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董仲舒出場,漢武帝找到方向,竇漪房再度出手壓製劉徹(2 / 2)

現在看來,言之有理。

眼下的董仲舒隻不過還是一個博士,就敢說出什麼“天人感應”。

天災人禍,全怪皇帝不守天道……

一聽就是個史前巨坑!

若是讓他當了朝廷重臣,那還了得?

怕是劉徹剛趕走黃老,董仲舒就要代表儒家把新的韁繩套在劉徹的脖子上了。

而且從父皇的教訓來看,就算儒家不反對,直接啟用董仲舒這種

不過,董仲舒的確也是立功了,幫劉徹指明方向。

劉徹沉吟片刻,點頭道:

“你的想法對朕很有啟發,有功當賞。”

董仲舒聞言,頓時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接下來陛下會給什麼官職呢?

三公可能不太行,給個九卿也不錯啊。

劉徹接著開口道:

“朕任命你為江都國相,你可在江都用你的天人感應理論治國。”

“若當真有所成效,朕再將你調回中樞。”

董仲舒愣住了。

江都國相?

江都國是七國之亂後,漢景帝撤銷叛亂諸國,在吳國的土地上新冊封的一個諸侯國。

在江都國當國相,固然也算是一方大員,可比起董仲舒預想的三公九卿卻就差了很多。

董仲舒本想說些什麼,又怕引來劉徹的怒火,隻能無可奈何地點頭道:

“臣領旨謝恩。”

離開大殿後,董仲舒先是有些鬱悶,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

“無妨,等我把江都治理得風調雨順,民生富庶後,陛下一定會任用我為大漢丞相的。”

自我打氣了一番,董仲舒快步離去。

【不可否認,董仲舒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出現也為漢武帝指明了一條集中皇權的道路。】

【但董仲舒,或者說公羊派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執政官。】

【終其一生,董仲舒也並沒有乾出什麼漂亮的政績,自然也不可能成為大漢丞相。】

【反而是其他儒生,如嚴助、公孫弘等人被劉徹留在朝中為官。】

【但凡事皆有利弊,正因為董仲舒離開朝廷前往地方赴任,反而讓他躲過了接下來的劫難。】

看到這裡,大秦世界中,秦始皇若有所思。

“思想上的大一統……”

這個觀點對秦始皇來說,其實是很新穎的。

正如金幕中董仲舒所言,秦始皇、或者說法家思想本身就更傾向於關心實際、現實的東西。

“法”這個字,本來就是用來規定人們行為的。

合法,就能做。

違法,就不能做。

法家雖然是一種思想,但對“思想”本身,卻並沒有做出規定。

即便是金幕沒有出現之前,秦始皇也並未禁止諸子百家。

秦始皇剛登基的時候,執政的秦國丞相呂不韋就是諸子百家中的“雜家”。

當年齊國搞了稷下學宮,將裡麵的大學者們冊封為“祭酒”,特彆出色的還會授予“大夫”的官職。

於是,稷下學宮就成為了“百家爭鳴”的標誌地。

秦始皇其實也是歡迎百家爭鳴的。

一統六國之後,秦始皇還特地設立了“博士”這個官職,招攬諸子百家的大能前來鹹陽為官。

至於所謂的“焚書坑儒”,焚的也不是諸子百家的書,坑的更不是什麼當世大儒。

大秦法律的確非常細致嚴密,但在思想方麵,反而比很多後世朝代要寬鬆很多。

一個最直觀的證據就是,秦朝時期並沒有大量諸子百家的著作經典被禁止宣傳,甚至被銷毀失傳的記錄。

以秦法的嚴密性和國家機器的動員程度,秦始皇如果真想做,那是很容易的。

秦始皇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須,對著扶蘇道:

“扶蘇啊,你覺得朕是不是需要對思想這方麵也管製一下?”

扶蘇幾乎沒有做什麼思考,立刻就開口回答道:

“兒臣以為,大秦現在這種情況就很好!”

秦始皇略微有些驚訝,但隨即釋然。

“嗯,你比較偏向儒家。”

扶蘇搖頭道:

“不,父皇誤會了。兒臣雖然的確是比較偏向儒家,但兒臣是大秦太子,萬事自然還是以大秦社稷為先!”

“兒臣之所以反對進行更多管製,是因為諸子百家對大秦的確是有促進作用的。”

“沒有墨家中人,大秦在製造諸多機械的時候進展就不會那麼順利。”

“沒有農家中人因地製宜,大秦在用化肥提升農田產量的時候效果也不會那麼顯著。”

“沒有兵家的將軍,大秦在建立新式軍隊,對外發動戰爭也不會連戰連捷。”

“沒有儒家眾多士子前往各地邊疆教化那些剛征服的異族,大秦對新征服各地的統治秩序也就沒有那麼快建立起來。”

扶蘇洋洋灑灑說了一通諸子百家的作用,最後用肯定的語氣做出了總結。

“或許在盤點視頻中的那個時代,的確需要一種思想流派來挑大梁,肩負起華夏繼續前進的任務。”

“但在咱們如今大秦的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這麼做了。”

“大秦現在更需要的是各種思想火花的碰撞,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提升大秦國力,讓大秦變得更強!”

秦始皇安靜地聽著扶蘇的長篇大論,露出了笑容。

“不錯。”

“扶蘇,你又成長了許多。”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在最開始的時候,功臣集團掌控的黃老學派對皇帝劉徹的舉賢令並沒有反對之心,還大力進行配合,舉薦了許多來自黃老學派的年輕才俊。】

【但當來自儒家公羊派的董仲舒被劉徹點為賢良之首,並且得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後,功臣集團們終於慌了。】

畫麵一轉,幾名功臣集團的領袖跪在太皇太後竇漪房的麵前。

“太皇太後,臣等並非是要反對陛下,但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要掘了我們的根啊!”

“我等從開國先祖至今忠心耿耿服侍劉氏皇族,難道就隻能落到這種下場嗎?”

已經非常年邁的竇漪房聞言,老臉上也露出了憤怒的表情。

“這個皇帝,實在是太胡鬨了!”

自從周亞夫死後,功臣集團後繼無人。

接替周亞夫的是功臣集團中的桃侯劉舍。

但劉舍並不是一個有能力的領袖,做了不久就被罷免。

接替劉舍的,是衛綰。

罷免劉舍死,漢景帝自知時日無多,乾脆就來了一個大手筆。

他任命接替桃侯劉舍的人並不是功臣集團的人選,而是他死去老爹在代國當諸侯王時候的老部下衛綰。

衛綰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簡單的說,一個底層出身的老實人。

皇帝說啥就是啥,皇帝讓乾啥就乾啥。

漢景帝挑選這個人選的時候,功臣集團當然也不是沒有反對。

他們按照之前屢試不爽的套路,又悄悄跑去給當時的太後竇漪房告密。

竇漪房也覺得不妥,就去詢問漢景帝,是不是又要拋棄黃老?

漢景帝這時候就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

“皇考曾言,衛綰長者也,善待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衛綰是我爹留給我的忠臣,並不是什麼儒家法家的人,我用衛綰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句是:

“衛綰忠厚,可侍奉少主。”

這句話是明擺著告訴竇漪房,劉啟馬上就要死了,不能留一個雄心勃勃的丞相給僅僅隻有十六歲的“少主”劉徹。

竇漪房一聽,直接沉默了。

竇漪房支持黃老不假,但那是因為竇漪房覺得黃老才能保證丈夫、兒子、孫子和後代們皇位不絕。

在涉及到皇位的立場上,竇漪房是絕對支持自己子孫後代的。

於是忠厚老實的衛綰就上位了。

衛綰主打的就是一個絕不得罪,無論麵對的是以前的漢文帝,曾經的漢景帝還是現在年輕的皇帝劉徹。

劉徹提拔儒家中人趙綰當僅次於丞相的禦史大夫,衛綰沒吱聲。

劉徹要舉賢良,衛綰同意。

劉徹要點董仲舒為賢良第一,衛綰依舊不反對。

總而言之,劉徹想乾啥就乾啥,衛綰這個丞相就一個聽命辦事。

衛綰的確是漢景帝臨死前對功臣集團的殺招,也可能是漢景帝這輩子對功臣集團下出的最狠一步棋。

在政壇上做事情是要講規矩,講製度的。

從製度上來說,丞相才是那個能名正言順反駁皇帝旨意詔令的人。

衛綰這個廢物占著茅坑不拉屎也不讓位,直接就讓功臣集團傻眼了。

沒有丞相這個官職在手,他們壓根就限製不了皇帝!

等劉徹上台,讓禦史大夫也落入儒家士人趙綰之手後,功臣集團就更麻煩了。

趙綰可以利用禦史大夫的職權強力打擊儒家中人,可功臣集團卻不能像以前一樣用丞相的職權去限製禦史大夫了。

以前還可以憑借黃老學派在朝廷中的絕對人數優勢,以不合作的方針政策讓劉徹這個皇帝政令不出皇宮。

可現在,劉徹大筆一揮舉賢良。

幾千上萬諸子百家的士子聚集在長安,等著授官呢。

這種時候要是功臣集團不合作,劉徹直接就能免他們的官職,然後讓那些舉薦的賢良們頂替!

眼下,功臣集團是真的被逼到絕境了。

一旦當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儒家就更有理由對功臣集團們占據的官職下手。

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功臣集團將會徹底失去對大漢朝政的影響力,從大漢政壇中消失。

他們,已經被剛剛登基的十六歲皇帝劉徹逼上了絕路!

這種時候了,也彆提什麼臉麵這種東西。

隻能寄希望於竇漪房這位太皇太後了。

竇漪房惡狠狠地開口道:

“此事老婦知道了,你們且回去就是。”

而另外一邊,剛剛登基的劉徹也是豪情萬丈,單獨召見了丞相衛綰。

“衛卿家,你最近舉賢良的工作非常好,朕很滿意!”

衛綰聞言,老臉立刻笑開了花。

“都是陛下智珠在握,臣隻不過是為陛下鞍前馬後,還是陛下英明才有了如今大漢的新氣象!”

劉徹嗯了一聲,對著衛綰道:

“衛卿家,你覺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想法如何?”

衛綰想都沒想就開口道:

“董仲舒既然被陛下點為賢良之首,他的想法自然是對的!”

劉徹越發高興了。

“對對對,就是這樣!”

父皇給朕留下的這個丞相,是多麼的忠厚老實,讓人喜歡啊。

衛綰沉吟片刻,試探性地開口道:

“陛下的意思是,讓臣以丞相的命令下詔,直接罷黜百家?”

能讓漢文帝、漢景帝和劉徹祖孫三代都覺得“忠厚老實”的臣子,當然不可能僅僅是忠厚老實而已。

體貼上意是必須的!

劉徹笑開了花。

“不,罷黜百家還是太過分了。”

“朕覺得,申不害、商鞅、韓非,嗯,還有蘇秦、張儀的學術都是容易擾亂國家的,衛卿覺得呢?”

衛綰立刻斬釘截鐵地開口道:

“臣也覺得如此,臣回去這就以丞相府的名義上書陛下,請罷這些人的學術,禁止在大漢朝廷出現!”

【劉徹其實還是吸取了父親漢景帝教訓的,他並沒有直接針對黃老學派,而是先罷黜了法家和縱橫家兩大學派。】

【但劉徹依舊低估了自家親奶奶,大漢太皇太後竇漪房。】

這一天正是朝會,劉徹依照慣例上朝。

這位年輕皇帝的心中充滿了激動。

丞相衛綰是個俯首帖耳的廢物,禦史大夫趙綰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最佳打手。

在這兩位職位最高的大臣配合下,儒家的上位已經勢不可擋了!

劉徹並不是什麼儒家的信徒,他之所以一手主導儒家上位,就是為了打破黃老學派功臣集團主導的舊製度,讓皇帝真正成為一言九鼎,無人可以掣肘的九五至尊!

而現在,這個目標近在咫尺。

“父皇啊父皇,你在天有靈,看到朕的作為,也應該感到欣慰了吧?”

劉徹想到這裡,心中油然浮現出驕傲。

父皇將近二十年在位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朕剛剛登基就馬上實現了!

等劉徹在皇位坐下,君臣見禮完畢,剛剛準備宣布朝會開始時,異變突生。

側門裡又走進來一個太監,高聲道:

“太皇太後駕到!”

隨後,老邁的竇漪房緩緩出現。

劉徹頓時一怔,心中湧現出不太好的預感。

竇漪房今天突然駕臨朝會,事先竟然完全沒有和劉徹這個皇帝打招呼!

但竇漪房的確是有資格來的。

劉徹畢竟隻有十六歲,法理上來說,太皇太後和太後都有資格攝政!

劉徹之所以能大展拳腳,是因為太皇太後竇漪房和太後王娡都選擇了不上朝,不乾擾。

但,隻要她們想上朝,她們就能上朝。

隻要她們想動用攝政的權力,十六歲的劉徹也無話可說,無法反對!

就在這種極大的不安中,劉徹帶領群臣向竇漪房行禮。

竇漪房走到劉徹身後一處垂著珠簾的坐席,緩緩坐下。

等眾人行禮完畢,竇漪房的聲音直接響起。

“衛綰何在?”

丞相衛綰不敢怠慢,起身道:

“老臣在此,不知太皇太後有何聖訓?”

竇漪房的聲音繼續從珠簾後麵傳出,冷淡道:

“衛綰啊,你是個忠厚的,但你也老了,今天就告老回家,好生頤養天年吧。”

大殿中,頓時傳出一陣低低的、無法抑製的嘩然聲。

所有人都沒想到,竇漪房一上來,直接就廢了衛綰這個丞相!

衛綰臉色大變,過了好一會才顫聲道:

“老臣領旨。”

行了一禮之後,衛綰失魂落魄的離開了大殿。

劉徹看著衛綰離開的身影,表情也是劇變。

衛綰雖然不是出身儒家的丞相,但衛綰對劉徹事無巨細完全配合,簡直比出身儒家的人做的還要更好!

衛綰被罷相,意味著劉徹的改革失去了一大臂助。

等衛綰離開之後,珠簾中又傳出了聲音。

“竇嬰是個老實本分的,讓他來接替衛綰當丞相吧。”

“皇帝,你覺得如何?”

劉徹一時默然。

竇嬰是誰?

太皇太後竇漪房的侄子!

而且,竇氏的家學就是黃老。

這也就意味著,黃老學派又一次拿到了丞相的位置!

但劉徹無法反對。

按照法理,這個時候的太皇太後竇漪房才是真正擁有治國最高權力的人。

劉徹隻能道:

“朕沒有意見。”

眾人目光頓時落在竇嬰身上。

竇嬰臉上還殘存著震驚、意外的表情,顯然對今日之事並不知情。

有太皇太後的任命和皇帝的同意,竇嬰就這麼成為了新任大漢丞相。

等竇嬰謝恩完畢,珠簾中再度傳出竇漪房的聲音。

“好了,老婦累了,今天就不繼續上朝了,你們跟皇帝繼續討論吧。”

說完,竇漪房離開坐席,在太監們小心翼翼的攙扶和簇擁下離開了大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