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董仲舒出場,漢武帝找到方向,竇漪房再度出手壓製劉徹(1 / 2)

時間是每一個人類最大的敵人。

對司馬遷來說,能拿到曆史上完整版的《史記》,就可以節省非常多的時間。

這是天大的好事!

漢武帝表情突然變得嚴肅,道:

“從今天開始,朕會派人對你撰寫《史記》進行協助,你也可以根據需要調閱你想要的資料。”

“嗯,起居注除外。”

司馬遷趕忙點頭應是。

起居注是從漢武帝開始進行記載的,並不僅僅是記載漢武帝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對接見大臣,商議國家大事等記錄。

漢武帝的初衷是為了給後代皇帝一個參考,讓他們看看自己在麵臨大事的時候是怎麼去思考和決斷的。

這裡麵包含了許多漢朝的隱秘和國家利益,是絕對不能泄露出去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起居注的撰寫也並不由司馬遷這個太史所負責。

頓了頓,漢武帝又開口道:

“今後,你每個月,嗯,每三個月都要把最新的史記編撰成稿送到朕這裡,朕要進行審閱。”

必要的審核把關還是得做。

在安排完這一切之後,漢武帝就將司馬遷打發走了。

隨後,他看了一眼太子劉據。

“據兒,這一次你做得很不錯。”

若不是劉據在關鍵時刻敢於進諫的話,司馬遷現在多半已經是亡魂一條。

漢武帝也反思了一下自己。

最近這些年,漢武帝的性格明顯暴躁了不少。

或許是真的老了……

這位千古大帝無聲歎息,將視線重新轉向了金幕。

金幕中,正是剛剛登基,充滿了少年激情和熱血的他。

【太皇太後竇漪房和太後王娡對執政並無興趣,劉徹剛剛登基,就已經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運用皇帝的絕大多數權力。】

【周亞夫死後,漢景帝嚴厲地打擊了一批黃老學派的功臣,這也讓劉徹能在剛剛執政後就立刻將東宮時教授自己知識的一批儒生提拔起來。】

【其中,堅決主張“獨尊儒術”的趙綰被任命為禦史大夫。】

年輕的漢武帝在書房中召見了趙綰等新提拔的心腹。

“諸位,關於黃老學派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劉徹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雖以黃老為主,但他作為太子跟隨漢景帝耳濡目染之下,對黃老學派並無好感。

在劉徹看來,一個真正的帝王就應該大權在握,控製整個帝國,言出法隨!

什麼狗屁的垂拱而治,一邊玩去。

趙綰顯然早有想法,對著漢武帝開口道:

“荀子曾雲: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

“當務之急是提拔一批忠於陛下的儒家士人進入朝堂和各地郡縣為官。”

“若單單隻是從三公九卿著手,底層全是黃老,亦沒有太大作用。”

劉徹非常讚同地點頭。

黃老學派從大漢開國成為主流,至今已經七十多年。

想要當官,就必須學黃老,不然你就當不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黃老學派從朝廷到基層都有一大批的擁躉。

儒家弟子的確是天下諸子百家之冠不假,但黃老的人數也並不少,位於第二。

而且儒家之中派彆眾多,有魯儒(孔子原教旨主義),有孟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公羊派,有穀梁派……等等。

某些儒家派彆因為對儒家經典著作的理解不同甚至勢同水火,最典型的就是同樣研究《春秋》的公羊派和穀梁派。

因為對《春秋》中“微言大義”理解的不同,大漢建國以來,公羊、穀梁兩派儒家弟子相互廝殺而導致死亡的案件不下一百起。

反之,黃老學派並不是道家,僅僅是道家中尊奉《黃帝內經》和《老子》的一個學派,內部思想高度統一。

而且,黃老講究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思想,也注定了這個學派屬於學術氛圍非常寬容的一種。

指望黃老學派因為研究分歧而內訌是不可能的。

漢武帝緩緩道:

“那諸卿的意思是?”

趙綰道:

“陛下,臣以為當下詔舉薦鄉野群賢,依照才能進行任官,如此便可體現出陛下對人才的重視。”

這句話聽起來是非常正常的,皇帝治國都需要人才嘛。

但搞政治的說話,總是喜歡層層套娃以免落人口實。

很多時候,不能隻聽,還得想一想這些政治家們話語背後的意思。

就好像趙綰剛剛這句話,重點其實就六個字“舉薦鄉野群賢”。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鄉野群賢”是個什麼群體呢?

當然就是儒家中人。

黃老學派現在勢力這麼龐大,隻要是學黃老的,有點才能的,還怕沒有當官的門路?

隻有一直被牢牢壓製,同時人數又是最多的儒家中人,才是所謂“鄉野群賢”的最大構成者。

舉薦鄉野群賢,說白了就是要大批提拔儒家士人為官!

作為一個五歲就能演戲討老婆搶太子之位,九歲就敢瞪著周亞夫半小時的早熟之人,十六歲的劉徹並不缺乏這樣的理解能力。

他立刻點頭道:

“好,那卿等準備下詔吧。”

【劉徹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元元年冬十月,他正式下詔,要求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國相等,向朝廷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這些擁有舉薦權力的職位大部分都是黃老學派中人,故而劉徹的這份詔書並未引起黃老學派的警惕,隻認為是皇帝在登基之後習慣性的提拔新臣子。】

【但很快,劉徹就將舉薦權下放,讓朝廷的中低級官員、郡中低級官員、縣中低級官吏們也獲得了可以舉薦的權力。】

【不僅如此,劉徹還允許諸子百家的學子們毛遂自薦。】

鏡頭中,漢武帝親筆寫就的詔書內容浮現:

“……

畫麵一轉,到了長安司馬門外公車令的衙署內。

這座並不算大的衙署,此刻熙熙攘攘擠滿了人。

單單從衣著樣式,就能看出諸子百家士子。

有穿道袍的,有穿儒衫的,有頭戴獬豸冠的法家中人,還有陰陽家、縱橫家……

這幅畫麵充分的體現出了黃老學派對民間學術的寬容。

隻要這些諸子百家不進朝堂,不影響“天道”,那麼黃老學派就能“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不單單是衣著打扮,這些自薦的士子們年紀也有很大差彆。

有剛剛成年意氣風發的,有三四十歲成熟穩重的,甚至還有六七十歲的白發老翁。

每一個人都心懷熱情,手裡捧著自己對治國理政的奏疏,迫切的希望能得到年輕皇帝陛下的賞識。

他們的這些奏疏,都是要回答漢武帝在《舉賢良詔》中提出的問題。

“……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繆而失其統與……”

“……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這份詔書其實就能看出年輕皇帝劉徹的雄心勃勃。

劉徹要的並不是一時之間的臨時解決之策,他要的是皇帝統治的真理,要的是一個能讓大漢長治久安千百年的製度和辦法!

他希望能有人站出來,解決他的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個人脫穎而出,進入了劉徹的視線。

【董仲舒,儒家公羊派學者。】

他年紀大約在四十五歲左右,劍眉鳳目,神采飛揚,卻又足夠成熟穩重,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

作為公羊派的學者,董仲舒所治的書籍為《公羊春秋》(又稱《春秋公羊傳》。)

董仲舒師承出身齊地的大儒,漢景帝時期的儒家博士胡毋生。

三十歲時,董仲舒正式傳授弟子。

他傳授弟子的方式也很特殊,雖然和弟子們共處一室,但卻並不見麵。

董仲舒在麵前掛上一道簾子,自己在簾子裡講課,弟子們在簾子外麵聽課。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很神奇的現象,許多弟子跟隨董仲舒求學多年,卻連董仲舒的麵都沒見過。

由於董仲舒知識過人,許多人聞訊前來拜在他門下求學,這也讓他的影響力迅速擴大。

很快,董仲舒也被漢景帝任命為儒學博士。

由於董仲舒所在的公羊派思想過於激進,被其他儒家學派所忌,擔心董仲舒會給儒家帶來當權黃老學派的雷霆打擊,故而董仲舒並沒有被選入東宮負責教授當時的太子劉徹。

直到劉徹登基,下達旨意求賢,董仲舒的奏疏才和其他公車上書的士子們奏疏一起,送到了劉徹的案頭。

禦書房中,劉徹打了一個哈欠,放下了手中一名來自法家士子的奏疏。

“這些法家人,想法倒是挺不錯的,但晁錯……不合實際!”

想到晁錯,劉徹就打消了啟用法家的念頭。

法家做事,急急燥燥,晁錯就是前車之鑒。

劉徹可以用法家的人,但絕對不會用法家思想來作為自己的治國綱領。

一名太監走進來,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陛下,該安歇了。”

劉徹看了一眼時間,隨口道:

“朕再看一會。”

等太監退下之後,劉徹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

“難道堂堂大漢,除了黃老之外,真的就沒有一個能幫助朕的思想學派了?”

劉徹對於趙綰等儒者的主張其實也不夠滿意。

孔孟的道理是很好的,但劉徹需要的不是道理,是製度、是辦法!

在劉徹看來,孔孟所在的時代是封建諸侯國爭霸的時代,他們提出來的製度和辦法連封建諸侯都搞不定,更何況是如今大一統的漢朝?

伴隨著這種無奈,劉徹又拿起了一份新的奏疏,隨意地掃了一眼最開頭的署名。

“董仲舒,儒學博士……嗯,又是孔孟的長篇大論嗎?”

看著看著,劉徹的表情漸漸變得專注了起來。

“天人感應?有點意思……”

這份奏疏中,根據儒家孔孟精要和《公羊春秋》,提出了“天人感應”這個詞。

所謂的天人感應,簡單說就是這個世界存在一個和人間世界相互感應、影響的天道。

人間安穩,天道就和諧。

人間不安,天道就會隨之變動,反過來影響人間產生更大的動亂。

那導致天道不安,人間動亂的根源是什麼呢?

是人間不夠“大一統”。

所謂的大一統,簡而言之,就是思想要統一。

整個人間思想統一了,天道自然也就穩定了。

國家也就強大了,君主自然也就會以萬世明君的身份載入史冊了。

怎麼樣才能讓思想統一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摸了摸下巴,緩緩開口:

“有點意思。”

他繼續看了下去。

在天道和人間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皇帝!

皇帝是天子,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但能影響天道,也能影響人間。

故而,皇帝便是天下間最至高無上的那個人,是天道在人世間的代言人。

臣子和皇帝並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應該尊卑有彆。

皇帝是主,臣子是仆。

所有臣子都應該尊奉皇帝的命令去辦事,不應該有任何的質疑。

劉徹看到這裡,眉頭徹底舒展開來。

“不錯,非常不錯!”

這篇奏疏中,“天人感應”是對上天和人間的聯係闡述,“大一統”是對思想的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具體的製度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最後這部分極力倡導的加強皇帝權威、權力,削弱臣子地位、權力的段落,簡直說到劉徹的心裡去了!

劉徹在當太子後,多次跟隨父皇漢景帝劉啟上朝。

他親眼見證劉啟在很多時候被周亞夫等大臣們懟得啞口無言,不得不收回成命。

劉徹是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的。

這份奏疏,讓劉徹太滿意了。

【董仲舒的上奏讓劉徹很高興,便連續三次追加問題。】

【而董仲舒也連續三次做出了讓劉徹極其滿意的回答,讓這位年輕的大漢皇帝看清了未來的道路。】

【劉徹將董仲舒點為“舉薦賢良之首”,並親自召見了董仲舒。】

畫麵中,董仲舒畢恭畢敬地對著劉徹行禮。

劉徹也不廢話,開門見山。

“董仲舒,朕想知道,你所謂的‘天人感應’,具體是如何?”

董仲舒趕忙開口道:

“回陛下的話,所謂的天人感應,具體的表現就在於天災。”

“若是君主所作所為與天道不合,那麼上天就會在人間降下初步的災禍。”

“此時,隻要君主能及時悔改,順應天道,災禍自然就會消弭無蹤。”

“可若是君主執迷不悟越錯越深,上天降下來的災禍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出現亡國滅種的危機。”

劉徹聞言,愣住了。

這什麼鬼?

大漢這個時代,天災人禍其實是不少的。

即便是文景之治這種公認的盛世期,大漢各地郡縣時不時都會爆發一些洪澇災害、旱災、雪災、蝗災、瘟疫等等。

若按照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豈不是出點什麼災禍都全是皇帝的錯了?

扯淡!

劉徹想到這裡,臉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但還是繼續問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真能鑄造大一統?”

董仲舒正色道:

“回陛下,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這是想要從世人平日的行為中來鑄就大一統。”

“可縱觀如今天下,世人固然是書同文車同軌了,卻並未真正實現大一統。”

“臣以為,這是因為秦始皇並未在思想上真正統一的緣故。”

劉徹皺眉道:

“思想上沒有統一?秦朝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國的。”

董仲舒道:

“秦國雖然是以法家治國,但秦始皇在朝廷中設立了博士的官職,讓諸子百家的學者們擔任。”

“臣以為,應該徹底禁絕所有諸子百家的學說,完全消滅他們,摧毀他們的書籍,不允許任何儒家之外的思想在大漢內部傳播。”

“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一統。”

劉徹又一次陷入了沉吟中。

思想上的大一統?

聽起來好像還不錯。

諸子百家的存在,對皇帝來說,會很亂。

用黃老治國,會被儒家、法家和其他學派抨擊。

用儒家治國,會被黃老、法家和其他學派抨擊。

用法家治國,會被儒家、黃老和其他學派抨擊。

……

總之,不管皇帝用什麼樣的思想治國,總會被大部分的思想學派抨擊。

是真的亂,也是真的煩。

以前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年代,諸子百家就代表著大部分的中層和底層士人。

諸侯都需要拉攏數量龐大的中層、底層士人來增強國力,所以會允許“百家爭鳴”的出現。

可現在大漢都已經統一了,並沒有什麼拉攏中底層世人的需要了。

如今所有的士人都隻有給大漢效力這麼一個選擇!

若是把士人們全部都變成同一個流派,那皇帝自然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了。

假如天下都是儒家士子,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國,這些儒家士子們總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說皇帝用的治國思想是異端,是錯誤的了吧?

當然,也不一定需要是儒家,也可以是法家等其他學派。

但從眼前來看,儒家士子是天下最多的。

那麼,用儒家一統思想界就是阻力最小,投入精力最少的選擇。

又和董仲舒就各種細節問題探討了一番,年輕的皇帝緩緩點頭。

原本遮掩在劉徹麵前的迷霧,此刻已經散去了許多。

劉徹已經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這暫時還隻是一個大概的方向,前進的路上不可避免地還會有許多荊棘。

但至少,劉徹知道該怎麼去走!

劉徹又將目光投在董仲舒身上。

在召見董仲舒之前,劉徹已經召集了身邊的儒家眾人,詢問過他們對董仲舒的看法。

意見驚人的一致——不可用其在朝廷為重臣,否則必出大亂!

劉徹原本覺得,這種意見應該是儒家內部的爭鬥傾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