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這條彈幕發出來,曆朝曆代皇帝的心情都有些微妙。
【漢高祖劉邦:小忽啊,難道不是咱們華夏皇帝和倭寇有仇嗎?】
你小子怎麼比我們還激動呢?
【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漢高祖,你可以叫我小忽必烈或者小孛兒隻斤,但叫小忽是不對的。】
【漢高祖劉邦:知道了小忽,你還沒回答朕的問題呢。】
【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朕也是華夏皇帝啊,看到殺倭寇叫好有什麼問題呢?】
【漢高祖劉邦:那不行,你得改個華夏名字,不然你怎麼好意思的?】
大元世界之中,忽必烈陷入沉思。
“改個華夏名字?”
“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
但……改什麼名好呢?
首先肯定得改姓。
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元”。
大元王朝嘛。
但,曆史上已經有一個異族建立的國家,他們的皇帝就改姓為“元”。
北魏皇族,拓跋氏!
忽必烈要是也把孛兒隻斤氏改成“元”氏,總感覺有點拾人牙慧的意思在裡麵?
忽必烈陷入了長久的思考之中。
金幕上,曆朝皇帝的彈幕還在發送著。
【秦始皇嬴政:這個李舜臣,雖然是個朝鮮異族將領,但為了國家屢次出生入死創造奇跡,也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
秦始皇的話得到了許多皇帝的認同。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
不管是華夏人,朝鮮人,還是彆的國家的什麼人。
真正的英雄豪傑,一定是會得到所有人敬佩的。
【唐太宗李世民:坦白說,我覺得李舜臣這種作戰方式不太好。朝鮮的力量太弱了,他每次都身先士卒,說不定哪天就要死在戰場上了。】
【宋太祖趙匡胤:這話說的,你李世民不也喜歡身先士卒嗎,你怎麼沒死?】
【唐太宗李世民:唉,說給你這個軍事白癡聽你也不懂,畢竟是沒金幕幫助連燕雲十六州都收不回來的廢物王朝開國皇帝。】
這條彈幕直接把趙匡胤給弄得沉默了。
貞觀世界之中,李治好奇地開口。
“父皇您身先士卒的時候,難道就不擔心會死嗎?”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
“朕也是人,是人就會恐懼,就會怕死,朕又何德何能可以例外?”
“但是……”
李世民頓了頓,緩緩開口。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就是要豁出去乾,才能成功!”
李世民三千鐵騎破竇建德,玄武門悍然宮變,渭水之盟孤身和頡利可汗議和。
哪一項,不是甘冒奇險?
換做是尋常人,坐在李世民那個位置上,在不知道曆史將來走向如何的情況下,真的敢做出同樣的決定嗎?
但,李世民做了。
而且,成功了!
所以,李世民才是大唐最強悍的唐太宗,是華夏的千古大帝!
李治細細品味著自家父皇的這番話。
從這番話裡,李治感覺到了李世民的驚天豪氣。
更感覺到了另外一種東西。
原來,父皇在拚命之前,心中也並非穩操勝券的。
原來,父皇在很多次曆史的關鍵節點,也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李治默默地想著,心中對於帝王之道又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金幕之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倭軍南撤之後,明軍和朝鮮聯軍不斷發動追擊。】
【但由於明軍數量過少,又需要分兵去收複各座城池,又是冰天雪地的寒冬。】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在倭軍的南撤過程中雙方雖然爆發了多次小規模的戰鬥,但傷亡數量基本都在一百以下。】
【最終,倭軍左右兩軍的主力都安全地撤回了朝鮮南部一直被倭國占據的四道之地。】
畫麵一轉,回到了大明皇宮之中。
朱翊鈞走下馬車,抬頭看了一眼天空飄揚而下的雪花,情不自禁地打了一個冷戰,咕噥一聲。
“最近怎麼一年比一年更冷了?真是奇哉怪也。”
朱翊鈞很快就來到了暖閣。
這座暖閣的牆壁做了特殊處理,還有從外麵燃燒而來的暖氣。
每到冬天,朱翊鈞除了去向自家老娘李太後請安之外,其他時間是絕對不會離開暖閣一步的。
暖閣外麵的大堂上,幾名大臣已經在此等待。
首輔趙誌皋躬身道:
“陛下,各地兵馬都已經集結完畢,正在北上中。”
“預計十一月就可陸續進入朝鮮,對倭寇發動反攻。”
朱翊鈞聞言,臉色頓時好了不少,點了點頭。
“這還差不多。”
“告訴邢階,這一次朕的最低要求是把所有倭人都趕出朝鮮。”
“如果他做不到的話,這個兵部尚書他也彆當了!”
趙誌皋忙道:
“謹遵陛下旨意。”
朱翊鈞嗯了一聲,道:
“今天天氣太冷了,爾等辦公也不用太久,早點回家吧。”
朱翊鈞對內閣大學士們還是比較客氣的。
原本正常的大明皇帝處理政務,是上朝接觸文武百官商議國家大政,然後由內閣這邊出具體方略,司禮監進行審核批準,再發內閣由六部執行。
但現在朱翊鈞是直接跳過了朝會這一步,自行決定國家大政,直接命內閣交六部實行。
換言之,除了幾位內閣大學士以及司禮監大太監之外,其他朝廷之中的文武百官就全部被排除出了國家的權力中心。
這也是為何文武百官對朱翊鈞極為不滿的原因。
朱翊鈞剝奪了他們參與國家大政的權利!
其實所有人都很清楚,這是叛逆的朱翊鈞對文武百官的報複。
你們不是喜歡天天喊著立朱常洛,乾涉大明最核心的皇權繼承人位置嗎?
那朕就直接一步到位,把你們參與國政的權力給剝奪了!
朱翊鈞本以為通過這種方式就會讓文武百官們退讓。
但他或許忘記了,同樣的事情,他爺爺嘉靖也做過。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
文武百官妥協了嗎?
並沒有。
由於隆慶皇帝死得早(才執政六年),如今萬曆二十五年,距離嘉靖時代也就才過了三十一年。
許多當年在嘉靖時代年輕充滿誌氣,對嘉靖皇帝極為不滿的官員,如今都還在任職呢。
他們當年沒慣著嘉靖,如今又怎麼可能慣著朱翊鈞?
打發走了幾名內閣大學士,朱翊鈞習慣性地拿起奏折開始批閱。
還沒翻幾本,就在某本奏折的最後看到了這麼一句話。
“……臣以為,皇太子之事,乃大明國本也。”
“當早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請陛下三思。”
朱翊鈞勃然大怒,直接將這份奏折丟了出去,對著張鯨等司禮監大太監破口大罵。
“朕不是告訴過你們了嗎?”
“所有關於立太子的奏折一律留中,丟去禦膳房燒了,怎麼還有這種東西送到朕麵前來!”
張鯨等人也是汗流浹背,直接跪下來連連告罪。
“陛下,此人太狡猾了,他故意長篇累牘的說一些地方上的事情,在最後才提了兩句皇太子冊立之事。”
“奴婢也是一時不察,被他蒙騙了啊。”
朱翊鈞怒氣衝衝地開口。
“讓東廠和錦衣衛好好查一下這個混賬東西,讓他在詔獄裡好好反省反省!”
“好了,你們現在都給朕滾出去!”
很快,暖閣之中就隻剩下朱翊鈞一個人。
朱翊鈞表情逐漸變得猙獰起來,喃喃自語。
“你們都逼朕是吧?”
“你們都以為朕會屈服?”
“不,朕不會。”
“隻要你們還在逼朕,朕就永遠不上朝。”
“永遠不讓你們參與到國家大事之中,永遠!”
朱翊鈞怨毒的聲音,在暖閣中回蕩著。
看到這裡,曆朝曆代的皇帝們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唐初世界之中,坐在太子位置上的李世民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這個朱翊鈞,怎麼說也是大明正牌的皇帝,從小經曆過最正統的皇家教育,怎麼都登基二十五年了還這麼不成熟呢?”
李世民是真的費解。
他自己,十八歲就開始追隨父親李淵打江山了。
二十八歲的時候,不但征服了全天下,而且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朱翊鈞呢?
登基十歲,萬曆二十五年就是三十五歲。
在李世民看來,三十五歲的朱翊鈞,甚至都沒有十八歲的自己成熟!
如果朱翊鈞是那種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那其實也沒啥。
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沒見識,又窮。
孩子長大了,隻能靠自己在社會上拚搏。
所有的人生經驗,都隻能在一次次吃虧之中慢慢累積。
可朱翊鈞不是啊。
朱翊鈞從小就被立為皇太子,沒有任何兄弟可以挑戰他的位置,沒有任何奪嫡之爭的狗血劇情。
有一心盯著他學習進度的母親。
有當世,乃至整個明朝最出色的大臣張居正來當他的老師。
這樣的人生,怎麼看都應該是一個明君模版才對。
他怎麼會變成這種樣子呢?
李淵看著費解的李世民,哈哈地笑了起來。
“世民啊,你想想朕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