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李隆基獻策,張騫歸來,霍去病首度參軍!(2 / 2)

在這樣的爭鬥中,負責看守張騫的匈奴士兵們也不可避免地卷入,看守力度變得空虛。

張騫等人找到了機會,幾乎是和戰敗的左賢王於單前後腳逃離了匈奴漠南王庭。

當時逃離漠南王庭的匈奴人非常多,剛剛奪取權力的伊稚斜急著誅殺於單等主要政敵,壓根沒心思去理會張騫這麼一個無足輕重的漢朝使者。

眾人逃離之後,許多人都希望能返回西漢。

但張騫堅持認為,皇帝劉徹之前給他的任務是聯絡大月氏,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呢。

於是張騫力排眾議,帶著被囚禁了整整十年的百餘名隨從,繼續踏上了西行之路。

但在張騫被軟禁於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

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

張騫想要見到月氏王,就必須要繼續往西行走更遠的距離。

這一切困難都沒有擊倒張騫,他堅定地繼續向西。

眾人一路經過車師國,由於西邊已經是匈奴盟友烏孫的地盤,在離開車師國後張騫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裡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

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

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

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

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

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

乾糧吃儘了,就靠善射的匈奴人向導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饑。

不少隨從或因饑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

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

張騫的意外到來讓大宛王非常高興,張騫的承諾更使大宛王動心,便答應了張騫的要求。

大宛王在熱情款待了一番張騫後,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張騫本以為抵達大月氏後,接下來的劇情就是大月氏定下盟約,大家一起夾擊匈奴。

但萬萬沒想到,事情壓根不是這麼一回事。

大月氏人征服了大夏後,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

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複仇了。

加之,他們又認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

如此種種,大月氏王和五部首領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

張騫在嘗試了幾乎所有努力後,見事情依舊無法成功,隻能選擇動身回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

他計劃走塔裡木盆地南部,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於闐、鄯善,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

但讓張騫沒有想到的是,匈奴人的勢力此刻已經滲透到了青海地區,當地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

在羌人的通風報信下,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送到了匈奴王庭。

伊稚斜見到張騫後,倒也沒有為難張騫,可也沒有把張騫放走,而是繼續像軍臣單於一樣,將張騫扣留在王庭一年多。

沒想到,新的轉機很快又出現了。

衛青大破右賢王的消息傳來,匈奴王庭內人心浮動。

伊稚斜表麵上說不怕衛青,但內心之中卻慌得要死,急急忙忙帶著王庭主力北撤。

在這個過程中,張騫再度找到機會,和向導堂邑父兩人在某個夜晚悄悄逃離。

此時匈奴大部隊朝北走,張騫、堂邑父一路往南自然是碰不到什麼匈奴軍隊了。

終於,他們順利地抵達了漢朝邊關,憑借著張騫隨身攜帶的使者文書、引信成功進入了漢朝領地,一路抵達長安。

這一天,距離張騫當年離開長安,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三年。

當年一同出行的百餘人,隻有張騫和匈奴向導堂邑父兩人最終歸來。

那個二十六歲意氣風發的年輕使者,如今已經是年近四十,飽經風霜的中年男子。

聽著張騫的陳述,李息也不由被觸動了,感慨道:

“張騫兄,你的經曆竟然如此離奇,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

“你的家人如今還在長安,我會派馬車送你回去和他們團聚。”

“等會我便親自進宮,向陛下稟報此事!”

皇宮中,聽完了李息的彙報後,劉徹也動容了。

“張騫竟然還活著?”

當年派張騫出使後一直沒有消息傳回,劉徹心中早就認定張騫等人已經死在路上了。

第二天,劉徹立刻召開朝會,當眾召見了張騫和堂邑父。

在詳細地詢問了一番張騫過往的經曆後,劉徹再度動容。

“張騫啊,朕是真的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啊!”

“你竟然有了這麼一段如此精彩,如此可歌可泣的事跡。”

在場的文武百官們聽得一個個也是心潮澎湃。

沒有人懷疑張騫的話。

張騫描述的那一幕幕情形,如天山、祁連山的壯美,大漠戈壁的風沙險阻,蔥嶺的青翠,伊犁河穀的富饒,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

這些東西,哪怕是當世最出色的小說家,都無法憑空想象出來。

向來在朝會上隻有劉徹提問時才會說話的衛青忍不住開口道:

“張騫大人這一次出使的經曆,雖未能竟全功,但卻讓大漢和西域真正有了來往和交流。”

“假以時日,大漢將西域納入治下,也不是妄想了!”

群臣連聲點頭,齊聲讚同張騫的功業。

劉徹也是唏噓不已,開口道:

“張騫,你此番出使,對大漢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

無論劉徹還是衛青,都並非隻是因為感動而誇獎。

張騫西行的意義在於,大漢真正明白了西域的情況。

此時的西域,除了蔥嶺以西的大月氏之外,大部分的國家其實都臣服在匈奴帝國的統治下。

每年,這些國家都需要向匈奴、烏孫上繳大量的物資珍寶,戰馬糧食等資源。

誠然,大月氏的確不想和匈奴打了。

但西域諸國,明顯對匈奴的殘暴統治非常不滿。

否則,張騫一行怎麼可能會在西域大宛、車師這幾個較大的國家內得到禮遇,暢通無阻?

劉徹目光熠熠地開口:

“雖然大月氏的確很難成為大漢的盟友了,但朕依舊可以和大宛、車師等諸國一起聯手,將匈奴的勢力逐出西域!”

大漢是失去了大月氏這個可能存在的盟友,卻獲得了更多可能存在的盟友!

大漢更加了解匈奴這個對手,更有把握擊潰匈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張騫的出使,看似沒有成功,卻給大漢帶來了彌足珍貴的情報。

這些情報,將會是未來大漢擊潰匈奴的可靠助力!

劉徹心情激蕩,當場親自宣布旨意。

“張騫出使有功,封太中大夫,入宮內聽用,隨侍朕左右。”

“堂邑父雖為匈奴人士,忠勇可嘉,隨侍張騫十三年,感人肺腑,封為奉使君!”

張騫和堂邑父兩人聞言,跪地謝恩。

劉徹親自站了起來,拉起了張騫的手,動情開口。

“張騫,若大漢臣子皆如你這般,朕滅匈奴,不過翻手之間耳!”

看到這裡,曆朝的皇帝們也不由感慨。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呼出一口氣。

“西域啊……朕之前還真沒想到這一點。”

“在這件事情上,朕的確不如曆史上的劉徹。”

扶蘇忙道:

“父皇,這其實是因為大秦不知曉情報,並非您的過錯。”

扶蘇說的其實也是事實。

金幕沒出現之前,大秦甚至都不知道西域的存在。

當時祁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被大月氏所占據,祁連山以南的青海高原則盤踞著無數的羌人部落。

大秦的確和大月氏、羌人有一些來往,卻並未從這些來往中得知西域的消息。

那時候大秦的認知中,西北、正北和東北分彆是大月氏、匈奴、東胡三個遊牧民族。

作為一個“耕戰”帝國,大秦對這些遊牧民族的地盤真的沒有什麼興趣。

不能種地,要來何用?

不然以秦始皇的性格,一旦知曉西域伊犁、大夏等地竟然有堪比中原的富庶耕地,早就派出蒙恬帶著長城軍團朝著西方一路打過去,把這些地方統統拿下了。

信息,對一個國家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大秦並不是主動的閉關鎖國,但同樣也因為信息的封閉,始終無法取得和西域的溝通。

甚至還有一種可能,西域的存在可以繼續讓當時已經毫無敵手的大秦戰爭機器滾滾開動起來,讓將士們能憑借軍功獲得更多的土地和爵位。

在這種情況下,大秦極有可能會直接打穿整個西域乃至中亞,甚至打到西亞和歐洲去!

秦始皇想到這裡,也是不由歎息一聲。

“真是時也,命也!”

曆史上的劉徹,其實也不知曉西域的存在。

隻不過是為了尋找對抗匈奴的盟友,派張騫出使後誤打誤撞罷了。

而大秦因為太過強大,自身就能把匈奴打得屁滾尿流,壓根就沒有尋找盟友的意願,自然也就無從發現西域。

強大反而導致了信息閉塞,弱小卻能促使信息流通。

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此刻,金幕之中,曆朝曆代的皇帝們已經發出了許多條彈幕。

【漢高祖劉邦:這個張騫,了不起啊!除了衛青之外,朕最喜歡的就是他了。】

【光武帝劉秀:張騫是華夏曆史上的大功臣,他對華夏的功績無人可以取代!】

【明太祖朱元璋:有時候朕覺得,大明雖然有一個鄭和,卻又少了一個張騫。】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嗬嗬,朕的大清可是收回了西域!不過朕也得承認,這是張騫的遺澤。】

曆朝曆代的皇帝們齊齊感慨。

所有的彈幕中,對張騫全是褒獎,沒有任何的貶損。

對於這一係列盤點敗家子的視頻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情況。

金幕中,視頻字幕一行行浮現。

【張騫,是一個必須要被華夏千古銘記的人物。】

【正是張騫這一次的出使西域,讓那邊西方的土地和華夏建立了聯結。】

【從此之後,西域和華夏結下了無比深厚的情誼。】

【從華夏王朝的千年附庸,到一度脫離華夏數百年,最終又重歸華夏,融入華夏現代大家庭之中。】

【絲綢之路的開通,更是讓華夏文明開始和亞歐非大陸其他文明、帝國之間開始了交流。】

【張騫不僅僅是對華夏做出了出色的貢獻,他更是人類文明曆史上的大功臣,是中西方交流的開創者和典範。】

【他是屬於全人類的英雄!】

鏡頭的最後,是張騫和堂邑父兩人在草原上策馬南行。

在他們的右手邊,夕陽西下,晚霞漫天。

他們一路奔馳,朝著前方那巍峨雄偉的長城而去。

離鄉十三年的遊子,終於歸家。

夜幕降下,待太陽再度升起,華夏文明便掀開嶄新一頁。

【張騫的故事還在繼續,但接下來,該是繼續講述本部視頻主角劉徹人生的時候了。】

右賢王部的損兵折將,張騫的歸來,都極大地提振了漢朝上下,尤其是皇帝劉徹的信心。

劉徹趁熱打鐵,想要直接將皇後衛子夫所剩餘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但讓劉徹有些意外的是,朝堂中竟然依舊還有一股無形的阻力。

這股阻力,不單單是來自於衛子夫、衛青兩人的低賤出身,同時也是這些年來對劉徹集權的一波反撲。

“嗬嗬,好啊,都這種時候了,竟然還有人敢拿皇後和大將軍的出身說事?”

劉徹怒極,就想要直接來一次大清洗。

但皇後衛子夫得到了這個消息後,趕忙勸阻了劉徹。

“陛下,妾身的出身確實低賤,這是妾身自己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陛下春秋鼎盛,據兒也不過才剛剛六歲,妾身覺得不必急於一時。”

“若陛下因此而對臣子們進行貶斥,卻是妾身又造孽了。”

聽著衛子夫的溫言勸說,劉徹心中湧動的殺機才慢慢平靜了下來。

他哼了一聲,冷然道:

“這些家夥既然賊心不死,那朕就讓他們啞口無言!”

劉徹采取的方式非常簡單。

繼續出兵,打擊匈奴!

於是,僅僅過了一年之後,劉徹又一次發動了大軍。

這一次,身為大將軍的衛青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全軍主帥。

在衛青的麾下,分彆是公孫賀、趙信、蘇建、李沮以及重新複起的公孫敖和李廣六名大將。

按照事先定好的決策,衛青殿後指揮策應,六將分領六路大軍,自定襄分兵出動,尋找匈奴在漠南的騎兵主力決戰。

這也是自漢匈戰爭爆發以來,漢朝第一次將匈奴單於本部王庭主力列入主攻方向,足見劉徹本人對這一戰的期許。

劉徹這一聲令下,三輔六郡無數好男人立刻穿上戎裝,集結在長安城中準備趕赴前線。

皇宮之中,同樣也有人做好了準備。

霍去病眼巴巴地看著劉徹。

“陛下,臣已經十八歲了,就給臣一個機會吧!”

劉徹翻了一個白眼。

“等你二十歲再說。”

翌日,霍去病繼續眼巴巴地看著劉徹。

“陛下,臣比二十歲的李敢他們都強,李敢都能上戰場,臣也能上!”

“就給臣一個機會吧!”

劉徹默然不語。

又過一天。

“陛下,臣求求您了,就給臣一個機會吧!”

“不然,臣隻能去皇後娘娘那裡長跪不起了!”

霍去病為了上戰場,也是借助隨侍在劉徹身邊的機會,對自家這個大姨丈各種死纏爛打。

劉徹被霍去病搞得哭笑不得。

畢竟是外家侄子,而且霍去病這種請戰的確勇氣可嘉又不是什麼壞事,劉徹也沒辦法擺出皇帝的架子。

劉徹無奈道:

“好了,你去問你舅舅,他要是答應的話,朕就答應。”

本以為就此能擺脫霍去病這個纏人精,沒想到霍去病居然就是不走!

“陛下,我舅舅可是個死腦筋,沒有您的命令,他怎麼可能讓我從軍呢?”

“陛下,您就給我一個機會,我保證上了戰場絕對不會讓您失望的!”

劉徹頗為無語。

霍去病明明是個外戚,隻要順利成人,憑借著和皇後衛子夫以及皇長子劉據的關係,就算霍去病是一個遊手好閒毫無才能的純廢物都能被封個列侯。

何苦冒著生命風險跑去戰場上呢?

衛青當年去,那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你霍去病好好的玩什麼命啊!?

霍去病顯然看出了劉徹的想法,非常堅定地開口道:

“陛下,臣是大漢人,臣就想殺匈奴!”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再加上霍去病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誠懇和渴望,終於打動了劉徹。

劉徹歎了一口氣,道:

“行吧,那朕就封你一個剽姚校尉,你去你舅舅帳下聽命吧!”

霍去病大喜過望,一蹦三尺高。

“多謝陛下!”

【這一年,十八歲的霍去病在劉徹金口玉言之下,正式成為了大漢征討匈奴大軍中的一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