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李治對竇漪房肅然起敬,司馬遷私自寫史記的事情暴露了!(1 / 2)

西漢世界中,看著轅固倒地,朝堂中不由發出一陣驚呼。

“轅師!”

“轅師祖!”

這些驚呼,自然都是來自於在場的儒家子弟們。

這裡可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間線,轅固作為大儒,徒子徒孫並不少。

如今漢武帝已經宣布不再禁止諸子百家,允許任何流派參加科舉。

但儒家依舊還是能憑借著之前在朝堂上的根基,以及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占據著朝堂上超過一半的位置。

這還是漢武帝這些年有意打壓之下的結果。

剛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會,朝堂上隻有兩種人。

一種是儒家士人。

一種實際是法家,但名義上也是儒家的士人。

現在法家再度自立,黃老重新興起,再加上其他學派也偶爾有人能考中進士。

朝堂上儒家依舊獨大,卻已經有了百家共抗儒家的趨勢。

漢武帝淡淡道:

“又沒死,你們彆這麼激動。”

他話音剛落,金幕之中九歲的太子劉徹就大叫了起來。

“死、死人了?”

劉徹表情煞白。

作為從小在宮裡成長的皇子龍孫,他是真沒見過死人。

更何況,還是這種激戰後的死人!

劉啟臉色一變,立刻對剛剛找來的禦醫道:

“上去看一下!”

老虎已死,禦醫自然沒有什麼顧忌,趕緊奔進去給轅固把脈。

“陛下,轅固並未死,隻不過是受傷加上年老,暫時昏迷。”

劉啟鬆了一口氣,擺了擺手。

“那就趕緊送去醫治吧。”

這場鬨劇至此結束。

畫麵一轉,竇漪房和劉啟母子坐在寢殿中,單獨談話。

竇漪房平靜地看著劉啟。

“皇帝,先皇走之前,讓老婦照看著你。”

劉啟忙道:

“母後說話何必如此生疏?您是朕的親娘,自然有資格管教兒子。”

竇漪房歎了一口氣,道:

“皇帝,你早就長大了,老婦也不願意管這些事情。”

“你之前用晁錯,各種打壓黃老,老婦不也沒說過什麼嗎?”

劉啟忍不住道:

“既如此,母後這一次為何要如此堅決地阻止轅固入宮呢?”

在劉啟原先的想法中,竇漪房是自家親娘,對這件事情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裝聾作啞,選擇默認。

所以劉啟才敢來個先斬後奏。

可他萬萬沒想到,竇漪房居然親自派人攔路,還擺出了要弄死轅固的態度。

這還是那個自家的親娘嗎?

看著疑惑的劉啟,竇漪房又一次歎了一口氣,露出了深深的失望表情。

“皇帝,你和先皇相比,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急躁了!”

“晁錯的死,難道還沒有給你一點警示嗎?”

聽著竇漪房毫不留情的喝斥,劉啟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

“母後,朕已經吸取教訓了,朕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不會?”竇漪房厲聲道:

“那今天的轅固是怎麼回事?”

“我問你,七國之亂你是平定了,但你確定其他的諸侯國就一定忠心耿耿嗎?”

“你確定整個朝廷就一定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嗎?”

“周亞夫,他現在還是丞相,你廢了他一直支持的劉榮,你覺得他心裡就對你一點意見都沒有嗎?”

聽著竇漪房這一連串的質問,劉啟冷汗連連。

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真的又犯了之前晁錯削藩時候的毛病。

步子邁的太大了!

周亞夫還沒除掉,功臣集團的勢力一如既往的強大,甚至更加強大。

這個時候可沒有像吳王劉濞那樣強大的諸侯王在外麵作為牽製了!

若是周亞夫想要造反,以功臣集團的實力,恐怕……

劉啟越想,越是滿頭大汗。

“明白了?”竇漪房的聲音緩緩傳來。

“明白了!”劉啟重重點頭,道:“必須要除掉周亞夫,才能召儒家和法家的人進宮!”

竇漪房看著劉啟,臉上又一次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這一次,她的失望比之前更甚。

“回去吧,皇帝。”

“今天的事情就到此為止。”

“今後,不得我同意,任何儒家、法家之人不得進入皇宮之中!”

劉啟如蒙大赦,趕忙離開。

貞觀世界之中,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治。

“看明白了嗎,治兒?”

李治若有所思,過了好一會才道:

“似乎明白了一些。”

李世民道:

“明白了什麼?”

李治道:

“兒臣覺得,劉啟應該是打算在除掉周亞夫之後就讓儒家和法家進宮,可是……”

“曆史書上,似乎劉啟並沒有這麼做。”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

“那你隻是看懂了一半。”

“劉啟的確不是什麼真正的明君,所謂的文景之治,無非也就是沾了他父親漢文帝,還有母後竇漪房的光罷了。”

“啊?”李治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他沒想到,自家父皇竟然對“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評價這麼低!

文景之治可是華夏曆史上大一統朝代的第一個盛世啊。

李世民淡淡道:

“朕為什麼說劉啟不是真正的明君,是因為他明明已經吃過一次虧了,竟然還是沒有發現之前自己是為何失敗的。”

“朕問你,劉啟第一次任用晁錯代表的儒、法兩家,為何會失敗?”

李治知道這是又進入了最熟悉的考較環節了,立刻就打起來十二分的精神,認真地思考了一會,才道:

“劉啟太高估了他對大漢軍隊和朝堂的掌控力了,周亞夫為首的功臣集團才是軍隊朝堂的實際掌控者。”

李世民嗯了一聲,隨口問道:

“所以轅固入宮這一次,軍隊和朝堂就歸劉啟掌控了嗎?”

李治愣了一下,腦海之中靈光一閃,失聲道:

“也沒有!”

李世民笑嗬嗬地開口:

“沒錯,當然沒有。”

周亞夫都還在丞相的位置上好好坐著呢。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有周亞夫在,劉啟想要掌控軍隊和朝堂就是一個偽命題。

李治終於明白了過來。

“所以劉啟再度任用儒、法兩家,事實上還是會在周亞夫等功臣集團麵前碰一鼻子灰。”

“太後竇漪房之所以突然出手,不是因為想要打壓劉啟,而是因為要挽救劉啟!”

李世民露出欣慰的表情。

“治兒,你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竇漪房是劉啟的親娘,她當然要救劉啟。”

李治心中的所有思路,在這一刻徹底融會貫通了。

劉啟將轅固弄進東宮當皇太子劉徹的老師,看似並沒有第一次任用晁錯當禦史大夫負責削藩那麼大張旗鼓。

問題是,人家功臣集團經曆過晁錯的事情後,早就已經有防備了!

一看你劉啟這個小動作,人家哪裡還不知道劉啟賊心不死?

上一次,周亞夫就狠狠地教訓了劉啟一頓。

這一次,周亞夫再出手,那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了。

第一次周亞夫出手成功了,他升職當了丞相。

由於劉啟第一次投降的緣故,功臣集團的勢力就算不變得更強,也不可能比之前更弱。

那麼,第二次周亞夫出手,獲勝的幾率依然是無限大的。

問題就來了。

如果第二次周亞夫還贏了,劉啟能拿什麼給周亞夫?

周亞夫論官職是丞相,論爵位是萬戶侯,都是人臣的極致了。

劉啟輸了第二次,還有什麼籌碼能打動周亞夫?

答案是沒有。

既然沒有籌碼能打動周亞夫,那第二次獲勝的周亞夫還會留著劉啟嗎?

結果隻有兩個。

第一,周亞夫直接篡位。

從理智分析,周亞夫不會選擇這條路。

周亞夫是功臣集團的領袖不假,但功臣集團總體還是忠於大漢的,不可能允許周亞夫篡位。

而且七國之亂是被平定了,但漢朝並沒有廢除諸侯國製度,外麵依舊還有一大堆諸侯王,實力最強的諸侯梁王劉武更是恨透了周亞夫。

所以如果周亞夫真的乾掉劉啟選擇篡位,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零。

那就隻有第二種結果。

周亞夫效仿當年自家老爹周勃,廢掉劉啟,從諸侯王之中再選一個新的皇帝!

當年功臣集團能誅殺呂氏廢掉後漢少帝,現在功臣集團的第二代們也能誅殺竇氏外戚,廢掉漢景帝劉啟!

周亞夫當年也是誅滅諸呂的參與者,再做一遍,那絕對是駕輕就熟。

所以,竇漪房才會出手。

竇漪房出手,趕走轅固,教訓劉啟。

周亞夫為首的功臣集團自然也就無話可說,當做無事發生。

如果竇漪房不出手,聽之任之。

周亞夫為首的功臣集團發動政變廢黜劉啟,必然會立刻進入倒計時。

想通了其中關節,李治腦海中莫名其妙地浮現出了一句華夏父母教育孩子的俗語。

打是親,罵是愛!

這句話用在轅固這件事情上,竟然顯得如此貼卻。

李治呼出一口氣,注視著金幕。

所以父皇才說,漢景帝劉啟遠不如其父漢文帝劉恒,更不是什麼明君。

連吃一塹長一智都做不到,算什麼明君?

若不是有老母親竇漪房坐著,劉啟這個皇帝,也就當到頭了!

那劉徹更不必說了。

這樣說來,沒有竇漪房,就沒有漢武帝劉徹,華夏就少了一位名震古今的千古大帝。

李治看著金幕中竇漪房蒼老的麵容,頓時肅然起敬。

這位老太太,真不愧是漢文帝劉恒的皇後。

真是,了不得啊!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轅固被趕出宮後,劉啟終於絕了領儒、法兩家再度進入朝堂的想法。】

【他專心地投入了和周亞夫的對抗中。】

【周亞夫雖然是第二代功臣集團的領袖,但他行事霸道,功臣集團其中許多人對周亞夫本來也頗為不滿。】

【在確定了劉啟確實接受教訓不再和儒法兩家搞在一起之後,功臣集團中某些想要取代周亞夫丞相之位的人,開始暗中配合劉啟對周亞夫的清洗。】

【在裡應外合之下,很快“王信封侯”和“匈奴降將封侯”兩件事情先後爆發。】

【因此為由,周亞夫不得不辭去相位。】

【但劉啟並沒有想要放過周亞夫,又讓人以周亞夫兒子受賄為由將周亞夫關入大牢進行審問。】

【周亞夫自知絕無幸理,在獄中絕食五日而死。】

鏡頭的最後,是周亞夫憔悴乾瘦,餓死於獄中的屍體。

看到這裡,劉邦也是忍不住搖頭。

“哼,這個劉啟,做事真是毛糙,蠢死了!”

劉恒也是皺起眉頭,跟著父皇一起搖頭。

“多好的機會,怎麼就這樣子草率處理了呢?”

金幕中描述周亞夫的死,雖說也就這麼幾句話,但已經足夠讓劉恒推斷出整件事情的緣由了。

周亞夫該死嗎?

該!

作為功臣集團的領袖,周亞夫在七國之亂中把劉啟耍得像個孫子一樣。

這種大臣,對劉啟老爹劉恒來說,自然死有餘辜!

但以周亞夫特殊的地位,他本可以死得更有價值一點。

既然功臣集團之中有人陷害周亞夫,那劉啟完全可以借機鼓動,讓周亞夫和陷害之人來一個內訌!

功臣集團新老領袖的內訌,絕對是一件能影響整個功臣集團內部的大事。

劉啟作為皇帝,有能力將這個內訌放大到極致,讓功臣集團從此土崩瓦解。

就算能力不夠,至少也能利用周亞夫狠狠地打擊一番功臣集團,奪回一定的權力。

可劉啟怎麼做的?

他竟然直接就把周亞夫搞死了。

這樣一來,周亞夫是死了,可功臣集團也沒有傷筋動骨啊。

無非就是換個功臣集團的其他人當丞相罷了。

這種做法有什麼意義?

作為一個政治家,殺人泄憤是最蠢、最下乘的。

找機會徹底摧毀政敵的勢力,讓自己借此獲得更多權力,這才是最高明、最上乘的!

可惜,劉啟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劉邦歎息一聲。

“劉恒啊,你教育孩子的本事真不太行。”

劉恒隻能無比羞愧的請罪,一句推脫的話都說不出來。

事實就在眼前。

這劉啟,的確不行!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周亞夫死後,功臣集團一度提高警惕,擔心漢景帝劉啟又會三度啟用儒、法中人替代黃老學說。】

【但在竇漪房的嚴厲壓製下,劉啟終於聽話了。】

【《黃帝》《老子》這兩本黃老學派的著作,成為了教授太子劉徹和宮中諸多皇子,乃至外戚王氏、竇氏諸多族人的最高著作。】

【這終於讓功臣集團放下心來,相信劉啟不會再掀起什麼波瀾。】

【作為政治交易的一部分,功臣集團通過太後竇漪房,默許劉啟讓衛綰、王臧兩名儒者成為太子劉徹的老師團成員,偶爾教授一番劉徹儒家之道。】

金幕中開始出現劉徹在兩名儒者老師教授下,認知儒家各種經典的畫麵。

事實上,黃老學派的宗旨“無為而治”注定了它並不是一個具有強烈排他性的治國思想流派。

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就曾經祭祀過孔子,成為曆史上第一個祭祀孔子的大一統王朝皇帝。

此外,劉邦還特地派人前往魯國舊地聘請大儒出山,作為西漢朝廷博士。

包括幫助西漢定下禮儀規章製度的,也是大儒叔孫通。

當時主政的蕭何、曹參等人都是黃老學派的擁躉,也都沒有在這些事情上表示反對。

無為而治,本就是順其自然。

儒家、法家乃至其他彆的流派,隻要是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黃老學派並不會去乾涉。

至於劉啟為啥會接連迎來黃老學派的攻擊,那當然是劉啟自己的問題。

他種種行為上來就表明態度,要掘了黃老學派的命根子,鏟除和黃老學派共生共榮的功臣集團。

劉啟都亮刀子了,人家難道還不能為了自保進行反擊嗎?

總不可能就這麼忍氣吞聲,任憑劉啟打壓,然後一個個被免官降職甚至流放邊疆,屈辱死去吧。

狗急了還要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功臣集團是劉啟的臣子不假,但不是任憑劉啟宰割的奴隸!

劉啟的失敗,就在於他太急於求成了。

很有諷刺性的一個事情是,劉啟孜孜不倦想要尋找用來替代黃老學派功臣集團的答案,就藏在黃老學派兩部最高經典《老子》第六十章的一句話中。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飪是一件非常考驗火候、耐心以及判斷力的事情。

太急,不行。

太緩,不行。

必須要找準時機,適時而動,才能烹飪出足夠鮮美的佳肴。

劉啟必然誦讀過這句話不下百遍,卻從未真正意識到這短短七個字背後的真義。

又或者說,道理他懂了,可他做不到,不能知行合一。

所以劉啟在和黃老學派功臣集團的對抗中,注定是一個失敗者。

好在,劉啟的急躁也並不是沒有好處的。

或許是因為劉啟一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急躁的緣故,他的人生也結束得很急躁。

在周亞夫死去之後僅僅兩年多,在位十六年、四十八歲的劉啟也走到了人生的儘頭,死了。

畫麵中,劉啟咽氣在龍床上。

龍床旁邊,十六歲的太子劉徹在祖母竇太後和生母王皇後的注視下,接任成為了大漢朝的下一任皇帝。

【劉徹波瀾壯闊,又充滿了爭議的皇帝之路,由此開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