鐵大船比比皆是,必須要深水良港。
就這個時代倭國的木製帆船,隨便找個水深點的地方都能登陸,無非就是更大的碼頭能登陸更快一點罷了。
麻貴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咱們的戰略部署是,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等待邢總督率領的大軍!”
“邢總督的大軍預計是四萬人,再加上咱們的三萬人和朝鮮的兵馬,數量上應該也和倭軍差不多了。”
“屆時,咱們立刻轉入戰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最終在釜山會合,全殲朝鮮境內所有倭軍!”
麻貴有條不紊地安排完畢,眾人也紛紛領命而去。
【就在明軍緊鑼密鼓地安排著防守的時候,倭軍方麵也開始陸續登陸朝鮮。】
【但這個時候的倭軍,已經和之前第一次入侵朝鮮的倭軍不可同日而語了。】
夜色中,倭軍第二軍團指揮官小西行長帶著幾名親衛,走在大營之中。
突然,他放慢腳步,悄悄地靠近了某座有聲音傳出的帳篷,聽著裡麵幾個倭軍士兵的交談。
“有沒有搞錯啊,才剛剛結束戰爭沒有兩年,為什麼我們又來到朝鮮這個鬼地方?”
“就是,關白究竟在想什麼呢?有明朝天兵在,我們不可能滅掉朝鮮的,隻會死在這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關白肯定是老糊塗了,要不然怎麼會把豐臣秀次大人給殺掉呢?那可是他最出色的兒子。”
“我和你們說,咱們接下來也彆傻傻的送命了,等上了戰場儘量往後躲,該跑就跑吧。”
小西行長的兒子小西飛在一旁聽得勃然大怒,忍不住握住腰間刀把,道:
“父親,我進去殺了這幾個畏戰的混蛋。”
小西行長一把按住小西飛的手,搖了搖頭,緩步離開。
隨後,小西行長又陸續去偷聽了幾座其他有聲音傳出的帳篷。
這些帳篷之中閒聊的倭軍無一例外,都表達了對這場戰爭完全不好看,以及第二次勞師遠征的不滿。
小西行長帶著小西飛回到了自己的營帳之中。
小西飛氣憤地開口:
“父親,我們得想個辦法扭轉士氣,不然這樣的軍隊根本沒辦法打贏勝仗的!”
小西行長表情平靜,淡淡地開口。
“那我問你,就算扭轉了士氣,所有人都和上一次那麼勇猛,就能贏了?”
小西飛頓時啞口無言。
上一次前來的,可是追隨豐臣秀吉剛剛統一了倭國,士氣和戰鬥力都在巔峰的倭軍!
這一次呢?由於倭軍折損過多,像小西行長所率領的這一萬四千人之中,足足有一萬人是臨時補充進來的新兵。
比起上一次,戰鬥力至少下降了五成,可能還要更多。
若是彆人開口,小西飛多多少少還會為了麵子嘴硬幾句。
但麵前的是自家老爹!
小西飛歎了一口氣,道:
“父親,那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吧?”
“之前議和的事情,關白可是……我們不能再犯錯被關白抓住了。”
小西行長笑了笑,平靜道:
“關白不會殺我。”
這句話,他說得異常篤定。
頓了頓,小西行長又開口道:
“但你說得對,我們確實應該要做些什麼。”
說著,小西行長從袖子裡拿出了一封信,交給小西飛。
“你立刻派可靠人手,秘密北上前往王京(漢城),務必要把這封信交到大明主帥麻貴的手中。”
小西飛拿著信,有些疑惑。
“父親您是要用反間計?還是要假裝議和爭取時間?”
小西行長笑了笑,道:
“你為何不自己看看?”
小西飛這才注意到信封並沒有封口,便抽出信紙,閱讀起上麵的內容來。
讀著讀著,小西飛不由臉色大變,抬頭不敢置信地看著麵前的小西行長。
“父親,您怎麼把第一軍團的所有情報都寫在上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