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於,西漢剛剛建立的時候,並不是以一個大一統王朝的身份出現的。
劉邦雖然稱帝,但實際上,西漢恢複的是周朝的製度。
像彭越、英布、吳芮這些諸侯王,的確都臣服於大漢不假。
但他們封國的內政、軍事、經濟、稅收、鑄錢等等所有方麵,都由諸侯王自行治理,大漢朝廷是插不了一點手的。
說白了,當時的大漢除了“天子”的稱號變成“皇帝”之外,本質上和西周並無太大區彆。
那時候的劉邦其實也是沒辦法。
這件事情從劉邦消滅項羽時就能看出苗頭。
當時項羽和劉邦隔著鴻溝,楚河漢界對峙了幾年,項羽後院到處起火,實在是沒辦法了,隻能議和撤退。
劉邦表示我是個不要臉的,你既然信了我的話撤退了,那我可就追上去要你的命了喲。
劉邦奮起直追,順便號召彭越、英布、韓信等人過來會合,共同殲滅項羽。
彭越和韓信直接沒來。
項羽一看,頓時感覺機會來了。
你一個劉邦憑什麼跟本霸王打?
於是在固陵,楚軍突然發動了一波反擊,把劉邦打得落荒而逃。
項羽心想,這回你劉邦不能再攆著我屁股了吧?
等本霸王安心回大楚發育一段時間,補充好了後勤,清掃了叛徒,再來弄死你。
劉邦氣得大罵彭越韓信,這時候張良就說了,主公你罵他們沒用,得給他們好處。
於是劉邦劃陳縣以東至海邊廣大地區為韓信封地,又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縣以北至穀城為其封地。
接著,又讓韓信負責指揮所有兵馬。
韓信和彭越立刻就滿臉笑容地來和劉邦會師了。
然後項羽就被弄死了。
楚漢爭霸,和戰國時代的七雄爭霸其實是兩碼事。
項羽的滅亡,大致隻是相當於樂毅率領的五國伐齊。
隻不過齊國有個田單起死回生,項羽是真死翹翹了。
漢朝成立之後,劉邦又費儘心思,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分彆把英布、彭越、臧荼、韓王信等等一群異姓王都乾掉了,長沙王吳芮也表示無條件接受朝廷官員統治了。
到這裡,漢朝才成為了一個實際上的大一統王朝。
而這個時候,距離劉邦稱帝建立西漢已經整整過去了十二年!
從秦朝到漢朝,天下老百姓事實上經曆了秦末戰亂,楚漢爭霸,西漢平定異姓王整整三波遍及整個華夏的戰爭。
西漢初期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
很多道理劉邦不是不懂,是當時真沒那個條件去做!
再折騰,大漢就真要散架了。
劉恒當了太子,還是能了解一些事情的。
本身劉恒也算是這個時代的當事人之一,也去過代國當了一段時間的諸侯王,對
而劉徹是幾十年後的人了,不了解大漢開國時期的艱辛,也算正常。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的鴻溝。
聽到劉恒這麼說,劉邦立刻也變得高興了起來。
“好好好,果然還是朕的好兒子會說話,哈哈哈!”
要是劉盈那個傻小子,說不定還得傻乎乎的問劉邦為啥呢。
人和人之間啊,就是不一樣!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劉徹接見了一個人。
【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個非常特彆的人。
他出自於一個非常有名氣的諸子百家——縱橫家。
按照大眾的普遍認知,縱橫家比較適合那種國家很多的戰亂時代,和平時期縱橫家的存在感是比較弱的。
但主父偃不一樣。
他原本去了齊國,想要通過兼修儒家學問的方式混入儒家,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而出仕。
但齊國儒者們對縱橫家深惡痛絕,主父偃壓根就沒辦法融入。
後來主父偃來到長安,將目標鎖定在當時已經是侍中的衛青身上。
衛青接見了主父偃之後,被主父偃的才能所折服,就向劉徹推薦了主父偃。
劉徹直接無視,壓根沒有召見主父偃。
衛青這邊還疑惑呢,主父偃已經弄明白了,他直接公車上書給劉徹。
果然,劉徹立刻就召見了主父偃,並且在一年之內給主父偃四次升官,直接從郎中升到了中大夫,進入了內朝議事核心層。
這一次劉徹召見主父偃,就是為了谘詢一件事情。
劉徹淡淡道:
“主父偃啊,你去擬個旨意吧。”
“推恩令也是時候頒布了。”
主父偃目光一亮,立刻道:
“臣遵命!”
很快,推恩令就被頒布了出來。
旨意的內容很長,但核心點隻有一個。
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為王、侯,由皇帝製定這些王侯的封號。
被分封的王、侯還可以更進一步的“推恩”給自己的兒子、孫子們,一代代推下去。
這個推恩令,其實也不是主父偃的首創,而是在漢文帝時期謀士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計策的深入拓展。
這樣做,最直觀的好處就是諸侯國會被分成很多個更小的國家。
幾個大國聯合起來,那就是當年的“七國之亂”。
可小國就不一樣了。
一百個小國聯合起來,狗屁不是。
為啥?
因為人越多,就越亂!
七個諸侯王,碰個麵商量點事情,很容易就辦了。
但一百個諸侯聚集在一起,那隻能是雞同鴨講,啥也辦不成。
劉徹就是打算用這種方式,直接杜絕第二次七國之亂的可能性。
這個推恩令一發出去,頓時就炸了鍋。
諸侯王們也不是傻子啊。
誰不知道你劉徹這麼一搞,擺明了就是衝著削弱我們來的?
的確,推恩令繼承國家的都是自己的兒子們。
但,兒子和兒子是不一樣的。
嫡長子繼承製的一大特點,就是隻有家主和繼承者(嫡長子)是真正的老板,是主子,是君王。
其他的兒子再多,也隻不過是同父異母或者同父同母的打工仔,是臣子!
誰家君王會把家業分給臣子的?
這不扯淡嗎?
而且這還真不是個人的觀念問題,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在製定禮儀的時候進行的明文規定。
所以絕大部分的諸侯王都是不願意的。
齊王劉次昌,就對這個提議非常不滿。
作為劉邦長子劉肥的後裔,齊王這一脈在大漢內部是有很大分量的。
劉徹也不慣著劉次昌,直接就派主父偃作為齊國丞相,去調查齊王劉次昌。
諸侯王們憑借著大漢皇族的身份,平日裡作奸犯科違反法律的事情還少了?
查出來就整死你!
讓劉徹意外的是,主父偃這一去,還真的就整出一個驚天大瓜來。
齊王劉次昌,竟然和親姐姐紀翁主通奸!
這可是妥妥的亂倫啊。
在華夏任何一個時代,亂倫都絕對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
以開明著稱的現代社會尚且如此,古代就更加不用說了。
劉次昌得知主父偃發現了這件事情後,整個人也慌了,直接自殺!
劉次昌死前怨氣自然是非常重的,於是死前上了一封遺書給皇帝劉徹,控告說是主父偃活活把他逼死的!
這樣一來,天下的諸侯王也看到了機會。
他們紛紛上奏章彈劾主父偃,表示主父偃這個人罪大惡極,危害皇族,要求將主父偃處以極刑!
劉徹看著麵前的這麼多奏章,臉色頓時變得無比陰沉。
“好,好啊。”
“這些家夥,以為這樣就能讓朕撤回推恩令了?簡直可笑!”
本來就是劉徹讓主父偃找個理由整死齊王來殺雞儆猴的,現在這些猴子們不但不乖乖聽話,反過來還要讓劉徹殺主父偃,劉徹怎麼可能答應?
但事情的發展很快出乎了劉徹的意料之外。
不單單是諸侯王,還有許多列侯乃至朝中重臣,也都覺得主父偃該殺!
這是因為,主父偃這個人有一個毛病。
貪財。
非常的貪財!
這些年,仗著劉徹的寵信,主父偃瘋狂斂財。
許多列侯和朝中重臣,都被主父偃敲詐過。
凡是被敲詐的,那都不是一筆小錢能搞定的,必須得大出血!
以前大家找不到機會,現在有了這麼一個好機會,怎麼可能不一擁而上?
看著群臣、列侯蜂擁而至的彈劾奏章,劉徹心中也開始嘀咕了。
“這個主父偃,平時朕倒也聽說他喜歡斂財,沒想到竟然惹人反感到這種地步?”
劉徹思來想去,找來了禦史大夫公孫弘詢問情況。
公孫弘聽完後,開門見山。
“陛下,主父偃的貪財,無非就是授陛下以柄,想要讓陛下更加信任他罷了。”
“但臣依舊認為,陛下應該處死主父偃!”
劉徹眯起眼睛,一道寒光從眼底閃過。
“為何?”
公孫弘誠懇地開口道:
“推恩令的本質,是個人就可以看得出來。”
“諸侯王有怨氣,乃人之常情。”
“陛下殺了主父偃,就如同當年先皇殺晁錯一樣,給了諸侯王一個交代。”
“如果諸侯王依舊不知進退,拒絕執行推恩令的話,那麼陛下就可以理直氣壯的發大兵征討了。”
“以今日大漢的軍容,難道還擔心這些區區的諸侯王嗎?”
劉徹一聽,確實是這個道理。
“嗯,那就殺了主父偃吧。”
很快,主父偃就以“貪汙受賄”的罪名被處死了。
主父偃死後,劉徹立刻下達了嚴厲的旨意。
凡不執行推恩令的諸侯王,視為謀逆!
這下子,諸侯王們也傻眼了。
梁國王宮之中,時任梁王劉襄和繼承人劉毋傷有這麼一番對話。
劉毋傷非常氣憤地開口道:
“嫡長子繼承製乃是從周公以來就確立千年的製度,陛下怎麼能做出這種推恩的事情呢?”
“父王,要不然咱們乾脆反了算了!”
劉襄聞言大怒,差點一巴掌就扇了過去。
“蠢材,你以為現在的陛下是先帝,現在的大漢是之前的大漢嗎?”
“我問你,若是真的造反了,陛下讓衛青領兵過來,你拿什麼和衛青鬥?”
劉毋傷頓時啞口無言。
是啊,拿什麼和衛青鬥?
人家三次擊敗匈奴,連匈奴的王庭都衝進去搶掠一番,安然返回。
當年漢景帝的時候,區區一個周亞夫就能把聲勢浩大的七國在三個月內平定。
若是換成衛青來的話,就算是七國重生,七國聯軍在聽到衛青出兵的消息之後,直接也就當場潰散了!
劉襄看著臉色陣青陣白的兒子,歎了一口氣,道:
“陛下是真的找了一個好時機啊。”
“眼下衛青剛剛殲滅了白羊王和樓煩王,陛下的聲望正是最盛的時候。”
“誰敢和陛下作對,誰敢去和衛青交戰?”
“唉,罷了罷了。推恩就推恩吧,好歹你今後還是梁王,隻是疆域小了一點。”
“至於將來的事情,就再說吧。”
【在七國之亂失敗的前車之鑒,和如日中天的長平侯衛青威懾下,又有劉徹誅殺主父偃作為讓步,諸侯王們再怎麼無可奈何,也隻能接受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實施,讓漢朝內部原本的大諸侯國們很快就變成了上百個小諸侯國,每一個小諸侯國大的擁有一郡之地,小的甚至隻有一個縣。】
【從此,諸侯國再也沒有任何能跟西漢朝廷對抗的力量,曾經讓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先皇無比頭疼的諸侯國們,就此退出了和皇權博弈的舞台。】
【劉徹終於如願以償,讓自己成為了真正“唯我獨尊”的皇帝!】
【而後世之人對劉徹的推恩令也多有讚賞,不少人認為這是“千古第一陽謀”。】
看到這裡,劉邦愣了一下,隨後忍不住笑了起來。
“千古第一陽謀?”
“娘的,這些家夥,還挺會拍馬屁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