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劉邦道破劉徹真正底氣,滅朝之戰問題頻出,李世民猛吐槽(1 / 2)

劉邦聞言,忍不住笑了起來。

“怎麼可能?”

“按照劉徹這小子的性格,一旦發動戰爭,那斷然沒有停止的理由。”

“朕覺得吧,他不繼續加碼都不錯了。”

“啊?”劉恒震驚了。

過了好一會,劉恒才道:

“大漢財政都爛成這個樣子了,劉徹還能繼續加碼?”

“他拿什麼來加?”

劉邦有些不屑地看了一眼劉恒。

“你呀,就是太小看人的忍受力了。”

“朕這麼說吧,不管是皇族、貴族、大臣還是商人百姓,他們的忍耐力都是遠遠超乎你想象的。”

劉恒啞然片刻,道:

“他們難道就不會造反?”

劉邦哈哈大笑起來。

“造反?劉徹常年征戰,軍隊是絕對站在劉徹這一邊的。”

“再加上一個坐鎮長安的絕世名將衛青,來吧,你告訴朕,誰敢造反?”

軍隊永遠都喜歡戰爭,這是鐵律。

有人可能會說,打仗是會死人的,難道軍人就喜歡死?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

死的人,是某個軍人,屬於個體。

軍隊,是所有軍人組成的整體。

整體和個體的利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致的。

對軍隊這個整體來說,隻要打仗,那國家的所有人力物力一定都會朝著軍隊最大程度地傾斜。

軍隊可以在戰爭期間獲得最好的後勤補給,最多的關注,最新的武器裝備,勝利之後還能獲得最多的獎賞,最大的威望。

這一點是不會因為什麼國家製度、社會文明而產生改變的。

所以說,無論古今中外,軍隊永遠都渴望戰爭。

劉徹,恰好就是一個最喜歡發動戰爭的君主。

縱觀盤點視頻,劉徹除了最開始幾年沒有掌控大權的時候老實了一段。

剩下的這麼多年,基本上除了戰爭,還是戰爭。

這種皇帝,絕對是軍隊最歡迎、最支持的皇帝。

把劉徹這個皇帝換掉,那就是要大漢軍隊的命啊!

但話又說回來,沒軍隊其實也不是不能造反。

當年赫赫有名的大秦雄師,不也被陳勝吳廣一聲怒吼,六國舊貴族一擁而上推翻了?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個劉邦剛剛說的問題。

衛青!

霍去病死前,衛霍誰強誰弱還有得爭。

霍去病死後,衛青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戰神。

衛青的老婆是劉徹同一個娘生的親姐姐平陽公主,衛青的姐姐是劉徹的皇後,衛青唯一姓劉的親侄子是太子劉據,將來的大漢皇帝。

彆看衛青被劉徹閒置了十年,但隻要看看兩人之間的關係就能明白,劉徹和衛青這對君臣是史上最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沒有之一。

霍去病是在死後,劉徹宣布將來能陪葬茂陵,才確定能陪葬的。

而衛青,現在都還沒死,劉徹也沒有宣布,可所有人都知道衛青將來是必然會陪葬茂陵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離間劉徹和衛青這對君臣,甚至劉徹、衛青本人都不行。

衛青沒有一絲一毫的可能性背叛劉徹,那想要造劉徹反的人就要麵對大漢戰神衛青統帥的巔峰期大漢軍隊。

彆看劉徹把國家所有人搞得這麼窮,但大漢軍隊打了這麼多年,被舉國之力供養了這麼多年,那可是正兒八經的巔峰期,最強形態。

造反?

不如直接拿把劍抹自己的脖子,死得乾脆點,還不用連累三族。

劉徹事實上已經不是用帝王權術統治漢朝,而是用強悍無比的衛青加上巔峰時期的漢軍,鎮壓整個漢朝。

就吸你所有人的血來打仗了,咋地?

反一個試試?

劉邦也是很羨慕劉徹的。

“娘的,這小子真不愧是千古大帝啊,窮兵黷武到這種程度了,統治竟然還是穩如泰山。”

“嘖嘖嘖,朕服了,他確實配得上唯一一個不是開國時代的千古大帝。”

李世民雖然也不是開國皇帝,但李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說李世民是開國時代的皇帝也沒毛病。

隻有漢武帝劉徹,唯一一個非開國皇帝,也不是二代三代,以第四代大漢皇帝的身份將大漢推向鼎盛。

每一位千古大帝都有其過人之處!

劉邦既自豪於自家子孫這麼爭氣,又隱約有點羨慕嫉妒恨。

這小子,真的是……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劉徹很快又再度召見了桑弘羊。

桑弘羊發現禦書房中竟然沒有第三個人,心中突然有點不太好的預感。

劉徹嗬嗬一笑,將一份旨意放在了桑弘羊的麵前。

“這是朕許你便宜行事的詔書,你立刻給朕想辦法,再召集至少三萬兵馬前往朝鮮!”

桑弘羊:“……”

這一刻,桑弘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千夫所指,萬人痛罵,死後無數人歡呼慶祝。

桑弘羊一臉決然,剛準備說些什麼,劉徹悠悠地開口:

“朕覺得,你兒子也該往上提升提升了。”

桑弘羊身體一振,頓時滿麵紅光,精神抖擻。

“陛下放心,臣一定完成任務!”

桑弘羊離開後,又一個人走進了禦書房中。

漢朝大將軍、大司馬衛青。

劉徹看著衛青,直截了當地開口道:

“朝鮮必須在兩個月內臣服,朕需要一個懂軍事的官員作為新的使者,統領征召來的援軍進入朝鮮,你覺得誰合適?”

衛青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劉徹,沉吟片刻之後道:

“義陽侯衛山。”

衛山是衛青的族弟,在漠北之戰中以校尉的身份追隨霍去病立功,得封義陽侯。

“不過臣認為,臨陣換將不妥。若是議和不成戰事再起,指揮作戰還是以荀彘楊仆兩位將軍。”

劉徹哈哈一笑,道:

“就這麼辦。”

於是,衛山很快就帶著三萬兵馬,浩浩蕩蕩地前往朝鮮。

此刻,王險城內的朝鮮王宮中,一片愁雲慘霧。

朝鮮大臣成已憂心忡忡地開口道:

“大王,漢軍進攻多日,國中諸多資源匱乏,難以持久。”

“還請大王為江山社稷,早做議和打算。”

朝鮮畢竟隻是一個小國,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丘陵,不是適合耕作的農田。

為了抵擋大漢的進攻,朝鮮動員了將近八萬軍隊,真正的舉國之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鮮各項物資都在瘋狂告急中。

大漢隻是國庫沒錢,社會上該有的物資還是有。

朝鮮是真的連國內的物資都要沒了。

這就是雙方國力之間猶如鴻溝般的巨大差距。

再怎麼被搜刮,再怎麼窮的中原王朝,他的國力也不是衛氏朝鮮這種邊疆番邦小國能碰瓷的。

加上這兩個月接連不斷的戰爭。

想要擋住鼎盛時期的漢軍,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朝鮮軍隊雖然守住了這麼長時間,但精銳的折損同樣頗為嚴重。

成已見衛右渠遲遲不說話,語氣非常沉重地開口道:

“大王,衛山已經帶著新的援軍趕到,若是再不做出決定,恐怕就來不及了!”

漢朝已經調來了第二波大軍,再不答應,人家肯定就直接滅國了。

朝堂中的許多朝鮮大臣也是紛紛開口,希望衛右渠能和談。

甚至衛右渠的兒子,朝鮮太子也請求和談。

不和談,彆說將來繼承朝鮮國社稷,太子馬上就得當到頭了。

衛右渠本來就被現實將之前的雄心萬丈給摧毀殆儘,聞言隻能垂頭喪氣地開口道:

“好吧好吧,請那位大漢使者衛山過來,正好還是同姓的,和他好好聊一聊就是了。”

衛山和荀彘對坐。

荀彘目光炯炯地看著衛山,很有些不服氣地開口道:

“義陽侯,咱們真的就這麼答應朝鮮投降?”

打了好幾個月,死了那麼多部下都沒有攻破朝鮮人的防線,荀彘心中那叫一個憋屈惱火啊。

衛山歎了一口氣,見左右無人,輕聲道:

“大漢是真打不下去了,如果還要再繼續打的話,恐怕國內又要死一批人了。”

荀彘聞言,心中頓時一驚。

衛山又繼續道:

“荀將軍放心吧,隻要朝鮮臣服,你和楊仆將軍同樣也是有功的。”

“但功勞肯定沒有滅國之功大,”荀彘悶悶地說了一句,點頭道:“義陽侯要怎麼安排,我全力配合便是了。”

很快,朝鮮方麵派人前來迎接衛山。

衛山一路暢通無阻,抵達了王險城朝鮮王宮。

這次朝鮮王衛右渠也不再有之前的倨傲,親自帶著文武百官在大殿前相迎,和衛山攜手上了大殿。

由於雙方都想著趕緊結束戰爭,所以很快也就達成了和約。

一,衛氏朝鮮承認漢朝為宗主國,和漢朝通商,不再阻攔任何半島南部國家使者前往大漢朝見。

二,衛右渠將朝鮮太子送往大漢長安作為人質。等衛右渠死後,大漢將派出使者、軍隊護送衛右渠回來接掌王位。今後曆代朝鮮太子都必須前往長安作為質子,一如此例。

其他方麵的細節,基本上就是大漢和西域以及當年衛氏朝鮮開國君王衛滿約定的翻版。

總而言之,這份和約下來,衛山絕對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就是衛山帶著朝鮮太子前往大漢了。

又過幾天,衛山一行來到了大漢和朝鮮邊境附近,兩軍對峙的戰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