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邦的吐槽,在場的眾人一下子就明白,這是在說韓信呢。
隻能說當年韓信不聽從劉邦命令,逼著劉邦封王的事情,的確是在劉邦心中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心理陰影。
以至於韓信都死了這麼多年了,劉邦依舊還在念叨著這件事情。
劉恒看到氣氛有些微妙,立刻打圓場道:
“衛青出身還是比較低賤的,所以學會了低調的性格。”
“很多人出身雖然也和衛青差不多,可是在飛黃騰達之後卻變得完全不是一個人,忘了初心。”
劉邦連連點頭道:
“就是這個道理。韓信這臭小子,當年胯下之辱都能忍,結果才剛剛一發達就忘了究竟是誰讓他上位的。”
“還想要造反?哼,就是死有餘辜。”
劉邦也是毫不掩飾,直接在眾人麵前吐槽起了韓信。
蕭何咳嗽一聲,道:
“韓信打仗還是可以的,起碼也打出過一些能讓陛下放心的戰役。”
“但是在做人這方麵,韓信的確就是差了不少。”
除了之前說的事情之外,酈食其也是被韓信給坑死的。
韓信其實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
論到打仗,韓信絕對是完美無瑕,真正的兵仙。
但除了打仗的其他方麵,韓信的確是毛病多多。
否則,以韓信的地位活到現在,必然是蕭何丞相之位的最佳繼承人,也輪不到曹參和陳平等人。
貞觀世界之中,李治也是連聲稱讚。
“衛青的確是知進退,懂得團結眾人的臣子。”
“有這樣的臣子,實在是漢武帝的福氣啊。”
說話的時候,李治不動聲色地掃過長孫無忌一眼。
在李治看來,自己這個舅舅就屬於那種比較沒有數的。
在父皇麵前的確是老老實實不假,但是在本宮麵前就喜歡擺什麼舅舅的臭架子。
搞得好像本宮不是太子殿下,而是他的奴仆一樣。
長孫無忌明顯沒有聽出來李治的意思,反而是扯到了其他的方麵。
“太子殿下所言極是,好在咱們陛下也同樣擁有堪比衛青,甚至比衛青還要更加出色的臣子,這也是大唐之所以能成為華夏曆史上最強王朝之一的原因啊。”
李世民笑嗬嗬地開口道:
“朕其實也是有衛青的,藥師不就是嘛。”
眾人的目光頓時全部都落在了李靖的身上。
還彆說,李靖其實和衛青頗為類似。
都是隻要一出馬就戰無不勝,也都擊敗過北方的異族。
都是戰功赫赫,在臣子之中不做第二人之想。
都是對政治鬥爭向來絕對不參與,堅決地保持中立。
事實上早在李淵在世時,李靖就已經完全學習衛青的方式了。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去找李靖,李靖就擺出了一副完全中立的態度。
政治鬥爭,李靖不管!
所以曆史上李靖之所以晚年生活比衛青要淒慘一些,主要原因其實是在於——司馬懿。
衛青是在司馬懿之前的時代,漢武帝可以放心大膽的用衛青。
可作為司馬懿時代之後的李世民,怎麼看李靖就怎麼不順眼了。
李靖其實被司馬懿坑得很慘,非常的慘。
李靖笑了笑,對著李世民恭敬道:
“臣其實也是因為能在陛下這樣的英明君王下效力,故而才能有如今的榮耀。”
“陛下的賞識,才是臣能為大唐做出一點小小貢獻的真正關鍵,臣又怎麼能居功自傲呢?”
李世民哈哈大笑,正色道:
“藥師啊,朕以前是對你有一些誤會,但今後,你就是大唐的衛青,無需質疑!”
現在大唐的軍隊、朝堂已經和以前完全是兩碼事了。
軍隊方麵,新式火槍火炮的湧現以及大唐對外戰爭中的許多新麵孔,將李靖的影響力極大地削減了。
朝堂方麵更不必說,大量來自科舉的進士極大地衝擊了五姓七望之前對官員的壟斷。
五姓七望的衰落,讓李世民不用太忌憚這些世家了。
李靖作為五姓七望中隴西李氏的一員,一直以來又全力配合李世民的諸多政策,受到的猜忌自然也就小了不少。
李靖笑著站起來,對著李世民行禮。
“臣謝陛下恩典。”
老李靖這一刻也是長出一口氣。
該死的司馬懿,老夫真的是差一點點就被你坑死了。
還好有金幕的出現,最終還是讓老夫逃過一劫!
想到這裡,李靖就無比感謝麵前的金幕。
武周世界。
武則天看著麵前的長平,非常不高興地開口道:
“怎麼回事?中亞都護府在一年時間內竟然出了二十次叛亂!”
“你還能不能好好治理大周的土地了!”
一旁的中書令狄仁傑看著這一幕,直接當了鴕鳥,心中思緒頗多。
作為皇太女,長平肯定是要接受一些政務初步熟悉一下的。
武則天也不太放心一上來就讓長平搞大唐內陸,就讓長平負責去弄東南亞的開拓。
結果長平搞了好幾年也沒弄出什麼名堂,武則天無語之下,乾脆讓武則天轉而負責武周的中亞道。
主要就是通過對中亞進行官員任命,在當地初步建立起一套適合華夏的政策。
中亞已經被武周征服了一段時間,初步實現了一定秩序,沒有太亂但也不是足夠安穩,是一個非常好的練手地點。
但沒想到的是,長平的政策居然全部搞砸了。
首先,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長平直接限製了當地來自西亞的某個頭巾宗教。
並且規定,隻有大唐的佛教和道教才能在中亞進行傳教。
這下子,中亞道之中許多原本臣服於武周的部落和城邑就炸鍋了。
信仰不可褻瀆!
一開始的時候,隻不過是幾次小規模的抗議和叛亂。
長平也是不甘示弱,直接大手筆的讓當地的官員進行鎮壓。
卻不曾想,這鎮壓下來,直接就是越搞越亂。
當地中亞的民眾們見抗議無效,乾脆鋌而走險,發動了叛亂。
有人會覺得,大唐有火槍火炮的,難道還搞不定這些中亞的老百姓?
沒錯,長平也是這樣想的。
但長平卻忽略了一件事情。
在中亞的東邊和南邊,分彆有兩座山脈。
一座是天山,一座是興都庫什山脈。
中亞當地的老百姓,直接就躲進山脈之中,和武周當地官府打起了遊擊。
而且還有一些狂熱的宗教分子,他們表麵上對大唐官員畢恭畢敬,實際上隻要一有機會就不顧一切地進行刺殺。
刺殺這種活動甚至都不需要什麼火槍火炮,一把利刃足矣。
在大量叛亂的同時,武周派駐到當地的上百名官吏直接被殺。
官吏們都死了,武周在當地的秩序也就無從談起。
而且官吏們也沒辦法防這種。
平時服侍的婢女,煮飯的廚子,上菜的仆役,甚至是下去基層時要麵對的當地百姓,都可能會是刺客。
總不可能武周的官吏們直接和當地的所有人與世隔絕吧?
武周的確在中亞道有駐軍不假,但這些駐軍們不可能全部都用來給武周的官吏們當保鏢啊,還乾不乾其他正事了?
事實上,由於中亞道的叛亂實在是太多,武周這些年已經陸續往中亞道增派了兩萬駐軍。
但,依然不夠!
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武周在當地的官員和駐軍“陷入了當地土著的汪洋大海之中”。
種種因素疊加,就造成了高仙芝等人在前線高奏凱歌,反而是後麵的中亞道各種暴雷起義不斷,讓武周的地方官焦頭爛額。
眼看著高仙芝等人班師在即,整個中亞道的局勢反而越發糜爛,武則天終於忍無可忍,對長平進行問責。
這種事情,狄仁傑是絕對不會參與的。
反正之前在中亞道事務的處理上,長平也是直接從東宮發出詔令,三省六部這邊隻負責執行,再怎麼樣也怪不到狄仁傑的頭上來!
老狄長了這麼一張胖乎乎的臉龐,一看就是非常圓滑,不粘鍋的!
長平在武則天的質問下,汗流浹背。
“陛下,兒臣的確是犯了一些錯誤,但兒臣已經在彌補了。”
“請陛下放心,很快就會有成果了。”
武則天冷笑道:
“成果?你的成果朕已經見過了。”
“好了,你下去吧,接下來所有中亞道的事情都與你無關了!”
長平表情頹喪,但也隻能無可奈何地退下。
武則天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去把武隆基找來!”
一個時辰後,滿臉酒氣的李隆基走進了寢殿之中,掃了一眼金幕上的衛青,然後對著武則天行禮。
“孫臣見過皇祖。”
武則天也不廢話,直接開口。
“朕給你兩天時間,你要給朕一個最快速度平定中亞道的辦法!”
李隆基愣了一下,不由露出笑容。
“是姑姑的中亞道啊,不瞞老祖宗說,孫臣有一計可以在最快時間內解決,前提是……”
“咦,姑姑呢?”
武則天冷冷道:
“你說你的話就行,其他的事情你不要管那麼多!”
李隆基似乎明白了什麼,非常淡定地開口道:
“其實兒臣的辦法很簡單啊,就是拉攏和分化!”
李隆基開始侃侃而談。
首先,武周肯定是要尊重當地民眾信仰的。
但是呢,尊重那一派的信仰,這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根據李隆基這段時間的情報收集,如今中亞最為盛行的宗教裡主要分為兩派。
一派是阿裡派(S葉),一派是諸聖派(x尼)。
阿裡派的人數是更少的,在武周沒有征服當地之前,屬於被諸聖派打壓的對象。
武周完全可以跟阿裡派合作,共享在中亞道的行政權力。
同時,承認阿裡派是中亞道的正統。
如此一來,飽受打壓的阿裡派一定會選擇和武周朝廷合作,強力打壓諸聖派。
凡是涉及到打壓的事情,武周的官員們一律不許出麵,有阿裡派的人去做。
這樣一來,在當地占據絕大多數人口的諸聖派一定會仇視阿裡派。
李隆基滔滔不絕地說道:
“孫臣還從在洛陽城之中的中亞、西亞人口中聽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更該死!”
“阿裡派和諸聖派相互視為異端,雖然他們是同一個信仰,但卻勢同水火。”
“咱們扶持阿裡派打壓諸聖派,表麵上卻做出一個公正裁決者的身份,偶爾救一下諸聖派,免得諸聖派被徹底打壓到崩盤。”
“如此一來,就能維持住一個總體的平衡,讓這兩派一直激烈地鬥爭下去了。”
李隆基並不知道,他說的這個,其實和曆史上某個人類最大的殖民帝國——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治理方式是一毛一樣的。
武則天沉吟半晌,越想越覺得這個辦法好用。
阿裡派雖然是少數人口,但不管怎麼說也是當地土著。
他們對當地的了解和掌控,肯定是遠勝於萬裡之外中原派來的武周官員。
在武周軍隊的保護和支持下,阿裡派的確是可以短時間內穩定局勢的。
武則天咳嗽一聲,開口道:
“你得這個辦法看起來是治標不治本,總不可能讓這兩派一直鬥下去吧?或許什麼時候就會玩脫了。”
李隆基笑嗬嗬地開口道:
“隻要大周的官員們秉持著遇事絕對不出麵,隻讓當地人去做當地事情的原則,孫臣認為是永遠不會玩脫的。”
“當然皇祖您擔心的情況也是很對的,所以在遙控這兩派互鬥的同時,咱們就可以在當地傳播咱們的華夏文明了啊。”
“孫臣舉個例子,就說儒生吧。隻要任何一個教派的人願意成為儒生,那麼大周朝廷就會庇護他。”
“儒生可以獲得稅收上的優惠,可以在提拔的時候優先,可以選擇其中優秀者入中原乃至洛陽大周朝廷任職等等。”
“有這些好處在,相信一定會有一部分人慢慢成為儒生,也就是華夏文明的一員。”
“咱們一邊看著阿裡派和諸聖派鬥,一邊慢慢發展儒生,用華夏文明同化他們。”
“等時機一到,就可以一鼓作氣將這兩派全部搞定了。”
“嗯,也未必。或許隨著中亞儒生越來越多,這兩派就會在咱們華夏文明的強大同化之下,自然而然地融入華夏了。”
武則天聽到這裡,徹底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笑容。
“武隆基啊,你小子果然是一個有主意的!”
“很好,從今天開始,中亞道的事情你來負責,三省六部那邊都會配合你的行動!”
李隆基趕忙道:
“皇祖,這不是由姑姑來負責的事情嗎?”
“孫臣害怕姑姑會生氣。”
武則天一聲冷笑,道:
“朕才是大周皇帝,朕讓你做,你就給朕老老實實的做!”
李隆基一臉無奈地答應了下來。
起身時,李隆基的視線和狄仁傑對碰了一下。
狄仁傑平靜地看著李隆基,似乎要看穿李隆基心中真正的想法。
李隆基對著狄仁傑露出一個笑容,然後就移開了目光。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衛青擊潰匈奴右賢王的大勝,給了整個西漢王朝所有人極大的信心。】
【曾經匈奴帝國施加在西漢王朝所有人心中的陰霾,在這一刻似乎已經徹底消失。】
【西漢從百姓到朝堂,所有人的自信心都起來了。】
【他們不再將匈奴視為一個可怕而難以戰勝的敵人,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遲早會在大漢的打擊下崩潰的腐朽政權。】
就在這個時候,兩名風塵仆仆的男子回到了長安城。
他們來到了大行官署,對著守門的士兵們出示了自己的身份信物。
“我乃陛下十二年前派往大月氏的使者張騫,如今歸來複命!”
士兵們驚訝地看著蓬頭垢麵的張騫,還有他身邊那名如同奴仆一般的匈奴人,拿著信物進去了。
很快,大行李息就親自來到了官署門口,仔細甄彆之後,露出了無比震驚的表情。
“張騫兄,想不到你竟然還在人世!”
張騫苦笑一聲,道:
“內裡諸多辛苦,不足為人道也。”
李息請張騫兩人進入大行官署之中就座,隨後問道:
“不知這些年,張騫兄究竟經曆了什麼?”
聽到這個問題,張騫不由陷入了回憶。
在和軍臣單於的交談不歡而散後,張騫和一百多名隨從就成為了俘虜,被匈奴人監視居住。
那時候匈奴對漢朝還有一個俯視的心態,自認為是草原大國,而且軍臣單於本身也想拉攏張騫,所以並沒有太過為難他。
張騫和一百多名隨從平日裡的生活待遇固然算不上太好,但起碼也不會忍饑挨餓。
這樣的軟禁生活,一過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時間裡,軍臣單於每隔一段時間就派人前來,威逼利誘各種方式勸降張騫。
但張騫一直都不為所動,實在話不投機就直接一句話:
“我乃大漢使者,爾等儘可辱我殺我,我絕無背棄大漢之理!”
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事情發生了轉機。
圍繞著爭奪單於大位,匈奴漠南王庭之中爆發了激烈的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