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太學之論(2 / 2)

彆說為難之處,他心裡就沒數。

他就是想出來見見家人,堂兄、阿兄、大侄子,誰都好,他需要一點力量。

“既是治學之處,”荀柔頓了一頓,還是放開手,斟酌道,“我以為,還是與國事分開為好,這些年學風不整,未嘗不是士子將此當做進身之階,而不專心為學,而是趨奉為朝臣的博士之故。”

他漸說漸順,“重臣為師,又在學中挑選學生,提攜入朝,以成其私人,此私心私分不可漲也。況朝中眾臣,公務繁雜,本就無心深研學問,更遑論教授學生了。”

“如此恐不易?”荀彧微微蹙眉,“以經學大家被辟入朝者頗多,以備天子谘詢,非吏臣,公務並不繁冗。”

荀柔想了想,湊到堂兄耳邊,如此這般說出自己方才想法,“阿兄以為可行?”

“這”荀彧垂眸望來,目光通透,“含光主意已定?”

“阿兄以為如何?”

“因勢利導,未為不可,隻是太學祭酒之職,需得謹慎。”荀彧沉吟片刻道。

“嗯”荀柔有點不想接。

荀彧抬眸一望,已然明了,“看來含光心中已明,最適合人選是鄭公。”

是啊,他不想親爹到雒陽來,可不是隻有鄭玄了嘛。

這位大儒,早幾年被袁氏請到京城來給何進撐腰,其意義大概就是漢初,孝惠帝劉盈為太子時,請得的“商山四皓”。

鄭玄向來識時務,來既來了,就好好當吉祥物,從不在正事上發言,隻教導學生,偶爾參加何家宴會,表示存在感。

就是吧“未曾與其人相交。”

文無第一,但對於和親爹彆過苗頭的鄭玄,他就有那麼一點彆扭。

“可與大將軍商議。”荀彧堵住他的借口。

“是。”

半個月後,南宮崇德殿中

公卿次第俱席而坐,手捧玉笏,參加新任天子的第一次大朝議。

雖然朝議已移至南宮,但出於安全考慮,大將軍何進依然沒有出席。

繼他不臨大喪,不臨陪喪,不送山陵過後,不臨朝議,似乎也並不奇怪。

於是荀柔居首,與太尉袁隗同席,主持議事。

按照慣例,朝議先上大詔,先帝諡號已定為“孝靈帝”。

亂而不損為之靈。

字麵看“亂而不損”,還不算太惡,但大家都明白,漢靈帝占便宜在,親兒子成功繼承皇位,國家沒亡在他手裡。

算啦,好歹沒亡國。

朝廷公卿看在新帝臉麵上,挑了這麼一個“陰陽怪氣”“懂的都懂”的諡號。

比起後世還是有底線的多,沒搞出嘉靖——“英毅神聖宣文廣武”這種惡心東西。

所以,彆說新任天子,就是何太後,以及太皇太後,對此也是一語不發,大概心裡未嘗不清楚,先帝劉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之後便是宣布新君繼位,該年號光熹,大赦天下,在這個時候,天子稱要免天下一年之稅。

此話一出,當然滿殿頌聖。

少府和大司農也沒多話,太傅已代表天子向他們承諾過了,要輸西園之財入國庫填補虧空,雖然現在還沒拿到,但以如今大將軍逼迫形勢來看,也未為久也。

既然以天子之名譽保證,新任這位,誠信還沒破滅,也就隻能姑且信之。

接著天子又宣布第二件事,要重整太學。

““太學者,有教於國者也,自秦亂後,經典廢絕,自高祖收天下之書籍,集天下之賢士””

雒陽太學,過去乃是東漢第一學府,是學術經典之所在,擁有對學術的最高解釋權。但自從桓帝黨錮開始,數次打壓,數次消磨,如今的確遠不如當初之盛,要重整自然是好事。

劉辯一條條無錯的背出五十條新校規,下詔個州縣選聰慧青年才俊入學,然後,“自桓帝以來,久不整理,則典籍雜亂,有軼散、顛倒、蟲蛀、模糊之處,又有竹簡笨重且載字少,不宜翻閱,令眾博士各攜學生,整理學中典策文章,補漏勘定,重新謄抄,以興文德”

這就是荀柔的辦法。

乾活。

勘定整理典籍,也是正事,也十分適合太學,工作起來懶散頹廢之風,就沒有了,愛好學習的士子,會踴躍加入,濫竽充數者,按照規矩,就會被淘汰出局。

至於諸位在朝的博士,愛好研究學問的,就去做學問,若是想在朝廷有作為,補輟經典耗時耗力,自己就會想辦法免除。

否則定時會報工作進度,羞也要把這些好麵子的士大夫羞死。

同時,國家養著這麼多乾吃飯的“參謀”,也該讓這些人活動活動了。

當然,他還有私心。

對能否克住董卓,改變曆史,他並沒有太多底氣,那至少要想辦法要保住典籍傳承。

漢代雖非百家爭鳴,但庫存典籍之中,卻有許多後世遺失的經典。

董卓造逆斷絕的,是天下學問。

漢末這一場浩劫,比秦末戰亂對學術傳承的打擊更大。

荀柔不知,後世之人,越發文弱,越發學術單一,獨尊儒術是否與此有關。

畢竟,其他學派許多經典在漢末消失,唯有士人精研的儒學經典多得保全,民間缺乏爭論,思想越發禁錮,又越發被統治者固化。

“拜大儒鄭玄鄭成康公為太學祭酒,總領此事,”劉辯語速刻板道,“望鄭公勿負朕心。”

“臣必肝腦塗地以報陛下。”

雖然早已得到消息,但白發蒼蒼的鄭玄,還是激動得眼淚花花,在殿中拜下。